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中書房的一角靜靜地擺放著一把舊椅,其上藍色的漆面已在歲月的洗禮下變得斑駁陸離,但結構卻異常穩(wěn)定,絲毫沒有松動的跡象,我一直視它為父親贈予我的最珍貴的生日禮物。
我的父親是一名資深的木匠,他熟練地掌握木匠的十八般武藝一測量與標記、直線或曲線切割、平整打磨、榫卯結構…在眾多技藝之中,榫卯結構的掌握程度直接反映了木匠的手藝水平。鄰居家大嬸請木匠制作的衣柜和木床,過了一段時間后,就開始發(fā)出吱吱呀呀的聲響。她常常嘆氣說:“唉,當初真不該貪便宜,要是找你爸來做,肯定不會有這些問題?!?/p>
每當這時,父親總是笑呵呵地回答:“用鐵釘做的家具容易出這個毛病,還是咱們老祖宗的榫卯結構靠譜!”
“爸爸,那為什么有些人用了榫卯結構,做出來的家具還是會松動呢?”
父親將我?guī)У搅怂墓ぷ鲌龅兀钢@些凹凸形狀的木材,說道:“你看,這些木材凸出來的部分叫榫,凹進去的部分叫卯。它們能否嚴絲合縫的答案就藏在這些木頭里?!彼娢沂掷Щ螅^續(xù)解釋道:“其實,木頭也跟人一樣,有自己的脾氣。有的未性天,有的木性小,在冷熱干濕環(huán)境下,會有不同程度的反應。比如楓木的木性就較大,而楠木與杉木相對木性比較小…”
聽完父親的話,我不禁對他肅然起敬,想不到平日里不善言辭的父親,談及專業(yè)領域竟是如此健談。父親的話不僅讓我對榫卯結構有了更深的理解,還讓我明白了榫卯結構無須一釘一鉚就能讓家具成型,實現(xiàn)各部件間完美結合的奧秘。它的奧秘不僅在于一凹一凸的木材拼接,更是基于對木材特性的深刻理解,有了材質與技術的完美結合,才能實現(xiàn)它的穩(wěn)固,不松動。
嚴絲合縫、不需要一釘一鉚只是榫卯結構的功能之一。它令人贊不絕口的功能還有抗震性。位于山西省的應縣木塔,建于公元1056年,全塔結構上沒用一顆鐵釘,全靠木結構和54種斗拱卯榫咬合疊壘而成,千年來遭受多次嚴重地震,但仍舊屹立不倒。
為何榫卯結構能夠有如此獨特的功能呢?這就不得不提到古代匠人的智慧,正所謂“過滿則溢,過剛則折”,古人將這一哲學思維融入了榫卯結構當中,他們了解木頭的脾性,讓木頭也能夠呼吸,在遭遇地震時,榫卯結構會如彈簧一樣工作,有效吸收并分散沖擊力,發(fā)揮出色的緩沖作用。進一步探究發(fā)現(xiàn),這種結構設計的精妙之處還在于,它允許木構件間存在微妙的活動余地,可以大大延長家具的使用壽命。
從榫卯結構中,我讀懂了父親藏在木頭里的密語,也聆聽到木頭低語一順應木材本質與大自然和諧共處。從環(huán)保角度上來說,榫卯結構依然可以在新時代下散發(fā)余溫。
暑假期間,我曾到木工廠里工作,親眼見證了一塊木材,從平平無奇的木頭到精美家具的蝶變。在這一過程中,我被家具生產的速度深深震撼,但也陷入了恐慌之中。倘若一味地追求高效率,用鋼釘、螺絲刀代替榫卯結構,那鑲嵌在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幾千年的榫卯又該何去何從呢?不少朋友吐槽,如今的家具越來越精美,但使用期限卻越來越短了。家具,是木頭的藝術,也是帶給人幸福的物品,如果只是一味地追求高速度,而忽略了其使用價值與壽命,然后給人徒增煩惱,那么這樣的家具,還是真正的家具嗎?
父親常說:“木頭其實是會說話的,優(yōu)質的木料與次等的木料,一聽便知?!闭f完,他還不忘調侃道:“希望你將來成為一塊對國家有用的木頭。 ,
“對國家有用的木頭,那不是棟梁之才嗎?”遺憾的是,我未能如父親所愿,成為一個大寫的人,但卻陰差陽錯與木頭結緣,成了家具行業(yè)的一名工程師。未曾想到多年前射出的子彈,竟在這一刻正中眉心。不少朋友調侃道:“家居行業(yè)沒有什么前途了。”我也曾有過離開的念頭,可是內心還是放心不下。似乎,我對木頭有著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情愫,這種情愫應該就是熱愛吧。當認定一件事情,而選擇放棄了更豐厚的待遇,只希望這個行業(yè)有著更好明天的同時,我也無形之中成了一名新時代的“木匠”。
我想,時代的發(fā)展與進步,并非意味著要將木匠這一古老職業(yè)拋棄,反而應該讓傳統(tǒng)木匠換一種新的方式涅槃重生。雖然如今家具已經基本上被機器生產所替代,但傳統(tǒng)手藝人的那份執(zhí)著與那份炙熱且虔誠的信念,又豈是冰冷的機器所能替代的呢?此刻,我為父親的堅守而感到自豪。在這個追求高速度的時代,他以一種近乎詩意的慢,堅守著那份對傳統(tǒng)工藝的熱愛與執(zhí)著。
倘若僅僅墨守成規(guī),復制傳統(tǒng)工藝的每一步,這無疑是一種保守的局限。同樣,全盤否定傳統(tǒng),徹底拋棄歷史的沉淀,同樣也是對傳統(tǒng)文化的背叛。魯迅先生所倡導的“拿來主義”,既是面對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矛盾時,應當秉持著一顆兼容并蓄的心,結合時代的需求,勇于探索與革新,讓承載著傳統(tǒng)智慧的木匠工藝搭乘新時代科技的快車,取其精華,摒棄陳舊桎梏,讓每一處榫卯間都流淌著古今交融的創(chuàng)新血液,以不變的匠心精神,融合現(xiàn)代科技的創(chuàng)新,造就新時代的“天衣無縫”。
尋知
榫卯
榫卯是中國古代木工技藝的智慧結晶。它能讓木材仿佛擁有生命一樣緊緊結合在一起,廣泛運用于建筑和家具領域。在木材加工時,木工匠人會根據家具或建筑的需求,制造出各種形狀的“小耳朵”一這便是榫頭;而在另一端,則細心地挖鑿出溫馨的“小窩”一這就是卯眼。如果榫卯之間的連接出現(xiàn)了松動,別擔心,這時就該請出那位三角形的小勇士—楔!它是一種頭薄、根厚的小木片,一般呈三角形,將其打入榫卯之間,就能夠化松動為牢固。
在榫卯這個大家族中,最常見的是直榫,但家族成員遠不止于此,還包括斜榫、燕尾榫、穿帶榫等多種形態(tài)。木匠師傅們在設計與建造時,會根據具體的應用場景的不同,挑選最合適的榫卯類型。這樣一來,無須一滴膠水或一根鐵釘,便能實現(xiàn)木材之間無縫的連接。
在古建筑領域,榫卯技術是宮殿、寺廟、園林等建筑不可或缺的“智慧助手”,憑借其精妙的設計和穩(wěn)固的連接性能,讓古建筑有了歷經千年風雨仍能傲然挺立的底氣。使用榫卯結構建造出來的建筑不僅結實耐用,大方美觀,而且連接處還能自己“呼吸”一當木材隨著溫度與濕度的變化而“呼吸”伸縮時,榫卯結構就像彈簧一樣,可以巧妙地卸力,給予木材足夠的“活動空間”,讓它們自由地伸展或收縮,從而巧妙地避免了因為過度擠壓或拉扯產生的損壞。這正是應縣木塔歷經千年風雨、多次地震考驗及超過200發(fā)炮火轟擊后,仍能巍然屹立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