文章編號:1674-6139(2025)05-0150-05
中圖分類號:X53文獻標志碼:B
Effects of Geological Conditions on Accumulation and SpatialDistributionofHeavy MetalPollution in Soil
Huang Guodong
(GuangdongCoal Geology 201 Exploration Team,Qingyuan511515,China)
Abstract:Thispaperanalyzedthespatialdistributionofheavymetalpollutionunderdiffrentgeologicalconditionsandstudiedthe impactofgeologcalconstraintsontecumulaondsatialdistributiofsoilayetalpolutionBarragesamplingontsfor diferentterrsndgeoloicalstructures,itusespmenttsteaetalcontetisoilsamplesByombningteholo gy,itislearhatteareiousgeologialosraitsiesudyreandesatalrbutionofeaetalpltioite gionisanalyzedusingthegoundaccumulationidexmethod.Tesultsidicatethatwastelandsconstraiedbygeologicalcodition, andcopperrichareashaveahigherdistributionofcoppermetal.Forestlnddoesnotshowsevereheavymetaldistribution,andheavy metalsrewidelydistributedinfatlndDuetoitsproximitytotheuface,theudstonelimestonelayeracumulatesmoresevereheavy metal polution,whiletheflintblock layeris furtherawayfromthesurfaceandaccumulatesless heavymetalpollution.
Keywords:geological condition;soil heavy metals;polutionaccumulation;spatial distribution;GIS software
前言
土壤金屬污染研究背景復雜,涉及地質條件的多重制約[1]。成土母質與巖石類型決定了土壤中重金屬的初始含量,地質構造和地貌特征影響重金屬的分布與遷移,如斷裂帶和坡度等地貌特征。地下水文條件則通過水流和化學性質影響重金屬的遷移和轉化[2]。此外,土壤的物理性質如粒度、密度和孔隙度也對重金屬的遷移和轉化有重要影響[3-4]。這些地質條件共同構成了土壤金屬污染研究的復雜背景。眾多學者都對土壤重金屬污染作出研究,蔣玉蓮等學者[5]研究了渝東南區(qū)域土壤重金屬的解析與變化,通過統(tǒng)計方法評估了污染負荷和分布特征,對特殊地形土壤污染治理有重要意義。然而,使用的PMF模型受數據質量和參數設置影響,可能增加結果的不確定性。李笑路[通過主成分和Pearson分析評估了耕種區(qū)重金屬污染,但短期數據難以全面反映長期趨勢和風險。馬泉來等分析了南太行水體中鉛等重金屬,但采樣點分布不均和頻率不足影響結果的準確性。Goswami等[8]從農業(yè)角度研究了重金屬污染,但未涉及空間分布與沉積分析。
文章分析地質條件制約對土壤重金屬污染累積及空間分布的影響,通過實地采樣和GIS技術揭示不同地質結構下重金屬的分布特征,以期為今后土壤重金屬污染治理探索全新路徑。
1土壤重金屬污染累積及空間分布分析
1.1 研究區(qū)域概況
文章所研究區(qū)域地質結構較為復雜,土壤土層比較薄,整體區(qū)域平均海拔在 1000m 左右,土地資源屬于稀缺類型。該地區(qū)全年受亞熱帶季風氣候影響,降雨和高溫集中在夏季,低溫和干旱主要集中在冬季,全年平均降水量約為 1 200mm ,平均最高溫度約為 30% 。該區(qū)域中有一條較為發(fā)達的水系,地下水和地表水資源均較為豐富。研究區(qū)域地質條件可以劃分為三種類型: ① 最高海拔區(qū)域主要為荒地,主要為剝蝕地貌、溶蝕殘丘洼地和落水洞為主,地層主要為泥晶灰?guī)r和燧石團塊; ② 中間高度區(qū)域主要為林地,地質結構為槽谷、峰叢和溶洞發(fā)育,集中分布白云巖和泥晶灰?guī)r以及細晶白云巖; ③ 海拔較低且地勢較為平坦的區(qū)域為平地,基本為居住區(qū)和農田,丘陵地貌為主,土層主要為生物屑亮晶灰?guī)r、砂頁巖、泥質、灰?guī)r等。
1.2 樣品采集
考慮研究區(qū)域中地質結構特點與水文氣候特征,通過隨機采樣與網格布點相結合的方式在研究區(qū)域隨機且均勻布置采樣點,見圖1。
從統(tǒng)計結果來看,研究區(qū)域共布置98個采樣點,(1)號地質條件布置50個采樣點,(2)號地質條件采樣點20個,(3)號地質條件布置采樣點28個[9]。采樣點深度范圍設定為 0m~20m ,每個采樣點看作一個中心,以該中心為原點,直徑 25m 范圍中多次采樣,將采樣結果分別標記后置于采樣袋中,等待測量。結合GPS技術標記各個采樣點的位置,使用計算機統(tǒng)計并記錄各個采樣點的坐標。為使測量結果更加準確,每個地質條件區(qū)域隨機采集10個采樣點的剖面樣品,同樣將采集結果裝袋備用。
1.3土壤樣品分析與重金屬含量測試
將采集后的土壤樣本運輸回試驗室后,置于烘干箱中使得土壤樣本充分干燥,人工挑揀樣品中的根系、石塊等雜質,置于研磨機中充分研磨后過篩后備用。測量重金屬累積量前,先使用稀硝酸浸泡試驗所用的各個玻璃器皿1d,取出后使用去離子水多次洗滌,擦拭后置于烘干箱中。使用pH計測量試驗樣品中的pH值分布,使用高溫消解儀先消解土壤樣品,樣品中的金屬污染累積量測量使用電感耦合等離子體發(fā)射光譜儀。測量過程中,土壤樣品質量控制參考GSS-5a國家土壤標準物質。將采集的土壤樣品交予地質局相關部門進行專業(yè)分析,分析標準參考DZ/T0279-2016,獲得土壤中各個重金屬的累積量。
1.4基于GIS技術的土壤重金屬空間分布測量
使用GIS軟件,在各個采樣點標定的區(qū)域采集土壤圖像信息,使用Kriging空間插值方法預處理圖像。插值是基于變異函數,確定區(qū)域變量空間關聯性,明確采樣點和預測點的距離,確定采樣點的空間關系,通過模型擬合確定權重,得出研究區(qū)域線性無偏差最佳估計結果。該方法是使用經驗半變異函數明確采樣點上空間自相關性,式(1)為半變異函數 r 計算: 式(1)
式(1)中, N(h) 表示與滯后距 h 相對應的采樣點對數, z(xi) 與 分別代表 xi 和 x+hi 兩個測點相同重金屬實際測量的累積量 Σh 不同對應的函數值也各不相同,在函數基礎上使用Kriging方法實現空間插值,明確重金屬在研究區(qū)域中的空間分布:
其中, 表示采樣點 x0 位置的重金屬污染預測值, z(xi) 則是該點實際污染值, n 表示采樣點,λi 代表采樣點 i 重金屬污染物測量后的權重。
完成插值以后,在GIS技術基礎上使用單因子污染指數法計算出研究區(qū)域的中間數污染程度,并通過GIS圖像呈現。使用式(3)計算出研究區(qū)域中單因子重金屬污染指數,該指數用于描述研究區(qū)域中某個重金屬污染物的超標倍數:
P=C/S
式(3)中, c 與 s 分別表示重金屬的實際測量值與標準值。如果 P 的數值超過0但是小于1,則表示該區(qū)域中未出現重金屬污染,如果 P 的數值超過1但是小于2,表示該區(qū)域出現輕度重金屬污染,如果P 的數值超過2但是小于3,表示該區(qū)域出現中度重金屬污染,如果 P 的數值超過3,表示該區(qū)域出現嚴重重金屬污染。
1.5基于地累積指數法的重金屬累積計算污染物
經過上文土壤采集與分析測量,能夠確定不同采樣點土壤中重金屬污染物的含量,但是各個受到地質條件制約,重金屬污染物的累積情況并未確定,因此選擇地累積指數法,測量各個重金屬污染物的累積情況。計算出土壤中重金屬污染物累積量如式(4):
I=log[B/(k*ρ)]
式(4)中,表示巖土圈效應導致的背景矩陣校正因子,按照研究經驗,該因子取值通常為 1.5,B 與ρ 分別表示土壤樣品中重金屬含量以及重金屬地球化學背景濃度。
2 分析結果
2.1地質條件制約對重金屬污染縱向分布影響
研究區(qū)域按照海拔分為荒地(山地)、林地與平地,各個不同區(qū)域中的地質條件也各不相同,使用采樣分析測試方法研究區(qū)域,受到地質條件制約,各個重金屬污染物在地下空間縱向分布平均值情況,試驗結果見圖2。
圖2(a)為海拔較高地區(qū)中以荒地為主的地質結構,重金屬污染物平均含量,從該試驗結果能夠看出,該區(qū)域中銅金屬元素含量最高,且深度越大地下地質結構中銅金屬的含量越大,這種情況可能是由于研究區(qū)域的山體結構中存在大量銅礦,地下水運移以及開采擾動使得這些銅礦在地質結構中析出,位置也不斷發(fā)生變化,導致銅金屬污染物在地質結構中含量較高,其他與銅礦伴生的各類金屬污染物在地質結構中的含量也發(fā)生變化。越接近地表,這些金屬污染物的含量越少,說明重金屬污染分布與金屬礦藏在地質結構中的位置分布有關。圖2(b)中為林地區(qū)域地質結構中,金屬污染物的分布情況,該區(qū)域植被較為豐富,所受污染較少,也沒有明顯礦物質儲存,因此該區(qū)域中不同地質結構的重金屬污染含量較小,且沒有造成嚴重污染。圖2(c)主要為農耕區(qū)域與居民住宅區(qū)域,受到農田施肥影響,地表累積大量以鎘為代表的重金屬污染物,且隨著液體下滲,這些重金屬污染物向地下空間擴散,但是地質結構中的黏土、灰?guī)r都能發(fā)揮過濾作用,因此隨著地質結構深度增加,重金屬污染物的含量降低。
使用GIS技術觀測研究區(qū)域中各個重金屬污染的空間分布情況,試驗結果見圖3。
由圖3可知,各個污染物的空間分布主要還是由于所研究區(qū)域上工廠分布位置影響,這些工廠工作時排出的重金屬污染物,導致在研究區(qū)域形成嚴重的重金屬污染。但是地質條件制約也在該過程中發(fā)揮重要作用,其中海拔較高區(qū)域中,重金屬銅、重金屬汞和重金屬砷的含量均較高,這些區(qū)域屬于高山荒地,地層表面存在大量細砂和黏土,重金屬污染滲透與擴散均較快,因此出現重金屬污染較嚴重。圖3(b)中重金屬鎘分布主要是受到工廠生產影響出現污染,但是同時也由于該工廠所處位置位于丘陵區(qū)域,地勢呈現斜坡變化,因此鎘金屬污染也從高海拔向低海拔變化。圖3(e)和圖3(f)兩種重金屬受到地質、生產、生活等多種因素影響,在研究區(qū)域大面積分布,造成嚴重程度的重金屬污染。
2.2地質條件制約對重金屬累積影響
研究區(qū)域中地質結構較為復雜,受到篇幅限制,選取燧石團塊層、泥晶灰?guī)r層、白云巖層具有代表性的地質條件區(qū)域,測試并計算研究區(qū)域的重金屬累積量,試驗結果見圖4。
從圖4(b)能夠看出泥晶灰?guī)r層較為靠近地層表面,各種重金屬含量較高,同時泥晶灰?guī)r滲透性較高,會導致重金屬污染物發(fā)生擴散。圖4(a)的重金屬污染物在燧石團塊層,該層雖然較為松散,但是所處位置較深,因此重金屬污染物積累量并不大。圖3(c)中,白云巖層同樣處于較深地質結構中,雖然相比于燧石團塊層重金屬污染物積累量較高,但是整體積累量保持在較低水平,說明該地質結構能夠一定程度發(fā)揮阻止重金屬污染物擴展的作用。
3 結束語
地質條件的復雜性導致土壤重金屬污染在空間分布上呈現非均一性,即使在相同的氣候和人為活動條件下,不同地質背景下的土壤重金屬含量和分布也可能存在顯著差異。為此,文章在明確土壤重金屬污染累積量的基礎上,分析了地質條件對重金屬污染空間分布的影響。通過研究結果發(fā)現,土壤中重金屬的分布受原生地質背景和人類活動雙重影響,具有顯著的空間變異性。地形和海拔等因素會影響地質結構發(fā)生變化,影響重金屬的遷移和累積,海拔較高的區(qū)域,出現污染物下滲,海拔較低的區(qū)域也會由于化學物質等影響導致重金屬污染物出現變化。地下空間中土層結構不同,地質結構也各不相同,不同地層結構對于重金屬污染物的累積量影響也各不相同。
參考文獻:
[1]梁慧黎,樊敏,賈梁,等.西南喀斯特地區(qū)某典型鉛鋅選冶渣場影響區(qū)土壤重金屬污染評價及其空間分布特征[J].化工礦物與加工,2023,52(2):43-53;60.
[2]馮鋒,王育紅,左雨芳.基于RF-XGBoost 的土壤鎘污染影響因子及空間分布研究[J].農業(yè)環(huán)境科學學報,2023,42(4):811-819.
[3]孫濤,宋世杰,常青,等.煤矸石堆積區(qū)土壤重金屬形態(tài)組成與生物有效性的空間變化特征一一以峰峰礦區(qū)為例[J].煤田地質與勘探,2022,50(10):85-95.
[4]徐磊,管繼云,巴永,等.云南中高山丘陵區(qū)土壤重金屬元素空間分布格局及驅動機制[J].中國地質,2024,51(1):304-326.
[5]蔣玉蓮,余京,王銳,等.渝東南典型地質高背景區(qū)土壤重金屬來源解析及污染評價[J].環(huán)境科學,2023,44(7):4017-4026.
[6]李笑路,戴余優(yōu),郭先明,等.某工業(yè)園周邊農田土壤重金屬污染特征及潛在風險評價[J].中國礦業(yè),2022,31(7):73-81.
[7]馬泉來,萬小強,楊崇科,等.南太行典型區(qū)小流域土壤鉛含量空間分異及影響因素分析[J].農業(yè)工程學報,2023,39(18):226-233.
[8]GoswamiV,DeepikaS,DiwakarS,etal.Arbuscular mycorrhizasamplifytherisk of heavymetal transferto human food chainfromflyashamelioratedagricultural soils[J].Environmental Pollution,2023,329(7):121733.1-121733.10.
[9]崔羅肖,胡啟智,李蒙,等.清遠電子垃圾拆解區(qū)土壤重金屬污染空間分布特征及風險評價[J].農業(yè)環(huán)境科學學報,2022,41(10):2200-2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