哐啷!一聲響亮,那口大缸便被砸破了。缸里流出來的,不僅是水,還有千古流傳的故事。砸缸少年一舉成名。
多年以后,那位少年已進入老年。在當年被稱為西京的洛陽城里,在一處簡陋的宅院前,他,又站在了一口缸前。
這是一口被金紙包裹得嚴嚴實實的大缸。安放者什么也沒說,只留下一張名片就走了。名片上的字也很簡單:翰林學士王拱辰。王拱辰,他當然知道。這人在仁宗皇帝時代和自己先后中進士,并因在殿試時勇敢說出考試題目他以前曾經(jīng)做過,被賜予了“誠信狀元”的稱號。
上午,王拱辰登門拜訪,老管家也曾通報。那時候,他在地下室里正文思泉涌。聽到王拱辰的名字,他猶豫了一下,但還是拒見了。
現(xiàn)在,司馬光繞著那口大缸轉(zhuǎn)了幾圈,又伸手去撕被金紙包得緊緊的缸口。但那金紙很厚,還在缸沿兒上箍了一道銅絲,人手根本抓不住。推一推,重如泰山;敲一敲,悶悶地沒有聲響。
你去,給我找一塊石頭來?;蛘?,是一把錘子。他轉(zhuǎn)頭對老管家下達了命令。
但是老管家沒有動,他囁喏了半天,終于鼓足勇氣說:君實秀才,人家好心好意給你送來口風水缸,你要砸……不好吧?
不好?有什么不好?他鼓起眼睛問老管家。
這個是聚財?shù)?,老管家說,你看咱家,也太窮了吧。夫人有病,都沒錢抓藥了。
人窮不能志短、亂收東西,非君子之德也!再說,我也得知道這缸里裝的是啥呀!
人家說了,十日后方可打開,否則就不靈驗了。
……五天后,夫人不幸去世。也不知道一下子從哪里冒出來那么多人前來吊唁。悲傷中的司馬光讓老管家把所有的禮品財物都登記造冊,一點不動,然后悄悄把自己家里僅有的五畝地典當了,開始為夫人準備后事。
出殯那天,路兩邊人山人海,有人竟然喊出了“司馬相公”的口號來。司馬光分明感覺到,正有一口無形的大缸鋪天蓋地向他的頭上扣過來。這口缸比王拱辰放在他家門口那口缸還要神秘,還要危險。直搞得滿腹經(jīng)綸的他六神無主,坐臥不安。他知道,他必須馬上砸缸了。
凌晨,天剛微亮,官道上就有一個老者走走停停,尋尋覓覓。最后,他懷抱一塊石頭,一步步走回自家門前,他氣喘吁吁地把石頭舉起來,對準那口大缸用力砸去。
天亮了,許多人聚在司馬宅前看熱鬧。但見那口大缸里流出來的,果然是黃白細軟之物。殘缺的缸上還擺著一份禮單,寫著一行大字:司馬只要清白,錢財自來認領(lǐng)。
(選自《微型小說選刊》2022年第12期,有刪改)
◆賞讀
古為今用,以史為鑒,推陳出新,是當下作家創(chuàng)作反腐倡廉作品時常常涉獵到的題材。
選文以“司馬光砸缸”這一經(jīng)典故事為藍本,將老年司馬光置于新情境中,借其堅守原則的性格特征,批判了現(xiàn)實社會面對利益誘惑的不良現(xiàn)象,賦予了古老故事全新的現(xiàn)實意義,讀后引人深思。
◆借鑒
1.尊重原著,避免“形神分離”。改編時,不能背離經(jīng)典作品所散發(fā)的思想價值。如在改編《愚公移山》時,愚公的持之以恒、堅持不懈、目光長遠等品質(zhì)理應(yīng)保留;《西游記》中,對唐僧師徒四人的性格特征不能改得面目全非。
2.把握尺度,避免“時空混亂”。如果為了標新立異,讓現(xiàn)代人隨意穿越時空門,在桃花源搞起旅游開發(fā),這樣就消解了作品本身的美感。故所有的想象和聯(lián)想一定要建立在合情合理又不消解作品本身的基礎(chǔ)上進行。
3.塑造人物,謹防“人格分裂”。改編時,可融入現(xiàn)代的、科技的元素,但要謹防“人格分裂”。如在改編朱自清的《背影》時,若將原本慈愛、隱忍,處處為兒子著想的父親改編成冷漠、不通情達理的父親,就屬于錯誤示范。對于經(jīng)典作品,改編時不能為了迎合當下潮流就隨意割裂作品本身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