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X53
文章編號:1674-6139(2025)05-0083-04
文獻標志碼:B
Analysis of the Process ofPolluted Soil Remediation on Construction Sites
Pan Yang
(Ecological Environment Monitoring Center of Heilongjiang Province,Harbin15Oo90,China)
Abstract:Duetothegradualoptimizationof industrialstructures,anyindustriessuchasmetallrgyandchemicalproductionaee quiredtorelocateorshutdowninaccordanceithlawsandregulations.Theselegacyindustrialiteslosetheirdirectusabilityduetoper sistentcontaminants.Theesultingenviomentaltressprimarilymanfestsintheedimesions;umulativecotoicologicalfects tentialhumanalthexposuressnddepreciatioofegioallandesouevalue.issudyfocussotypicallegacysitete aticallelaboratingitsltaaoractestiddatiohlogicalcsilovidggeedcd tions for key engineering implementation aspects.
Key words:words:soil pollution;remediation methods;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前言
由于經濟的高質量發(fā)展,產業(yè)結構逐步優(yōu)化,有些工業(yè)或者企業(yè)因涉及污染,不符合標準或要求而被停產或者遷址,進而有大量的工業(yè)用地需要轉變?yōu)槌鞘薪ㄔO用地[1]。這類用地如果沒有經過修復及治理,對后續(xù)開發(fā)利用會產生不利影響[2]。所以急需開展修復工作,為建設用地的二次開發(fā)及用地功能轉化做好準備,根據(jù)不同用地的受污染狀況,一地一策,制定修復計劃[3]
現(xiàn)將針對某建設用地受污染土壤進行分析研究,聚焦該用地的修復過程及修復方法,進而提供可操作性建議和方案。
1 建設用地現(xiàn)狀
首先對該目標地塊開展調查與監(jiān)測,監(jiān)測結果顯示該建設用地存在復合型污染特征,土壤中苯并(a)芘濃度和地下水中重金屬砷濃度超出當?shù)貓?zhí)行標準。繼而進行風險評估,經評估后發(fā)現(xiàn)土壤中苯并(a)芘濃度和地下水中重金屬砷濃度對身體健康造成風險,建議有針對性開展修復工作。
2修復技術篩選
土壤具有自我修復能力,但耗時較長,不同類型的土壤所需時間差異顯著,短則10年,長則30年甚至更久[4]。雖然污染地塊存在顯著環(huán)境風險,但通過科學干預可實現(xiàn)生態(tài)功能恢復[5]?,F(xiàn)階段,專家學者從實際情況出發(fā),結合有機污染物的特點研發(fā)了相應的修復技術,多個角度豐富了土壤修復技術手段,起到了較好的土壤修復效果,可以更有效地恢復環(huán)境生態(tài)[6] O
如需快速推進受污染建設用地的利用,則需進行人工干預,采取有效便利的土壤修復措施。優(yōu)先選擇修復速度快且能持久的處理辦法,同時要鎖定能耗低、成本低這一目標,在可行范圍內注重綠色修復技術的應用。
2.1 篩選原則
目標污染物的物理化學特性及生物可降解性:污染物的物理化學和生物特性直接影響修復技術的適應性,修復技術的核心原理必須與污染物的特性相匹配,才能確保技術路線的科學性和有效性。
技術可行性:需結合建設用地的現(xiàn)狀條件、水文地質特征、污染分布特征(如污染范圍、濃度及深度)以及未來開發(fā)需求,選擇符合修復目標且滿足國家標準的治理技術。優(yōu)選能夠有效清除或阻斷污染源、控制污染物遷移擴散的技術方案,確保長期修復效果。
修復效率與經濟性:在滿足修復目標的前提下,優(yōu)先選擇修復周期短、成本效益高的技術,以加快建設用地再開發(fā)進程,提升土地利用價值。
環(huán)境友好性與風險管控:修復工程首先要防止二次污染(如揚塵、廢水、廢氣等)。同時,應最大限度降低施工過程對周邊環(huán)境的影響,確保環(huán)境安全。
該建設用地內土壤中的關注污染物為苯并(a)芘有機物,地下水中的關注污染物為重金屬碑。根據(jù)上述篩選原則與參考該建設用地內存在的污染物類型,篩選出適用性最佳的修復工藝。
2.2 技術簡介
2.2.1 異位熱裂解
異位熱裂解技術通過直接或間接加熱,將污染土壤加熱至 500~600 攝氏度,在缺氧狀態(tài)下將污染物的大分子鏈切斷裂解成低分子物質,最終變成無害化物質的技術。熱裂解設備的進料可以為批次式或連續(xù)式,但須能維持足夠的熱接觸時間,確保污染物質能完全分解破壞。要維持裂解爐的設定裂解溫度,故需使用電氣加熱、熱煤油加熱或直接以燃料油燃燒加熱,加熱系統(tǒng)通??山洈?shù)字控制,以達到要求的升溫速率及溫度均勻性。裂解爐后端所設置的冷凝及熱交換系統(tǒng)可采用機械強制空冷、水冷或使用冰水提高冷凝效率。熱裂解法對于土壤中揮發(fā)性、半揮發(fā)性有機物,以及農藥污染物的去除皆有良好效果,去除效率決定于有機物的蒸氣壓及其裂解溫度。且因采用非氧化燃燒方式,故對于含氯有機物處理也不產生二惡英。
2.2.2 楚燒
焚燒技術作為有機污染土壤的經典熱處理工藝,在有機物污染土壤治理初期應用較多。該技術主要通過高溫熱解(通常 )使有機污染物礦化為 CO2 和 H2O 。但近幾年受產業(yè)結構調整的影響,配套水泥窯/磚窯數(shù)量銳減,加之危廢運輸半徑受限,導致該技術適用性顯著降低[7
2.2.3抽出處理技術
抽出處理技術采用“靶向抽提-地表凈化-安全回注”的技術路線。根據(jù)地下水污染范圍,在污染場地布設一定數(shù)量的抽提井,通過水泵和水井將污染地下水抽取至地表,然后將污染水體輸送至模塊化處理單元,經過處理的水質監(jiān)測達標后,將處理后的地下水再回灌入地下或運出場地[8],見圖1。
2.2.4 化學氧化
化學氧化技術可用于修復土壤或者地下水,通過化學氧化可處理石油烴、揮發(fā)性有機物、半揮發(fā)性有機物、氯代揮發(fā)性有機物、農藥等大部分有機物。對于污染范圍較小且埋深較淺的土壤或地下水,可采用異位處理工藝:將污染介質(土壤或地下水)挖掘(或抽提)至地表后,與氧化藥劑進行充分混合反應,待污染物降解至達標水平后,再將修復后的介質回填原位或轉運至指定場所處置。在處理污染量較大且位于深層的土壤或者地下水時,可采用原位處理工藝:通過注入井向土壤或地下水的污染區(qū)域注入氧化劑,在不需要挖取土壤或者地下水的情況下即可完成污染區(qū)域的修復,見圖2。
2.3土壤修復技術選擇
在該領域中,已有多項成功修復污染土壤的案例采用化學氧化技術,處理效果和工程可行性均得到充分驗證。綜合考慮技術可行性、修復效率、經濟性和處理效果等因素,對于該建設用地存在的苯并(a)芘污染問題,采用異位化學氧化技術具有顯著適宜性。
2.4地下水修復技術選擇
基于該建設用地地下水污染特征分析結果,研究推薦采用“抽提-地表異位處理\"集成修復技術方案,該工藝具有技術可行性、工程適用性等顯著優(yōu)勢。
將污染地下水經由抽提井抽提至地表后,利用異位處理系統(tǒng)對含神水體進行深度凈化,待水質達標后再回灌或排放,可達到治理目標。抽提出的污染地下水首先在地面儲存設施里經過均質調節(jié)沉淀之后,視需要再進入地面活性炭吸附裝置,處理后的地下水監(jiān)測達標后納管排放。通過費用分析可知,地下水抽出結合地面處理的方法費用較低,經濟可行性高。
3 實驗研究
工作人員前往該建設用地現(xiàn)場采集污染土壤和地下水樣品,經過預處理后開展實驗室分析測試。
3.1 藥劑選取
基于技術可行性、環(huán)境效益及修復效果的綜合評估,選用過硫酸鈉氧化法作為本次土壤修復工程主要實施技術,施工投加標準為 10kg 每噸污染土壤。
需注意過硫酸鈉在發(fā)揮修復效能的同時,可能帶來地下水中硫酸鹽濃度短期升高的次生影響,但由于以下因素,環(huán)境影響可控:
(1)異位化學氧化具有顯著的時效性;(2)硫酸鹽的實際遷移量有限;(3)地下微生物能進一步降解硫酸鹽生成量;(4)修復治理完成后,建設用地環(huán)境質量趨于穩(wěn)定。因此,這種修復治理方法兼具高效性和安全性,既不會對周邊環(huán)境及建設用地后續(xù)開發(fā)產生負面影響,又能確保環(huán)境安全和工程快速修復。
3.2 藥劑添加比例優(yōu)化
研究采用二價鐵活化過硫酸鈉的氧化方式,通過設置低、中、高3組過硫酸鈉投加量梯度,探究對多環(huán)芳烴降解效果;同步開展活性炭投加實驗確定砷吸附最優(yōu)條件。(見表1)
實驗用土取自建設用地的原位污染土壤,建立低 (1% )中 (2% )高 (3%) 三梯度氧化藥劑組,并固定添加 1% 亞鐵鹽作為活化劑,基于土壤液限特性,將含水率精準調控至 35%~45% 最優(yōu)區(qū)間,養(yǎng)護周期為5天( ,然后測定土壤中苯并(a)芘等特征污染物的殘留濃度及 pH 值變化。(見表2)
實驗用水取自建設用地的污染地下水,實驗組分別投加 15mg/L.20mg/L.25mg/L 的 FeCl3 作為混凝劑,每個樣品均添加聚丙烯酰胺(PAM)作為助凝劑,投加量 1mg/L ,經沉淀過液相活性炭后測重金屬砷的濃度和 pH 值。
分析上述三組實驗中各污染物的去除率,從而確定最合適的藥劑比例。
3.3 實驗結果分析
經過系統(tǒng)處理后,污染土壤在添加不同比例氧化藥劑的條件下 (1%,2%,3% 質量比,5天養(yǎng)護周期),目標污染物的殘留濃度均顯著低于修復目標限值。
實驗結果表明,三種藥劑投加比例均能有效實現(xiàn)污染土壤的達標修復; 1% 添加量即可滿足要求,2% 和 3% 的添加比例則展現(xiàn)出更優(yōu)的污染物去除效果和長期穩(wěn)定性。這一發(fā)現(xiàn)即可實現(xiàn)經濟有效的修復效果,又可降低藥劑使用成本。
污染地下水混凝階段設置 FeCl3 三個濃度梯度(15,20,25mg/L)
助凝時需要每組均添加 1mg/L 聚丙烯酰胺(PAM),配合吸附工藝強化凈化效果后,處理效果完全滿足環(huán)境修復質量要求。
實驗結果顯示,所有實驗組處理后水體中目標污染物濃度均顯著低于修復目標限值;在最低投加量 條件下,建設用地內目標污染物的去除率已完全滿足修復標準要求;增加 FeCl3 投加量雖可提升處理效果,但從成本效益角度分析, 15mg/L 的投加量已具有最佳經濟性。
實驗樣品采集自本污染建設用地,實驗操作流程與修復技術路線相一致,因此實驗結果可作為修復工藝確定的參考依據(jù)。
4結束語
作為生態(tài)環(huán)境系統(tǒng)的核心要素,土壤質量直接關系到人居環(huán)境安全和可持續(xù)發(fā)展。隨著人們對環(huán)境質量重要性的認識,建設用地的土壤污染問題也被高度關注,因此土壤修復工作已被納入環(huán)境治理重點領域。通過建立科學合理的修復技術篩選體系,實現(xiàn)精準化治理,能夠更好更快地提升污染治理成效,深入助力提高生態(tài)環(huán)境管理效能。
參考文獻:
[1]付省亮.城市建設用地土壤修復環(huán)境監(jiān)理研究[J].建設監(jiān)理,2024,9(27):38-48.
[2]付修冶.土壤污染與土壤治理修復技術研究進展及展望[J].清洗世界,2024,9(40):112-114.
[3]解麗娟,謝志遠,郭光光.試論我國土壤污染的現(xiàn)狀、危害及治理策略[J].經營管理,2020(10):63-64.
[4]鄭瀾.石油污染土壤修復技術的研究現(xiàn)狀[J].化工管理,2023(9):58-60.
[5]楊若英,李向榮.城市“毒地”的危害與治理[J].生態(tài)經濟,2024,10(40):5-8.
[6]曾麗麗.有機物復合污染土壤修復的綠色技術分析[J].皮革制作與環(huán)??萍?,2024(17):108-110.
[7]于德義.某地塊重金屬污染土壤范圍劃定及其修復技術篩選[J].皮革制作與環(huán)保科技,2022:24-47.
[8]李博文.膠體 Mg(OH)2 在含水層中的遷移及其原位穩(wěn)定化重金屬性能研究[D].吉林:吉林大學,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