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文物工作二十二字方針指明了新形勢下文物及博物館工作的方向,突出強調了挖掘和有效利用文物的價值,讓文物“活”起來。博物館新媒體教育促進了觀眾對文物及相關歷史知識的學習,但部分博物館仍未突破自身與觀眾的距離感,導致許多潛在觀眾較少接觸文物,不了解文物甚至博物館。博物館應轉變方式,更好地借用新媒體傳播范圍廣、不受時空限制等優(yōu)點,拓展博物館教育活動的深度和廣度。
研究背景與意義
隨著現(xiàn)代互聯(lián)網(wǎng)信息交流技術的不斷發(fā)展,我國已經步入了信息化時代,信息碎片化傳播出現(xiàn)并成為時代特征,其導致的學習碎片化加大了博物館新媒體教育的難度,對博物館新媒體教育的內容和形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博物館通過開通官方網(wǎng)站及互聯(lián)網(wǎng)交流平臺的官方賬號,利用新媒體平臺拓展外界了解博物館的方式,讓觀眾能夠隨時隨地參與博物館的社教活動,了解相關知識。但是博物館如何轉變傳統(tǒng)傳播方式、如何充分運用新媒體技術仍是難題。作為公眾的大學堂,在碎片化傳播語境下,博物館可運用認知負荷理論指導實際工作,以實現(xiàn)自身新媒體教育的高效發(fā)展。
通過運用認知負荷理論,并結合博物館新媒體運營現(xiàn)狀,深入剖析博物館觀眾的學習需求和認知特點,博物館可以更好地了解觀眾的精神文化需求,從而創(chuàng)新博物館的教育方式,優(yōu)化觀眾在新媒體平臺的學習體驗形式,協(xié)助觀眾對文物與歷史知識的自主學習,推動博物館教育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目前,關于將認知負荷理論運用到博物館教育領域的系統(tǒng)性研究工作明顯不足,許多博物館在實踐中存在專業(yè)知識的講解視頻缺乏觀眾、流量較多的講解視頻缺乏內涵等問題。認知負荷理論在博物館新媒體教育中運用的實踐和理論研究任重道遠。
相關理論基礎
認知負荷理論(CognitiveLoadTheory,CLT)由UNSW教育心理學家JohnSweller在1988年《認知科學》上發(fā)表的文章中正式提出[]。其主要關注人類在學習和解決問題過程中信息處理能力受到的限制。該理論認為,人類的工作記憶容量有限,只能同時處理有限數(shù)量的信息。根據(jù)該理論的性質和來源,認知負荷主要受到個體先前經驗、學習材料組織和呈現(xiàn)方式及其內部的本質特征等因素的影響。其中,學習材料內部的本質特征及學習材料的組織和呈現(xiàn)方式與博物館新媒體教育的發(fā)展密切相關。
Sweller等人在研究學習困難的形成原因時,將認知負荷分為三大類,分別是內在認知負荷(instrinsiccognitiveload)、外在認知負荷(extraneouscognitiveload)和關聯(lián)認知負荷(germanecognitiveload),而三者相加即認知負荷的總量[2]。Seufert等人基于前人的研究,根據(jù)內在認知負荷主要決定因素的不同來源,將內在認知負荷分為外因導向的內在認知負荷(簡稱EICI)和內因決定的內在認知負荷(簡稱IICI)兩種。EICI主要受學習材料(包括教材和學習活動)復雜性的影響;而IICI則受學習者過去所積累的有關知識和經驗影響[3]。
認知負荷理論指出,人在短時間內一般只能處理五個以上、九個以內的信息,當彼此間毫無關系的知識信息低于5個時,會造成工作記憶資源的浪費,此時的學習會變得十分低效;而當不相關的知識信息高于9個時,則會造成認知超載,無法進行持久意義上的學習4。無關聯(lián)的展示信息過多或過少都不利于知識的傳播,會造成學習效率的下降。因此,受限于觀眾的認知負荷能力及信息傳播碎片化,博物館運用新媒體傳播有效信息存在困難。
認知負荷的類型
內在認知負荷源于學習任務本身,由學習材料本身所存在的困難和復雜程度與學習者過往積累的知識經驗共同決定。根據(jù)認知負荷理論,當學習材料在內容和形式上較為豐富而構成元素簡單時,學習者長時記憶中儲存的相關經驗與知識便越充裕,那么對于學習任務的處理所需要調用的認知資源就越少,學習時的內在認知負荷就越小。反之,學習材料十分復雜,學習者所具備的相應的知識儲備就相對匱乏,學習時內在認知負荷就會增大[5]。換句話說,博物館需要豐富新媒體教育的途徑、內容和形式,在保證內容科學性與權威性的同時,降低學習門檻,盡可能與觀眾日常能接觸到的知識鏈接起來,降低觀眾學習的難度,并提高其學習興趣,以有效達成社教活動自的。
外在認知負荷源于信息展現(xiàn)和學習活動的形式,其會分散學習者對主要學習任務的注意力。在認知負荷理論中,若學習任務的設計和呈現(xiàn)方式不利于促進學習者進行圖式處理與構建,學習者就會感知到較高的外在認知負荷,相反則會感知到較低的外在認知負荷[6]。一般情況下,博物館新媒體教育內容的傳播路徑不暢通、教學設計內容質量低下、學習活動方式復雜難懂,觀眾的外在認知負荷較高,知識傳播的有效性和觀眾的學習效率降低,都會導致社教活動的失敗。
關聯(lián)認知負荷是由學習過程中圖式的構建與自動化引發(fā)的,即人們因為自愿而投入學習活動中的認知努力,它能促進與激勵個體將認知資源分配至學習活動中,有助于內容的學習、理解和記憶[7]。博物館新媒體教育可以通過選擇適當?shù)慕逃齼热莩尸F(xiàn)形式,降低觀眾的外在認知負荷,使觀眾專注于學習。
影響認知負荷的因素
一是個體先前經驗。個體先前經驗包括個體已有的知識、技能、認知能力和動機狀態(tài),會影響其處理新信息的能力。豐富的背景知識可以降低學習者的內在認知負荷,以便其更快地理解和整合新信息。
二是學習材料內部的本質特征。清晰、邏輯性強的學習材料可以減少外在認知負荷,其本質特征包括概念的復雜程度和信息量的大小。概念的復雜程度越高,學習者理解它們所需的認知資源就越多。例如,文物鑒定與年代判定的學習比文物基礎知識與分類的學習更復雜,因此,前者會帶來更高的外在認知負荷。學習材料中包含的信息量也是影響認知負荷的關鍵因素,過多的信息量會增加外在認知負荷,降低學習效率。
三是材料的組織和呈現(xiàn)方式。結構清晰的材料可以幫助觀眾專心于內容學習,從而減少材料處理所需的認知資源。
使用豐富的信息呈現(xiàn)方式,可以降低外在認知負荷,幫助觀眾更好地理解抽象概念,極大地降低了理解新內容的難度。而無關或具有干擾性的信息會增加其外在認知負荷,博物館在設計教學材料時應盡量減少或避免這類信息,以減輕觀眾處理無關信息產生的認知負擔。
博物館新媒體教育的現(xiàn)狀分析
博物館新媒體教育的實踐案例
1.國內外成功案例介紹
2020年至2022年間,長沙簡牌博物館聯(lián)合湖南人民廣播電臺推出融媒體產品——《聽見簡牘》系列,在湖南廣播電視臺、微信等多個媒體平臺同步播出[8]。三季分別以《簡牘里的100種聲音》《簡牘里的中國精神》《簡牘二十四節(jié)令》為主題,用簡短的音頻向聽眾闡述簡牘文化知識,共計140節(jié),每節(jié)長約2到4分鐘。
故宮博物院通過官方網(wǎng)站、微博等主流新媒體平臺,向觀眾展示了豐富的文物藏品、歷史文化知識和展覽信息。同時,推出了一系列數(shù)字產品,如“數(shù)字故宮”小程序、“故宮展覽”App與“每日故宮”App等,觀眾可以隨時隨地欣賞故宮美景、學習文物知識。
大英博物館在官方網(wǎng)站為訪問者提供豐富的文物信息和教育資源,包括視頻講座、在線課程、虛擬展覽等,還利用社交媒體平臺與全球觀眾進行互動,分享博物館的最新動態(tài)和文化故事。
2.案例中的教育模式與效果
以上博物館新媒體教育案例采用了音視頻傳播、多平臺展示、數(shù)字產品、音視頻互動等多樣化的教育模式,豐富了大眾接觸和學習博物館文化知識的途徑,擴大了博物館教育的覆蓋面。同時,使觀眾選擇博物館教育的渠道更加多元,可根據(jù)自身學習偏好選擇更合適的知識輸入方式。新媒體平臺的交互性與即時性促使更多的觀眾從被動的信息接收者轉變?yōu)椴┪镳^教育的參與者和推動者。博物館采用簡潔明了的文字、圖表、短視頻和多媒體元素等信息呈現(xiàn)方式,突出重點信息,避免信息冗余,如《聽見簡牘》的音頻僅有2一4分鐘,以及“每日故宮”中文物信息的卡片式呈現(xiàn),在信息碎片化語境下更加適應人們的快節(jié)奏生活。另外,博物館網(wǎng)站、微信小程序界面布局也提供清晰的導航,以降低觀眾的外在認知負荷,幫助其快速找到所需信息。
存在的問題與挑戰(zhàn)
1.內容設計方面的不足
在進行內容創(chuàng)作時,博物館官方賬號基于流量的考慮,在趣味性、吸引力與深刻性、系統(tǒng)性、準確性之間可能會更加傾向于前者,這便需要博物館在二者之間找到平衡;為了保持觀眾對博物館運營內容的興趣,新媒體教育需要及時更新內容,然而一些博物館官方網(wǎng)站的展覽活動信息和文物介紹卻長期不更新;在內容創(chuàng)作上容易出現(xiàn)同質化的問題,如在介紹館藏文物時,不同博物館的講解方式和展示內容相似,缺乏獨特性和創(chuàng)新性。
2.新媒體教育平臺反饋機制的局限性
博物館新媒體教育需要及時了解觀眾的需求和反饋,以便不斷改進和完善教育內容和方式。然而,新媒體教育平臺的受眾反饋渠道不暢,觀眾無法及時向博物館反饋自己的意見和建議,博物館教育的改進工作也就難以貼近觀眾需求。
認知負荷理論在博物館新媒體教育中的運用分析
根據(jù)認知負荷理論的類型以及影響因素,我們結合了自前博物館新媒體教育發(fā)展中存在的問題和挑戰(zhàn),主要通過文獻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對該理論運用于博物館新媒體教育的不同方面進行了分析,從而使認知負荷理論能夠更好地完善博物館新媒體教育,促進博物館新媒體教育的高質量發(fā)展。
降低內在認知負荷的策略
內在認知負荷的降低,需要博物館提升新媒體教育效果,立足學習材料本身,精確凝練學習材料的內涵,簡化復雜概念,從而使觀眾能夠更高效地了解和學習館藏文物及其歷史文化知識。
例如,故宮博物院在抖音上的合集中介紹了許多文物,幾乎每個視頻的封面都是通過簡短的標題概括將要介紹文物的內容,其中有“屋頂上的神獸”“從一塊破布到官員的威儀”等,觀眾能夠從中快速地了解故宮博物院要講解的文物信息和歷史文化內涵,充滿趣味性的表達也能更加吸引觀眾。江西省博物館在抖音平臺用敘事視角推出系列動畫片,這種有趣的講解吸引了較多觀眾,但江西省博物館在介紹文物時大多只描述文物的特征,封面也只有圖片,這些較為專業(yè)化的表達往往不具有故事性敘述文物知識的吸引力。因此,江西省博物館可以借鑒故宮博物院新媒體教育傳播的方式,從而實現(xiàn)更好的發(fā)展。
減少外在認知負荷的方法
大部分博物館通過日常運營博物館官網(wǎng)及各種互聯(lián)網(wǎng)社交平臺吸引觀眾、傳播文物歷史文化知識。其中,不乏圖文并茂的文物信息呈現(xiàn)方式,這可以提升觀眾工作記憶的處理能力,減輕外在認知負荷。一般來說,博物館對于文物的介紹篇幅過長,且文字居多,觀眾長時間觀看會產生視覺疲勞,因此,在抖音等平臺上應多采用多感官設計,以優(yōu)化文物信息呈現(xiàn)的方式,帶動更多的觀眾參與博物館新媒體教育活動。
例如,故宮博物院官網(wǎng)上的三維文物展示,直觀地展示了文物的狀態(tài),觀眾能夠手動了解文物的具體信息。博物館在抖音上對文物知識進行講解時,觀眾可以通過評論區(qū)進行反饋,這不僅可以更大范圍地傳播文物知識,還能使觀眾深度參與博物館的新媒體教育活動。
提升相關認知負荷的途徑
博物館可以將圖片、視頻等認知資源投入觀眾的學習教育,或者通過一些具有暗示性或引導性的話語提升觀眾的相關認知負荷,促進觀眾的學習。
例如,南昌漢代海昏侯國遺址博物館的官方微信公眾號上會有“文物猜猜猜”的推文,這些推文一般先對海昏文物進行描述,并附上圖片,然后揭曉文物的具體名稱,并在最后附上一張文物輪廓圖片,邀請觀眾在留言區(qū)進行評論。這提升了觀眾的相關認知負荷,促使他們主動投入相應的認知資源,提升了博物館新媒體教育的效果。
新媒體是博物館與觀眾溝通交流的重要媒介,博物館在新媒體平臺上進行了許多教育活動,提高了博物館的社會影響力。認知負荷理論具體分為三種不同的類型,本文從每種類型的影響因素分析博物館新媒體教育的發(fā)展,并結合當前博物館在新媒體平臺上的教育活動進行了分析。精確凝練且具有趣味性的文物表達能夠降低觀眾的內在認知負荷,增強觀眾的參與感與獲得感;多感官的博物館教育內容設計能夠降低觀眾的外在認知負荷,減少其視覺疲勞,從而調動其積極性;博物館在文物知識的傳播上投入有效的內容,能夠提升相關認知負荷,引導觀眾思考,這有利于博物館更好地發(fā)揮教育功能,并為觀眾提供理論參考和實踐指導。目前,博物館的新媒體教育活動仍處于發(fā)展階段,未來,需要更多的理論指導實踐,從而推動博物館新媒體教育的高質量發(fā)展。
本文系2024年江西科技師范大學校級大學生創(chuàng)新訓練計劃項目“基于認知負荷理論的博物館新媒體教育路徑研究”(項目編號:XJ202411318130);2022年教育部產學合作協(xié)同育人項目“新文科背景下國際化文物與博物館學人才培養(yǎng)模式創(chuàng)新研究”(項目編號:22107027080854);2020年度江西科技師范大學博士科研啟動基金項目“‘一帶一路’倡議下國際化文博人才培養(yǎng)模式創(chuàng)新研究”(項目編號:2020BSQD002);2021年度江西科技師范大學科研計劃項目“文化自信視域下文博專業(yè)課程思政的探索與實踐”(項目編號:2021XJGXSZPT005);江西科技師范大學2021年度校級教學改革研究課題“‘課程思政’理念下文物學概論課程改革與實踐”(XJJG-21-7O-33);江西科技師范大學2021年度校級“課程思政”示范課程建設項目“文物學概論”;江西科技師范大學2023年度校級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教育類教學改革研究課題“基于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教育理念的《博物館觀眾》課程升級改造研究”(項目編號:CXCYJG232O);江西科技師范大學2023年度校級專創(chuàng)融合本科課程項目“文物學概論”的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江西科技師范大學旅游與歷史文化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