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6-000X(2025)14-0180-05
DOI:10.19980/j.CN23-1593/G4.2025.14.043
Abstract:Theintegrationof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intoprofessionalcurrculumisanimportanttopicinthe reforandpracticeofteachingincollgesanduniversities.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isnotonlythetaskofideological andpoliticalcourses,otherprofessionalcourses,whileimplantingprofessionalknowledge,alsoundertakethetaskofcultivating moralityandcultivatingpeople,andrealizing thewholecuriculumof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Asoneof thecore coursesofhorticulturemajor,thecourseofHorticulturePlantBiotechnologybearstheresponsibiltyofcultivatingstudents knowledgeabilityand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Theteachingteamtakesprofesionalcoursesandideologicaland politicalcoursesasthegoalofeducatingstudentstogether,takesimprovingtheoverallteachingefectasthecore,actively carriesoutcuriculumreformbasedonthemixedteachingconceptofonlineandfline,improvesteaching methods,excavates andsortsouttheideologicalandpoliticalelementscontainedinhorticulturalplantbiotechnologycourses,carefullystudyingthe integrationpointofprofessoalknowledgesystemandideologicalandpoliticalknowledgesystem,whichisorganicallieated into all aspects of classroom teaching to achieve the effect of gentle and silent education.
Keywords:HorticulturePlantBiotechnology;curiculumideologyandpolitics;teachingreform;teachingsystem;teaching practice
2016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xié)同效應”。思想政治教育不單單是思政課程的任務,其他專業(yè)課程在傳授專業(yè)知識的同時,也承擔著立德樹人、實現(xiàn)思想政治教育全課程化的任務。2017年年底,中共教育部黨組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中提出“梳理各門專業(yè)課程所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載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人課堂教學各環(huán)節(jié),實現(xiàn)思想政治教育與知識體系教育的有機統(tǒng)一”。因此,專業(yè)課程有機融入課程思政元素是當前我國教育改革的一個發(fā)展趨勢。專業(yè)課程的授課教師應在挖掘與所授課程相關思政資源的基礎上,將其有機融合在課堂中,以實現(xiàn)專業(yè)課程與思政課程的協(xié)同育人。而如何構建高校專業(yè)課程思政教育體系,是教育教學改革的重要課題。
一 園藝植物生物技術課程承載著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的責任
園藝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也是社會發(fā)展水平和文明進步的標志,我國是園藝大國,各類園藝產(chǎn)品種植面積及產(chǎn)量均居世界第一,園藝產(chǎn)業(yè)成為我國農(nóng)業(yè)增效與農(nóng)民增收的重要途徑。隨著園藝產(chǎn)業(yè)的轉型升級和結構調整,美麗中國、鄉(xiāng)村振興、健康中國等發(fā)展戰(zhàn)略也為園藝產(chǎn)業(yè)的發(fā)展帶來了機遇,同時也對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提出了新的要求。21世紀是生命科學的時代,生物技術是21世紀最重要、最活躍、最有生命力的一項高新技術,國際范圍內的生物技術及其產(chǎn)業(yè)競爭非常激烈??梢哉f,生物技術是增強我國國力和經(jīng)濟實力的關鍵性技術之一。因此,園藝植物生物技術能夠有力地推動園藝科技進步、技術創(chuàng)新,促進園藝產(chǎn)業(yè)健康、可持續(xù)發(fā)展。
專業(yè)課程是實現(xiàn)人才培養(yǎng)的一條重要途徑,也是傳授知識的主要渠道。園藝學院的園藝植物生物技術課程是植物生物技術的一個分支,是園藝專業(yè)的核心課程之一。該課程是在學生學習植物學、植物生理學、基礎生物化學、普通遺傳學和園藝植物育種原理等課程的基礎上,利用植物組織培養(yǎng)、細胞工程、染色體工程、基因工程、分子標記及生物信息學等現(xiàn)代生物技術,在個體、細胞、分子水平上研究、評價和改造園藝植物遺傳特性的有關理論和技術的一門課程,為培養(yǎng)學生成為符合國家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需要的國內一流應用型兼創(chuàng)新型園藝專業(yè)人才貢獻力量。
該課程的目標是讓學生了解園藝植物生物技術在園藝植物研究和生產(chǎn)領域的應用前景,并掌握相關的基本原理和技術。通過學習該課程,學生將能夠為從事園藝專業(yè)領域的相關研究和產(chǎn)業(yè)應用打下良好的理論和技術基礎。同時,課程知識涉及組織培養(yǎng)、細胞工程、基因工程等,試驗過程復雜精細,需要耐心及團隊協(xié)作能力;中間還可能會用到一些工程菌株、抗生素等,絕不能隨意丟棄。因此,整個課程不僅僅承載了對學生知識能力、實踐運用等“才\"的培養(yǎng),還承擔了對學生環(huán)境安全意識、法制意識、科學素養(yǎng)、團隊協(xié)作能力、精益求精精神、職業(yè)道德等“德\"的培養(yǎng),對全面貫徹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目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 園藝植物生物技術課程思政現(xiàn)狀
國內高校園藝專業(yè)大都開設了園藝植物生物技術課程。針對園藝植物生物技術的課程特點,揚州大學、淮北師范大學以及等很多高校先后開展了理論及實驗課程相關教學改革和實踐[2-5,華南大學也將短視頻引入園藝植物生物技術課堂。雖然北京農(nóng)學院、西北農(nóng)林科技大學等部分高校也已開展了園藝植物生物技術課程思政工作7-8,但許多高等學校相關課程思政改革還存在不足之處。
目前,園藝植物生物技術課程的思政教育也存在一些問題。園藝植物生物技術課程主要涉及現(xiàn)代生物技術專業(yè)知識、理論及其在園藝植物領域的應用技術。授課過程中的拓展內容主要是介紹前沿生物技術及其園藝應用,具有一定的客觀性,在此基礎上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一定難度,因此課堂中加入的思政內容,往往十分突兀,做不到“潤物無聲”,也無法“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
另外,專業(yè)課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較少思考如何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意識的引導和滲透,忽視了該門課程的課程思政建設。隨著思政教育改革的進行,雖然教師有了思政教學的意識,但由于課時數(shù)有限,如何在不影響原有知識教學的前提下添加思政教育是授課教師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綜上,園藝植物生物技術課程思政教學任重而道遠,如何深度挖掘與課程相關的思政資源,并將其潤物細無聲地有機融合在課堂教學各個環(huán)節(jié),實現(xiàn)真正意義上思政教育與知識傳授的有機統(tǒng)一,是園藝植物生物技術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方向。
三課程思政融入園藝植物生物技術課程教學過程探索
教學團隊通過課程內容梳理及授課方式的改革,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園藝植物生物技術課程思政元素的有機融入。
(1) 建立思政案例庫
專業(yè)課程思政教育改革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需要從多個方面全面提高。首先,在保證不減少教學知識點的前提下,授課團隊重新修訂了教學大綱,確立思政教育的重要地位,并明確思政教學目標。其次,在教學大綱的指導下,結合教學內容挖掘相關思政元素,整理課程思政案例庫(表1),并探討思政元素的融入方式,最終實現(xiàn)思政教育與知識傳授的有機融合,實現(xiàn)“潤物細無聲”的思政效果。
(二)在教學方法改革的基礎上有機融合思政教育
1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
針對目前教學中的痛點,包括課程思政元素不足,知識體系廣度和深度欠缺,應用性及創(chuàng)新性不足,教學模式無法刺激學生創(chuàng)新性和批判性思維,學生主動性差,課程的高階性、創(chuàng)新性及挑戰(zhàn)度不足等問題,提出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方法。該方法主要是基于SPOC的翻轉課堂,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并進行線下資源建設和思政教育資源的挖掘和融合,做到線上和線下“雙線混融”,思政教育“潤物無聲”,最終達到“理論-實驗-線上-線下-思政\"的“五融合”,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教師為主導,因群/材施教,保證學生學習效果的持續(xù)提升,使學習過程更具思考性,學習結果具有探究性和個性化。為了深人進行線上線下的有機融合,園藝植物生物技術教學團隊先后兩次錄制課程視頻,在線平臺目前共有教學視頻42個,總時長955分鐘,在線題庫274題,設置隨堂練習及章節(jié)測試,最新錄制的視頻成功上線智慧樹山東聯(lián)盟。同時,為解決遺傳轉化體系建立周期長的問題,建立虛擬仿真實驗項目。
同時,結合園藝植物生物技術教學內容的特點和教學資源的實際情況,對教學方法也進行了一些創(chuàng)新,靈活采用了翻轉課堂、課堂講授法,分組討論法,案例引導分析法等各種教學方法,這些教學方法的靈活運用,可以很好地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勤于實踐,積極主動地完成學習任務,并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型和批判性思維。
2第二課堂滲透思政教育
《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提出,“綜合運用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不斷拓展課程思政建設方法和途徑”。園藝學院教師科研方向大多涉及生物技術相關內容,為了更好地響應《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園藝專業(yè)同學在大二上學期就會開始科研訓練,進入實驗室并參與老師科研課題直至畢業(yè)答辯。科研訓練的整個過程等同于園藝植物生物技術課程的實踐訓練,在鞏固課堂所學知識的前提下,也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科研思維,形成良好的文獻查閱以及自主學習的習慣。此外,學生在科研訓練過程中,不畏困難、不怕失敗、長期堅持的科研精神和信念會在一次次的試驗重復和失敗中慢慢形成,并在今后的生活和學習中得到持續(xù)發(fā)展。為了深人開發(fā)第二課堂的教育功效,在參與教師科研項目的同時,學校設立院級、校級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項目,鼓勵有一定科研經(jīng)歷及基礎的學生申請,并推薦優(yōu)秀項目申報國家級和省級項目。在整個過程中,學生在導師指導下自主設計試驗方案、撰寫申請書、完成項目并撰寫總結、發(fā)表論文等,大大提升其專業(yè)自信和個人自信。同時,在整個科研訓練和大學生創(chuàng)新項目的申報實施過程中,學生參與的基本都是來源于園藝產(chǎn)品生產(chǎn)實踐的產(chǎn)業(yè)科研課題,在課題參與中,也會一步步培養(yǎng)學生成為學農(nóng)愛農(nóng)、強農(nóng)興農(nóng)的專業(yè)人才。
(三) 在考核評價中強化過程評價和嵌入思政評價元素
考核是檢測學生學習成果的重要依據(jù)和手段,是教學過程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考核評價內容與方式對學生的學習具有指揮棒的作用[1]。園藝植物生物技術傳統(tǒng)的考核評價基本都是 30% 平時成績加上 70% 期末成績。平時成績主要是作業(yè)完成情況、考勤、實驗報告等,期末成績是以考試卷面成績?yōu)橐罁?jù),主要針對理論知識的掌握情況。這種考核評價導向促使學生更多地關注專業(yè)知識的學習和成績,達不到立德樹人的思政教學要求。因此,在思政教育的實踐探索中,我們改革考核評價為 30% 平時成績, 20% 思政成績,加 50% 期末成績。平時成績包含線上學習情況、課堂討論、課堂作業(yè)和章節(jié)測試等,期末成績主要是理論知識的測試成績,但在平時和期末測試中會適當設置包含思政元素的試題。思政素養(yǎng)主要從尊重他人、誠實守信、嚴謹專業(yè)、團隊合作及社會責任五個方面進行考核,各占思政成績的 20% ,具體考核評價指標 見表2。
四課程思政融入園藝植物生物技術課程教學實踐
以第一章中植物組織培養(yǎng)的理論基礎為例,這節(jié)課的培養(yǎng)目標包含理解細胞的全能性、脫分化、再分化,以及轉分化的概念、實質和意義,并培養(yǎng)學生運用細胞全能性相關知識解決相關生物學問題的能力及創(chuàng)新意識與科學素養(yǎng),同時激發(fā)學生在自然科學領域大膽創(chuàng)新、奮發(fā)努力的內驅力,增強學生民族自豪感、專業(yè)責任感和社會責任感。
在教學組織實施中,始終以學生為主體,教師通過混合式教學,幫助其深入理解理論知識,并引導其知識的擴展深入及創(chuàng)新應用。首先教師布置線上學習內容,以植物扦插案例引發(fā)學生思考:什么是植物再生?其理論基礎是什么?多少植物有再生能力?什么因素會影響再生能力?讓學生帶著疑問進行線上學習。線上學習內容包括園藝植物離體再生的概念及其理論基礎一細胞全能性。在細胞全能性的介紹中,引入德國著名植物學家Haberlandt與細胞全能性的案例。Haberlandt于1902年提出“細胞全能性\"概念,為了驗證自己的設想,他離體培養(yǎng)了高等植物的各類組織細胞,但始終沒有看到細胞的分裂和增殖。隨著科學家們的不斷嘗試,以及植物激素的發(fā)現(xiàn),1958年,Steward等在離體培養(yǎng)胡蘿卜根韌皮部細胞時,成功誘導細胞形成胚胎并發(fā)育成完整植株。到此,Haberlandt的細胞學說才得以證實。但科學家們經(jīng)過60余年的不斷試驗,依然不能使細胞全能性在所有植物中得到充分驗證,也未闡明其相關調控機制。這個案例說明,在科學研究中,大膽創(chuàng)新是科學進步的前提,以此引導學生要有創(chuàng)新精神。
線上學習結束后,學生完成線上測試,教師可通過測試結果掌握學生學習情況,并在線下對難點進行深入講解。同時,線上學習后會在線布置作業(yè),讓學生總結植物利用細胞全能性再生的實例,查閱國內外細胞全能性理論研究及應用的相關資料,設計實驗誘導植株再生,在線下課堂中對這些內容進行討論,并在實驗課中進行驗證,形成一個“實例一思考一理論—鞏固一擴展一實踐\"的過程。整個過程以學生為主體,在文獻查閱過程中磨煉耐性、鍛煉邏輯思維能力;在實驗設計和實施過程中,鼓勵學生自主思考、解決問題,在一次次的討論中不斷地推翻、改進自己的實驗設計,通過團結合作完成實驗,并在實驗完成后復盤和反思,提出更好的設計。在實驗課程中,利用平時收集到的身邊小事,如研究生在做再生體系時對植物材料沒有嚴格選擇,重復數(shù)量不足,導致試驗結果有誤的例子激發(fā)同學的科學嚴謹性;介紹操作不當導致的酒精燈起火、紫外線傷害等引導學生進人實驗室要遵守實驗室操作規(guī)范,為自己及實驗室安全承擔責任。
在課堂講解中,根據(jù)線上學習測試情況對重難點進行講解,同時給學生引入近些年在擬南芥中的多項研究,表明愈傷組織主要由預先存在于外植體中的干細胞形成,愈傷組織的結構類似于側根原基。因此,有一部分觀點認為,離體培養(yǎng)過程中,愈傷組織的形成與根的發(fā)生有著相似的分子信號通路,并非一概而論的脫分化過程。這些內容可能會引起學生對“脫分化“再分化”概念的質疑,教師可以提醒學生,“脫分化”這個詞已經(jīng)深深嵌入了植物科學的術語中,在植物生物學的背景下,它可以被定義為一種導致細胞增殖或增加發(fā)育能力的過程,并由此深入介紹“轉分化\"及“細胞重編程\"等術語。這些內容的介紹可以鼓勵學生在尊重科學的前提下,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敢于批判,勇于突破,大膽探索才是科研創(chuàng)新的前提。但也要提醒學生,創(chuàng)新并不是否定前人研究成果,而是在繼承前人研究前提下的超越,這就需要我們踏踏實實地系統(tǒng)學習,掌握相關內容的研究歷程,了解該領域的發(fā)展前沿,并在此基礎上提出新的科學問題。
在學生討論過程中,教師可以著重提出典型事跡以及我國科學家的突出貢獻,如許智宏院士首次由大豆、花生、毛白楊等15種重要作物和林木的原生質體培養(yǎng)獲得再生植株;在生長素作用的研究中,首次揭示了生長素的極性運輸在胚胎發(fā)育中的作用。山東農(nóng)大學張憲省團隊幾十年圍繞激素對植物再生的調控機理開展了深人研究,發(fā)現(xiàn)了生長素和細胞分裂素調控干細胞的機理,并解析植物再生的關鍵調控機制,相關研究結果為進一步提高難再生物種和品種的再生能力、進而建立組培體系奠定了理論基礎。由此可以看出我國科學家在組織培養(yǎng)和細胞全能性研究過程中貢獻突出,正是他們嚴謹?shù)目茖W態(tài)度和強烈的職亞責任感促成了它們突出的科研成果,為國家發(fā)展、社會進步貢獻力量。這些案例可以激發(fā)學生在自然科學領域大膽創(chuàng)新、奮發(fā)努力的內驅力,以及民族自豪感和社會責任感。
五結束語
在園藝植物生物技術課程思政建設過程中,通過園藝植物生物技術相關思政元素的收集整理,并將其與課程內容緊密結合,建立了一套較為完整的思政案例庫,形成一套基于線上線下混合式的課程思政教學體系。通過課程思政教學體系建設,授課教師的業(yè)務能力和思想認知有了極大的提升,更加能夠承擔起“教書\"和“育人\"的雙重責任,實現(xiàn)了教師與學生的共同成長。當然,專業(yè)課程的思政教學改革是一個長期的系統(tǒng)性的工作,需要授課團隊不斷地完善并付諸于實踐。
參考文獻:
[1]鞏振輝.園藝植物生物技術[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
[2]劉曉,王春雷,趙大球.“新農(nóng)科\"背景下園藝植物生物技術課程教學改革的思考與實踐——以揚州大學為例[J].大學,2021(43):104-106.
[3]余如剛,王涵喬,陳倩,等.數(shù)字化時代下園藝植物生物技術課程有效教學的思考[J].安徽農(nóng)業(yè)科學,2022,50(8):269-271,274.
[4]楊英杰,劉萍,吳初超,等.基于翻轉課堂的園藝植物生物技術課程實驗教學[J].智慧農(nóng)業(yè)導刊,2021,1(6):50-53.
[5]楊英杰,王然,張玉剛,等“園藝植物生物技術\"實驗教學改革探索[J].高教學刊,2016(22):73-76.
[6]張志珂.雙語短視頻在“園藝植物生物技術\"上的應用——以華南大學為例[J].現(xiàn)代園藝,2022,45(3):195-197.
[7]盧艷芬.園藝植物生物技術課程教學改革探討——以北京農(nóng)學院為例[J].科教導刊,2021(21):98-100.
[8]梁微.“課程思政\"在農(nóng)林院校專業(yè)課教學中的探索—以“園藝植物生物技術\"課程為例[J].教育現(xiàn)代化,2019,1(8):43-45.
[9]屈明博,楊君,劉田,等.細胞工程課程思政元素挖掘與實踐[J]生命的化學,2022,42(3):612-619.
[10]郭團玉,鄭常,劉建鈴,等.“三全育人\"視域下植物組織培養(yǎng)課程思政的路徑探析[J].寧德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22,34(1):108-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