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小就喜歡自己待著??磿?,畫畫,玩玩具,胡思亂想從來不會感到無聊。獨處的時候,時光緩慢而寧靜,我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自由自在。
可這并不是大多數(shù)人的感受。
上小學(xué)時,別人課間都出去瘋了,我不想去,獨自在教室里坐著。經(jīng)常有老師或同學(xué)問:“怎么不去跟他們玩?”他們的眼神里飽含同情和擔憂,好像我是被排擠的可憐鬼。在他們的認知里,沒有人陪,是一件很悲哀的事。記得有一年暑假,一個同學(xué)打電話叫我出去玩。她感嘆道:“沒人陪我玩的假期真是太難熬了。我待著都快悶死了,真希望快點兒開學(xué)!”我驚訝得不知該說什么。我真的很享受漫長的暑假,有足夠的時間可以自由地做喜歡的事,而且不用待在人群里。
初中的時候,有個同學(xué)跟我說:“前些天放學(xué)時我看見你獨自一人背著書包走出校門,背影孤零零的,看起來特別特別孤單。你怎么不找個人一起走?”我尷尬地笑笑,心想,我其實特別享受那種自在的狀態(tài),可以邊走邊想心事,不受打擾。如果有人一起,特別是不熟悉的同學(xué),我就要被迫社交,不停地寒暄,應(yīng)付一些話題,實在心累。我媽說我小時候走在路上經(jīng)常自言自語,嘴里嘟嘟攘囉不知在說什么。其實,我是在編故事。我的腦袋里隨時都會涌出極具想象力的情節(jié)。不過,我不需要說給別人聽。
我不喜歡在過生日的時候聚會、聚餐,雖然朋友們是好心,想給我熱熱鬧鬧地慶祝一下。她們覺得生日沒人陪是件很凄涼的事,而我更想獨自安靜地坐下來,回顧過去一年的成長和改變,寫寫日記,或者做點什么特別的、有紀念意義的事。所以,我很少把自己的生日透露給別人。我也不太喜歡參加集體活動,大學(xué)期間總是獨來獨往,自己去圖書館,自己去上課,自己去食堂。在別人看來那是落單的孤獨,事實上,是我主動與人群拉開了距離。
在香港讀書那一年,我的室友是個極其依賴社交的人。遇上我這種沉浸在自己世界的人,她算是倒了霉。如果學(xué)校沒課,連續(xù)幾天找不到人說話,她就會焦躁無聊,憋得都快要抑郁了。她完全不能理解我怎么可以滿足、踏實、長久地自己待著。在我看來,也許是因為內(nèi)在相對完整,無須求諸外界吧。
獨處的時候,我是充實而豐盛的。我有很多喜歡的事可以做:散步、曬太陽、看書、寫作、運動、買菜做飯…每件事都認真對待,每個細節(jié)都富有質(zhì)感。散步時的鳥鳴蟲聲、風(fēng)的溫度、光線的明暗變化 踩在草地上柔軟的感覺,都能讓我欣賞、沉醉。即便什么都不做,僅僅是坐著發(fā)發(fā)呆,放空大腦,我也很滿足很自在,不會感到空虛。
反而是社交,時常會讓我感到無聊和不耐煩。陷在不必要的人際關(guān)系之中,注意力和精力都被閑聊和應(yīng)酬消耗掉。和相識多年的朋友敘敘舊、深入交流一下倒也還好,最怕的就是聽娛樂八卦、抱怨吐槽、雞毛蒜皮…那些在我看來毫無價值的東西,對耳朵實在是一種折磨。
人們總是害怕孤單,依賴有人陪伴,就算沒有人陪,至少也要養(yǎng)只貓、養(yǎng)只狗??墒钦l能陪你一輩子呢?最長久最可靠的陪伴,是自己給自己的。
在一次活動上,有讀者問我最喜歡的詩人是誰。我根本沒法回答,因為有很多,沒有“最”。因為必須要回答,最后我說是美國女詩人艾米莉·狄金森。我也想做“花園中孤獨的詩人”,曾無數(shù)次想象過要搬到深山里居住。
獨處多好啊,有更多的自由,更多的時間,把注意力從外界收回內(nèi)心,生活好像都變得更透徹了。獨處時,人更容易覺察到內(nèi)心真實的感受和想法,能更加冷靜、清晰、從容、深刻地思考。
為什么那么多人都認為“孤獨是個負面的詞呢?總是帶著憐憫的眼光去看獨居之人,覺得他們悲慘、可憐。殊不知藏于孤獨深處的美妙寧靜的樂趣,是少數(shù)人才能真正體會和懂得的,就像是待在自己的花園里寫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