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理說,憑著可見可知的事物說話作文,只要你認得清楚,辨得明白,說來寫來該不會有錯。
所謂可見可知的事物是已經(jīng)存在的,或是已經(jīng)發(fā)生的。好比一件東西擺在你面前,不用你自己創(chuàng)造什么東西,可說可寫的全在它自己身上。
雖說事物擺在面前,但是不一定就說得成寫得成。事物兩字是總稱,分開來是兩項,一項是經(jīng)歷一段時間的“事”,一項是占據(jù)一塊空間的“物”。要把“事”與“物”化為語言文字說出來寫出來,使人家聞而可知,見而可曉,說話作文的人先得下“化”的功夫。如果“化”不來或者“化”不好,雖然事物擺在面前,現(xiàn)成不過,還是說不成寫不成。
把經(jīng)歷一段時間的“事”化為語言文字,通常叫作敘事,這功夫并不艱難。語言文字從頭一句到末了一句也經(jīng)歷一段時間,經(jīng)歷一段時間就有個先后次序,這個先后次序如果按照著“事”的先后次序,這就“化”過來了。
敘事的語言文字怎樣才算好,起碼的條件是使人家明白那“事”的先后次序。在先的先說先寫,在后的后說后寫,固然可以使人家明白;尤其要緊的,對于表明時間的語句一毫不可馬虎。如果漏說漏寫了,或者說得含糊,寫得游移,就教聽的人看的人迷糊了。這兒不舉例,請讀者自己找?guī)灼獢⑹挛淖謥砜?,看那幾篇文字怎樣點明先后次序,怎樣運用表明時間的語句。
按照“事”的先后次序敘事,那是常規(guī)。為著需要,有時候常規(guī)不能適用。譬如,敘事敘到某一個階段,必須追敘從前的事方始明白。又如,一件事頭緒紛繁,兩方面三方面同時在那里進展,必須把幾方面一一敘明。遇到這種情形,就不能死守著按照先后次序了。
(選自《落花水面皆文章:葉圣陶談寫作》,有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