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六十年代出版的名著《紅巖》,以其塑造的英雄形象及傳達的浩然正氣影響了幾代人。特別是它的封面,紅色背景,一崖突起,青松挺立,永遠定格在讀者的心中。當六年前我在山西霍山腳下見到這塊紅色的巖石和石上的青松時,竟驚得合不上嘴。同行的人也都禁不住大喊:原來紅巖松在這里!
這棵樹與小說《紅巖》的封面如出一轍,幾無兩異,在當?shù)匾惨恢北环Q為紅巖松。松下無一把黃土,樹根就直接扎在懸崖的石縫里。崖高百丈,通體透紅,如鐵銹,如古銅。這是一處進山的路口,群峰讓路為壑,水流奔騰成谷,經(jīng)年的沖刷洗磨竟在谷口切割出這樣一座孤峰絕壁,壁上長松。我們在崖下仰望,白云來去,一柱接天,勁松凌空。待爬到半山,才發(fā)現(xiàn)這座紅色巖崖三面皆空,只留了一條窄窄的石壁與身后的群峰相連,孤巖青松,如天王托塔鎮(zhèn)守著霍山之門。我們小心地沿著壁上的小路,擺渡到紅巖之頂,頂不平,錯石斜出,如船頭昂起,僅可容數(shù)人。身后萬山如海,綠波滾滾,云霧蒸騰。松立船頭,枝穗招展,如巨帆,如大纛,破浪前行。是時夕陽晚照,清風入袖,以手撫松頓生獨立天地、視接千載之豪情。
霍山又名太岳山。山西多山,為一南北狹長地形。東有太行,西有呂梁,如兩道閃電倏然南下,相遇為峰,是為太岳。這三道屏障圍成表里河山,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不知演出了多少威武雄壯的活劇。往遠處說,最著名的當數(shù)李世民從太原起兵問鼎長安。行至霍州,久雨糧盡,李淵決定退軍。李世民大呼:“今兵以義動,進戰(zhàn)則必克,退還則必散。眾散于前,敵乘于后,死亡須臾而至?!崩顪Y父子整軍再戰(zhàn),大破隋軍,西渡黃河,奠定大唐,史稱霍邑之戰(zhàn)。
從近處看,抗日戰(zhàn)爭中太岳山左挽呂梁、右挽太行,巍然抗敵,也是立了大功。1936年,紅軍東渡黃河過太岳,1937年八路軍又在山西建立指揮部,創(chuàng)建抗日根據(jù)地。毛澤東運籌帷幄于延安,朱德、彭德懷立馬太行,陳賡將軍則帶領子弟兵與敵鏖戰(zhàn)于太岳。山西是全國敵后抗戰(zhàn)的戰(zhàn)略支點與敵后抗日的主戰(zhàn)場,軍民的熱血灑遍河川,浸透了黃土,染紅了山崖。就是這次來探訪紅巖松,我們也是先去拜謁了山上的烈士墓。這紅巖處眾山腳下,正當大谷之口,為萬川匯注之地,其鮮紅的顏色正是烈士的鮮血經(jīng)千滲百濾后凝染在石上;而守霍山之門的巖上青松,被歷史的穿堂風塑造出遒勁的腰身,風雨寫就了它滿臉的滄桑,洗凈了每一根松針。
好一個霍山,好一方紅巖,好一株紅巖上的青松。自大禹治水,到抗日大功告成,穿越歷史的煙雨,矗立于蒼茫大地之上。
(選自《樹梢上的中國》,有刪節(jié))
◆賞析
作者從霍山紅巖松身上感受到了獨立天地、視接千載的豪情,體會到了霍山紅巖松堅貞高潔的品質和浩然的正氣。文中采用移步換景的方法行文,崖下仰望、半山遙看、巖頂細觀,視角多變,層次明晰。游歷與聯(lián)想交織,現(xiàn)實與歷史交錯,使選文內容豐富厚重,形散而神聚。
◆思考
霍山紅巖松見證了諸多歷史事件,從歷史研究的角度來看,除了文中提及的事件外,還可以通過哪些途徑深入挖掘與之相關的歷史細節(jié)?這些新挖掘的歷史信息對豐富地方文化內涵、提升地方文化影響力又有怎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