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所同
1950年生于山西原平,出版詩集三部,發(fā)表中短篇小說、文論、散文、隨筆、札記等百萬余字,編輯出版各種詩歌選本三十余部。曾獲首屆趙樹理文學獎、山西省政府文學獎、《詩刊》社年度詩歌獎、2023年《星星》年度詩人獎、第五屆昌耀詩歌獎等獎項。
進入晚境寫作以來,十余年間我陸續(xù)寫下數(shù)百首十行之內短詩。這是一次有意識、有要求的嘗試,是盡最大可能把自己從之前業(yè)已形成的舒適區(qū)中剝離出來;在求變求新的主旨下,強化和提升詩體意識與語言意識,力戒故步自封,自覺遠離溫水煮青蛙式的麻木詩寫狀態(tài)及慣性。關上身后的大門與推開眼前的窗戶都需要勇氣,對于一個老作者而言更是如此。若從數(shù)百首詩里選一首所謂代表作出來,頗令人跨躇,首先,要有王婆賣瓜的勇氣,其次,還要做好吆喝是否有人聽的心理準備。由此,我選一首受眾較多,被讀者普遍認可和關注的《落花亂》分析,權當代表作,算是給自己留了一條狡猾的退路吧。
每一首詩的生成都有其自身的秘密,是作者的經(jīng)歷、經(jīng)驗通過長期積累、沉淀、思索、分辨,在一個不期而至的時間點上孵化出來的。它既是激情沖動的產(chǎn)物,也是精神之境的反光,在它到來之前或呈現(xiàn)的過程中,往往是混沌而模糊的,作者知道其一定存在,卻看不清其面目,“這是一套完整的、無意識的工作”(桑德拉爾)。作者與一首詩相遇,首先是找到與自己匹配的詩歌話語,“從無意識的言語中期待它們到來”(博納富瓦)?!堵浠▉y》一詩或許正是經(jīng)歷長期無意識醞釀、等待,在某個時間點上突然連接到我的內心世界,并迅速貫通內外兩個世界。之前那種模糊的感覺漸次清晰、澄明起來,那些潛在的意識、影像和弦外之音,似乎一下子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語言的秩序和邏輯,以及詩中的細節(jié),仿佛一匹織錦上的線頭和經(jīng)緯,在互紡、纏繞的過程中,各自游走并派生出相悖又和諧的圖畫。記得初稿的后邊空白處,我寫下了幾句留言,“愛是深淵/美如暴力/只有落紅充滿謙意/知道這首詩生成的秘密”。
《落花亂》本質上是一首日常題材的思悟之詩,我有意避開以日常具象鋪陳的創(chuàng)作路徑,而是先從知性、理性的抽象維度切入,以概括和提純箴言的表達為這首詩構筑起形而上的精神層級;然后,通過滲透蔓延到具體事物當中的書寫,在抽象或具象相互碰撞轉換的過程中,完成并抵達這首詩應有的精神高度。名為《落花亂》,卻沒有描述和抒情的成分,也沒有敘事與情節(jié)的演繹,而是從形而上的維度呈現(xiàn)出自我對情感的抉擇判斷,揭示自我存在與萬物生命之間的宿命聯(lián)結。需要強調的是,寫詩忌諱理性過重和抽象表達過多,但詩歌作為哲學的鄰居,又要求詩人必須具備追尋意義的自覺,這是二律背反定律在一首詩中的具體體現(xiàn)。如何中和并軟化這一矛盾,使其和諧統(tǒng)一,正是考驗一個詩人綜合實力的試金石。比如,這首詩的前三行是一層意思,以“深淵”和“危險的云朵”兩個帶有物性的喻體來暗示落花敢于下墜的果敢和不畏赴死的決心。中間三行是另一層意思,是將落花這一整體意象進一步推遠,延伸到塵世間的萬事萬物,并賦予它們智者的姿態(tài)或襟懷,就如草木一樣,可以順從,可以匍匐,但必須擁有護佑自己的尖刺。這里生命的經(jīng)驗、運動的狀態(tài)是一致的,通過對草木具體化的描述,對接前面形而上的認知部分,在直陳與設喻之間切換,調動由靜入動的閃回鏡頭,全方位地潤澤了可能的干枯。結尾兩句再次呼應了“落花亂”的題旨,賦予落花暴力美學的意義,這應該是這首短詩獨到的發(fā)現(xiàn),讓落花推開傳統(tǒng)意義上泛濫抒情和僵化命名,并引領萬物在一場美學革命中向死而生。
對于一個嚴肅的詩人而言,每寫一首詩都是一次再生,至少應有無日不趨新的信念。要知道寫詩一定要避開大路走小徑,甚至反其道而行,在周遭冷落的境地里,你才能遠離嘈雜而看清自己,才可能留下只屬于自己的腳印。寫詩既是情感活動,更是審美創(chuàng)造,要有能力將日常經(jīng)驗提煉為審美意象,這個過程漫長而復雜,全面檢驗著一個詩人的綜合素養(yǎng)。如果進一步細究,審美又包括感覺或意象,以及智性,具備氣象、智慧的作品,皆具備此種審美特征。另外,詩人畢生要做的一件事,就是要不斷尋找自己,與自己相遇、分離,再尋找、再相遇、再分離,只有真正找到自己的詩人,才是具備個性特點、與別人區(qū)別開來的詩人。以上的文字是對如何寫好一首詩的片斷感想,是我多年愛詩、寫詩的經(jīng)驗和教訓,或許并不具備普適意義。
最后,我想特別強調的是,詩歌累積了語言的內涵,所以更受語言的束縛,那么盡最大努力掙脫語言的束縛,獲得寫詩的自由,是每個詩人畢生的功課。波斯詩人、圣哲魯米曾說“你喜愛什么,你就是什么”,又說“閉起雙眼,以第三只眼觀物”。我把這兩句話看作是一個詩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雖然有點勉強,但大致意思相去無多,錄在文末,與大家共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