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揚州寶應縣涇河鎮(zhèn),霧氣還未散盡,一縷縷糯米的香氣便從老作坊的蒸屜里飄出,鉆進每一個過路人的鼻尖。這里是“白龍牌”涇河大糕的誕生地——一片薄如蟬翼的米糕,承載著神話的浪漫、匠心的堅守與民俗的溫度,成為揚州美食版圖中不可忽視的味覺符號。
涇河大糕的故事始于一段人與龍的溫情傳說。相傳東海龍王太子小白龍曾在涇河遇險,幸得當?shù)匕傩召浺宰灾频拇蟾獬漯嚴m(xù)命。龍王感念其恩,下令疏浚河道,從此涇河風調雨順,而這片救命的米糕也被冠以“白龍”之名,成為庇佑一方的象征。
神話為美食鍍上了一層奇幻色彩,真實的歷史脈絡則讓這份滋味愈發(fā)厚重。文獻資料記載,涇河大糕源于二百年前涇河鎮(zhèn)上的“郭記茶食店”,他家生產的方酥、大糕等精美茶食名貫淮安、寶應兩地,后經郭氏兄弟三代傳承,形成較為獨特的茶點制作工藝。1974年,第四代傳人陳書元大膽革新配方,引入現(xiàn)代工藝,終令“白龍牌”涇河大糕走出小鎮(zhèn),躋身揚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并于2022年斬獲“江蘇省地理標志產品”稱號。
涇河大糕綿軟細白、香甜可口、入口即化,秘訣在于原材料和制作工藝。第五代傳承人劉學斌強調:“選料、炒米、窨陳、熬糖、做坯、切片,少一步,都不是涇河大糕?!边x料是靈魂,涇河鎮(zhèn)特產的香糯米因大運河滋養(yǎng),粒粒晶瑩,黏性適中,蒸煮后更顯綿軟,輔以本地甘蔗熬制的純凈白糖、小磨麻油與秘制果脯,方成“天時地利”之味。炒熟的糯米粉需裝入陶缸,覆以桑皮紙,靜置半年以上,質地愈發(fā)細膩。最考驗刀工的環(huán)節(jié)莫過于切片,一把銅刀上下翻飛,糕體被切成不足一毫米的薄片,透光可見紋理,手指輕捻竟能卷成筒而不碎,點燃一角,火焰幽藍,這便是“能卷可燃”的絕技。
在涇河,大糕早已超越食物本身,化作文化基因。除夕夜,母親將紅紙包裹的糕片置于孩童枕邊,初一清早咬下“開口糕”,祈愿學業(yè)高升;中高考前夕,師長贈糕寓意“高中狀元”;新婚夫婦收糕則象征“步步登高”。這些儀式,讓涇河大糕成了連接過去與未來的信物。
走進涇河食品廠的車間,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碰撞在涇河大糕上顯得尤為動人。劉學斌坦言:“老祖宗的法子不能丟,但要讓大糕走得更遠,必須擁抱變化。”口味上,從經典的桂花、芝麻到迎合年輕人的抹茶、紫薯,新派餡料層出不窮,但核心配方中仍恪守“桂花不過三錢,麻油必選小磨”的古訓。
文化賦能更讓涇河大糕煥發(fā)新生,包裝上的龍紋圖騰與水墨古鎮(zhèn)交織,附贈的禮盒內藏手繪傳說卡片;營銷上,直播間里師傅演示“點火驗糕”,網友直呼“非遺魔術”。如今,涇河食品廠的車間年產涇河大糕可達500噸,不僅將大糕送至全國餐桌,還漂洋過海成為華僑鄉(xiāng)愁的解藥。
站在涇河岸邊,咬下一片雪白的涇河大糕,細品,糯米香在舌尖化開的瞬間,神話的奇幻、匠人的體溫、歲月的沉淀與時代的脈搏竟同時涌現(xiàn)。這片糕里,藏著揚州的溫柔與堅韌,正如劉學斌所言:“機器再先進,有些東西終究要用手去感受,用心去傳承。”這或許正是涇河大糕穿越百年仍能慰藉人心的秘密。
(編輯 邢多多 104857223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