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題亮相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作。
有學者認為,《西游記》里所呈現(xiàn)的孫悟空的成長史,蘊含著深刻的人生哲理。孫悟空“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是完全無拘無束的“自在”,但隨著這種“自在”發(fā)展到極致,他被壓在了五行山下。戴上金箍,保護唐僧西天取經(jīng),看似脫離了個人的絕對自由,實則是孫悟空收斂心性,走向“成人”、最終成佛的道路。
“自由”和“約束”,是成長中的青年繞不開的一個話題。他們一方面渴望個體擁有更多的自由,另一方面又隨時會面對來自社會的種種規(guī)范和約束。
對此,你有什么思考和感悟?請結(jié)合自己的學習和生活,寫一篇文章。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妙文品評
自由與約束是成長的兩翼
◎?qū)O錦浩
讀《西游記》,孫悟空天性自在,不服管教,卻在取經(jīng)路上的磨礪和約束中收斂心性,邁向“成人”乃至“成佛”之路。掩卷覃思,依我之見:當自由與約束達到平衡,才會化作我們成長的強大內(nèi)驅(qū)力。(開頭化用材料,引出觀點,開門見山。)
追尋自由,是人們的天性,是內(nèi)心深處的渴望。匈牙利詩人裴多菲寫下“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認為自由的價值超越生命與情感,這首詩歌在全世界廣為傳誦。青年亦然,我們渴望在自由的環(huán)境中成長,去探索、去嘗試、去體驗生活的豐富多彩。(引用名言論證,肯定了自由的可貴。)
然而,自由是毫無拘束的嗎?并非如此。就像孫悟空,他曾經(jīng)無法無天、大鬧天宮,看似擁有絕對自由,但最終卻被壓在五行山下,付出了沉重代價。我們身邊也不乏這樣的例子。有些人高喊“自由至上”,放縱自我,甚至觸碰法律底線,結(jié)果不僅毀掉前途,還可能墜入犯罪的深淵。尤其是青年,如果誤以為自由就是隨心所欲、不受任何限制,就很容易在不良誘惑中迷失方向。不加限制的自由,只會讓人走向失控,最終失去真正的自由。(聯(lián)系材料,結(jié)合身邊的例子,指出絕對自由對青年成長的危害。)
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自由呢?孫悟空戴上金箍,這“金箍”意味著規(guī)則和約束。成長中的青年如最初的孫悟空一般,心智尚未發(fā)育完全,對各種事物和道理的認知還不明確,只有在規(guī)則的約束下才能更好地成長。青年如同風箏,若無線的約束,或許可以自由飛舞,但最后的結(jié)果一定是墜毀;青年如行星,若無引力的約束,或許可以飛向更遠的地方,但最后的結(jié)果也必定是失去方向。盧梭曾言:“人生而自由,卻無往不在枷鎖中?!笨梢姡嬲淖杂墒怯薪缦薜?,是在規(guī)則和約束的框架中運行的。(運用多種論證方法,點明在規(guī)則約束下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
合理的約束能促進人的成長,但過度的、不合理的約束卻往往適得其反。不妨設想,若孫悟空被過度約束,做事畏手畏腳,又怎能斬妖除魔、一路西行?同樣的,過于循規(guī)蹈矩的人,往往缺乏獨立思想和應變能力,難以有所成長。(指出約束也應恰當合理。)故只有適當限制下的相對自由,才是真正讓人生出彩的自由。正如郭橐駝種樹,“能順木之天,以至其性”,讓樹木自由生長,但又并非不管不顧,而是“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遵循自然規(guī)律并加以約束矯正,最終讓樹木長得枝繁葉茂。青年也應當在約束中享受自由,自覺遵守校規(guī)校紀;并在約束之中找到自我,發(fā)展個性。唯有如此,人生才能精彩??鬃铀浴半S心所欲,不逾矩”,正是這個道理。(闡述了自由與約束的辯證關(guān)系。)
金箍限制自由,金箍之下亦有自由。自由與約束是成長的兩翼,吾輩青年當在規(guī)則中尋找自我,在約束中發(fā)展個性,讓人生閃耀光彩。(照應文題,突出主題,發(fā)出呼吁。)
【湖南岳陽縣第一中學】
技法提純
1.立意深刻,思路清晰
作者準確抓住材料中的關(guān)鍵詞:“自由”“約束”“成人”,分析三者之間的關(guān)系:自由與約束是相輔相成、相生相伴的關(guān)系,自由和約束兩相平衡,青年才能走向“成人”。寫作時,作者先肯定了自由的可貴,接著闡明這種自由并非絕對,而是在約束之中的,然后又論述不合理的約束是不可取的,只有恰當?shù)募s束和恰當?shù)淖杂上噍o相成時,才能促進青年健康成長。思路清晰,論證層層遞進。
2.緊扣材料,廣泛延伸
作文開頭即簡單概括材料,然后自然地引出觀點,在論述過程中更是多次提及材料,對其中的關(guān)鍵詞進行分析和延伸,將孫悟空的經(jīng)歷與現(xiàn)實中青年的成長聯(lián)系起來,找到共通之處,使論證更加有力。
3.運用多種論證方法,增強說服力
文中多處運用舉例論證,如郭橐駝種樹等,所舉例子豐富恰當。還運用了引用論證、比喻論證、對比論證,說服力強。
課后練兵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作。
我們總在接受世界的饋贈:陽光的恩澤,風暴的洗禮,玫瑰的芬芳,荊棘的刺痛。有人將生命視作被動的容器,有人卻在饋贈中雕刻自己的形狀。
對此你有怎樣的思考?請寫一篇文章,談談你的認識和見解。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思路導引
這是一道哲理思辨類作文題。材料有兩層意思,第一層:我們接受來自世界的饋贈——陽光、風暴、玫瑰、荊棘。第二層:面對這些饋贈,人們的表現(xiàn)不同——有人被動接受,有人主動雕刻自己。
審題時,我們要理解關(guān)鍵詞的隱喻義。陽光、玫瑰與風暴、荊棘分別象征順境與逆境;“容器”暗喻被動接受者如空洞器皿,任憑外物填充塑形;“雕刻”則彰顯主體覺醒,將每道饋贈視為打磨靈魂的刻刀。文題材料傳達了一個深刻哲理,即在面對生活的順境或逆境時,我們不應只是被動接受,而要發(fā)揮主觀能動性,積極應對挑戰(zhàn),塑造自我。
寫作時,可以從饋贈的不同類型入手:第一類是美好的饋贈,是順境、是幸運,如懷有抱負的人遇到伯樂,陷入困境的人得到及時幫助;第二類是“不好”的饋贈,是逆境、是不幸,如誘人墮落的損友,如學業(yè)、事業(yè)遇到的坎坷、打擊……分析這些經(jīng)歷對個人成長的影響。接著論證兩種態(tài)度的區(qū)別,在對比中強化自己的觀點。
參考立意:生命形態(tài)取決于饋贈的接收方式;順境淬鋒芒,逆境鑄韌性;風暴與玫瑰皆為生命養(yǎng)料。
【吳慧琳/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