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故鄉(xiāng)馬踏湖畔,有一方兩萬余畝的蘆葦蕩,這里承載著我無數(shù)回憶。
相傳春秋時期,齊桓公會集諸侯于此,聚兵列陣,戰(zhàn)馬奔騰,踏出一片湖泊,故得名“馬踏湖”。湖區(qū)附近有一家田氏葦編工作室,這里葦香氤氳,架子上陳列著各式各樣的葦編作品。非遺傳承人田師傅正在構思一件新作品,只見他用篾刀剖開葦稈,交叉鋪成“井”字,葦條在他的手上來回穿梭,不一會兒,一個精致的葦編筐便已成形。我躍躍欲試,鼓起勇氣說:“田叔叔,我能試試嗎?”
田師傅笑呵呵地沖我招手:“來,試試吧?!蔽艺蘸J畫瓢,可奇怪的是,柔韌的葦條在他手里舒展成細密的經緯,卻與我屢次較勁,散落的斷茬扎在我的掌心,劃出深深淺淺的口子。
我不服氣地問田師傅為什么會這樣,他卻告訴了我四個字——“熟能生巧”。“這葦編啊,蘊含的門道可多得很哩!熟,并非一朝一夕就能達成,需要潛心學習技巧,并加以不斷的練習,才能練就精湛的手藝?!蔽颐┤D開。在田師傅的指點下,我完成了自己的第一件葦編作品——一個小盤子,雖然看起來有些粗糙,但我對它愛不釋手。
“不要小看這小小的葦編,它還能出口賺取外匯呢!”田師傅見我如此癡迷,接著說,“用自己的腳步丈量出一條鄉(xiāng)村振興的道路,可真是一件幸福的事情。我一定會繼續(xù)努力,讓更多人愛上葦編……”
正當我聽得出神,附近有位農戶提著成品,笑吟吟地來交活:“田經理,快給俺驗驗貨,這個禮拜的任務剛完成,這不,又接到一個國外的大單子!”田師傅笑著對我說:“這就是我們這里最新摸索出的致富之路,村民們也‘編’了這么一句順口溜:‘不點火,不冒煙,看著電視做葦編;不出門,不出院,輕輕松松把錢賺……’”
正是這些手藝人的堅守,才為非遺的傳承注入了新鮮的血液,也才讓葦編技藝逐漸走向世界舞臺。這正是:
葦編之美,經緯交織,傳承百年匠心;
非遺之緣,歲月流轉,續(xù)寫一方情懷。
◆點評
習作將葦編技藝與地域文化相結合,展現(xiàn)了其在湖區(qū)人民生活中的重要性。小作者通過細膩的描寫、生動的敘述和深刻的思考,將葦編技藝這一非遺文化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文中既有對傳統(tǒng)技藝和文化的介紹,又涉及了文化傳承、傳播和鄉(xiāng)村振興等話題,是一篇兼具藝術性和思想性的佳作。
【作者系山東淄博市張店區(qū)實驗中學七年級學生,指導老師:沈麗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