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5月23日,《十七條協(xié)議》的簽訂宣告了西藏的和平解放,這是黨中央英明決策與鄧小平等領導審時度勢共同作用的結果。解放前,西藏的地緣和民族情況極為復雜,這加劇了和平解放西藏的難度。面對這一局面,時任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書記和第二野戰(zhàn)軍政委的鄧小平全面參與了中央關于和平解放西藏的戰(zhàn)略部署,表現(xiàn)出了卓越的戰(zhàn)略眼光。他強調在軍事準備的同時爭取和平解決,精心挑選張國華和18軍為先鋒,又主動派出和談代表,在和談無望后果斷做出軍事部署,并因地制宜地采取系列舉措,有力保障進藏部隊的后勤補給,確保了解放西藏任務的順利完成。
運籌帷幄,精心謀劃準備
當1949年10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占領廣州、解放華南地區(qū)的時候,西南地區(qū)的軍事局勢卻仍然處于嚴峻狀態(tài)。大量國民黨殘余勢力利用西南地區(qū)復雜的地理環(huán)境盤踞一方,躲藏在四川、云南和貴州等地負隅頑抗,英美等帝國主義國家也為了所謂的“西藏獨立”花樣百出。
1949年初,中共中央、中央軍委開始著手部署進軍西南的戰(zhàn)略。中央本打算讓中共西北局擔負解放西藏任務的,但是經(jīng)過一系列調查和考量,還是把解放西藏的任務交給了以鄧小平為第一書記的西南局。10月10日,中央軍委召開了由鄧小平、劉伯承和賀龍參加的專門研究進軍西南的軍事會議,這次會議確定了解放西藏的計劃。進軍西藏之前,中央軍委又組織對沿線的地理狀況、氣候條件等進行了周密考察,細化了工作計劃。1950年1月2日,毛澤東看了彭德懷的電報后,經(jīng)過深思熟慮,從莫斯科發(fā)了一份親手撰寫的“4A”級電報,指示進軍西藏的時間定于1950年4月中旬,10月前占領整個西藏地區(qū)。
鄧小平、劉伯承收到毛澤東的高級保密急電后,深知進軍西藏不僅是軍事問題,最大的難題在于復雜的宗教、政治方面。如何進軍西藏?由哪支部隊擔任主要任務?誰來領導這支部隊?這些關鍵問題都擺在鄧小平和劉伯承面前。當時,二野下轄3個兵團9個軍,必須優(yōu)中選優(yōu)。鄧小平認為,要應對西藏的復雜局勢,更多地需要依靠政治手段而非單純依賴軍事力量。同時,由于西藏地處青藏高原,交通極其不便,后勤補給困難重重。因此,入藏部隊的主將不僅要具備過硬的軍事素質,還要具有較強的政治覺悟和靈活處事的能力。經(jīng)過再三考慮,二人一致選定了張國華和18軍,認為他們具備完成這一艱巨任務的條件。
之所以將重任交給張國華和18軍,首先是對張國華軍政素質的綜合考量。張國華不滿15歲就加入紅軍,參加過紅軍反“圍剿”和長征,不僅有多年的軍事經(jīng)歷,還有多年的政治工作經(jīng)驗,是久經(jīng)考驗的可靠干部。他善于在困難條件下抓住機會、靈活用兵,曾被劉伯承稱贊為“會捉戰(zhàn)機,會打游擊”。更重要的是,張國華在解放戰(zhàn)爭期間曾成功開辟新的解放區(qū),這種綜合能力正是進藏過程中主要領導干部所必不可少的,因為西藏與內(nèi)地不同,西藏的軍情、民情、社情比內(nèi)地更為復雜,需要直接面對宗教影響問題,對指揮員的軍政素質和綜合能力要求更高。其次,18軍雖然戰(zhàn)斗力不及二野的主力部隊第10軍,但其具備獨立作戰(zhàn)和開辟解放區(qū)的豐富經(jīng)驗。選定張國華后,鄧小平曾有重新利用二野主力部隊組建新軍入藏的打算,但被張國華婉拒。因為張國華與18軍將士之間早已建立了深厚的信任,他對這支部隊的作戰(zhàn)方式和能力了然于心,指揮協(xié)調得心應手。最終,鄧小平、劉伯承同意了張國華的意見。
1950年1月8日,鄧小平和劉伯承向毛主席呈報了一封名為《對進軍西藏的意見》的文電,詳細匯報了進軍西藏的時間表、兵力部署以及主力部隊的選擇。毛澤東收到電報后,反復思考其提議的可行性。1月10日,毛澤東復電稱:同意進軍西藏的計劃,要求成立一個經(jīng)營西藏的領導機關,提出調查情況、訓練干部、整訓部隊、修筑道路以及進軍至康藏交界地區(qū)的時間等。鄧小平根據(jù)毛澤東的指示,于1月15日召集18軍張國華和譚冠三以及師以上干部到西南局駐地,鄧小平和劉伯承向他們下達了進軍西藏的工作任務和部署安排。隨后,1月16日,鄧小平等人致電聶榮臻(時任中央軍委代總參謀長),提出“進軍西藏路線如可能時,最好由青海、新疆各派騎兵迂回黑河、阿里相配合”的建議。1月24日,黨中央批準這一提議,明確了18軍的領導結構,同時下達多路進軍西藏的指示。
確保補給,減少對藏區(qū)驚擾
進藏首先要考慮交通和供給問題。根據(jù)毛澤東提出的“進軍西藏,不吃地方”的重要方針,鄧小平從西藏的實際情況出發(fā),進一步總結提出“政治重于軍事,補給重于戰(zhàn)斗”的方針政策,旨在確保軍隊在解決補給問題的同時,減少對西藏當?shù)氐捏@擾。
首先,鄧小平指示修橋鋪路,改善運輸條件,讓工兵先去趕修甘孜及昌都的公路。并要求調運糧食,用400輛以上的汽車向甘孜運送糧食和部隊,同時利用騾馬運輸策應18軍,確保糧食供給充足。1月27日,鄧小平等人致電陳賡、郭天民、宋任窮并報中央軍委,提出四兵團進入云南后分布計劃的補充意見如下“:十四軍進入大理等地區(qū)后,應準備一個精干團,帶同調給十八軍之三千匹騾馬的運輸部隊,分維西、德欽、科麥西向,沿雅魯藏布江入西藏策應和支援十八軍解決西藏問題?!?/p>
其次,鄧小平要求部隊積極開展糧食生產(chǎn),自給自足,同時通過購買或借用方式解決糧食短缺問題。然而即便修路運輸糧食,也無法完全滿足需求。面對如此困境,1月24日,鄧小平提議從四?。ㄎ骺怠⑶嗪?、云南、新疆)向西藏迂回作戰(zhàn),能緩解補給問題。同時,鄧小平致電中共西康區(qū)委,請其想盡一切辦法籌備糧食,指示18軍到達甘孜后,應該積極主動找當?shù)乩镱^人購買或借用,緩解部隊缺糧的情況。
再次,鄧小平提出了通過飛機空運糧食的計劃。經(jīng)中央軍委批準后,成立支援司令部,辦理通訊、氣象、地勤諸多設備,為空軍空投糧食做充分準備。4月,部隊行至甘孜再次面臨糧食短缺。鄧小平與劉伯承緊急致電中央,要求加派飛機投送糧食,最終通過4次空投,有效解決了部隊的生存危機。
鄧小平的這一系列舉措極大地緩解了18軍進軍西藏的后勤困難,顯示了他應對處理復雜局勢的非凡能力。正是因為上述不斷完善的后勤補給手段,讓補給物資源源不斷地輸送到軍隊中,為昌都戰(zhàn)役的最終勝利奠定了基礎。
以和為貴,堅持政治先行
1950年2月,中共中央提出了爭取和平解放西藏的方針。鄧小平立足西藏的實際情況,提出西藏問題“進行和平談判必須條件恰當”。鄧小平認為,在解放西藏問題上,要有強有力的軍事力量支撐,但政治爭取是最主要的。在西藏解放前,必須穩(wěn)住達賴集團,避免局勢惡化。為此,鄧小平采取了“以近勸遠”的策略,首先通過德高望重且親近中國共產(chǎn)黨的僧俗官員說服達賴身邊的人,再逐步勸說達賴本人。
2月24日,鄧小平向中央請示關于擬派志清法師赴藏說服達賴集團。次日,中共中央復電同意。3月26日,鄧小平向中央報告志清法師將從甘孜出發(fā)前往拉薩,以僧人身份勸說達賴身邊的索康父子和陳三全等人。如遇阻撓,則考慮邀請西藏當?shù)氐牡赂咄厝宋?,如德格、格達活佛、夏格刀登等出面勸說。
鄧小平清楚,雖然這項任務極為困難,但至少可以借此宣傳解放軍的政策,削弱藏區(qū)的抵抗力量。5月10日,鄧小平進一步提出可派格達活佛入藏。然而,局勢發(fā)展如鄧小平所預料,志清法師被阻于金沙江,格達活佛則被軟禁于昌都,而后被英國特務福特設計毒死。這一事件表明,西藏上層統(tǒng)治集團已決心對抗中國共產(chǎn)黨和解放軍,局勢日益緊張。
5月11日,鄧小平就和平解放西藏問題致電中央軍委,擬定四條作為同西藏地方當局談判的基礎。中央高度認同這四條原則,并要求以此為藍本,起草更為具體的談判條款。考慮到四條原則過于籠統(tǒng),貫徹起來難以落實,為此鄧小平主張在原有“四條”的基礎上,增加更詳細和具有針對性的內(nèi)容,最終擴展為“十條”條件,旨在給予西藏更多的自主權,減弱和平解放西藏的阻力。
6月2日,西藏工作委員會轉發(fā)電報,正式提出將這“十條”作為和平進軍的談判基礎。事實證明,鄧小平從“四條”擴展到“十條”,是基于對西藏實際情況的深刻了解,旨在全面考慮西藏的發(fā)展和百姓的生活需求。這一系列舉措贏得了民心,為和平解放西藏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鄧小平對少數(shù)民族問題格外慎重,尤其重視財經(jīng)問題。他認識到市場、貿(mào)易、金融等經(jīng)濟問題一旦處理不當,將會動搖政治基礎。1950年6月16日,張國華、譚冠三等人發(fā)給西南局電報,稱因西康財委不收兌藏洋,嚴重影響本地人民的生產(chǎn)生活。6月18日,鄧小平復電,指示應該限期收兌藏洋和進行對藏貿(mào)易。
三天后,鄧小平起草了致中共西康區(qū)委和18軍的電文,明確指出金融和稅收政策關系到藏區(qū)團結,財經(jīng)工作應遵循一定的原則。通過收兌藏洋穩(wěn)定民生,同時推動對藏貿(mào)易,這不僅是經(jīng)濟問題,更是走好政治團結這盤棋的關鍵一著。與此同時,在藏區(qū)任命選拔干部問題上,鄧小平提出了明確標準,特別注重干部的政治素質。他強調,派往藏區(qū)的干部必須以少而精為原則,選拔政治素質強、能與藏族頭人合作的干部,避免以自我為中心。由此可見,鄧小平不僅強調財經(jīng)管理的技術性,更將選拔藏區(qū)干部視為維系民族團結的政治舉措。
以武促談,實現(xiàn)和平解放
經(jīng)過一系列前期準備,在黨中央的大政方針指導和鄧小平等人審時度勢的部署安排下,西藏談判問題正有條不紊地進行時,西藏上層統(tǒng)治集團受到英帝國主義的教唆,公然不顧廣大百姓的死活,將其總兵力的三分之二,大約10個團部署在昌都地區(qū),公然抵抗人民解放軍。1950年10月6日,18軍等部隊向昌都行進,24日戰(zhàn)斗結束,取得了完勝。
昌都戰(zhàn)役對于我黨我軍是一次重大勝利,同時對于西藏上層統(tǒng)治集團也是一個致命的打擊。西藏上層統(tǒng)治集團各自為政,分庭抗禮,將年幼的達賴推到臺前。面對此等混亂的局勢,有識之士如阿沛·阿旺晉美等向達賴提出建議,請求派代表赴北京同中央人民政府進行談判。1951年2月27日,達賴派遣以阿沛·阿旺晉美為首的代表團赴京同中央人民政府展開談判。
1951年4月28日,周恩來總理等中央領導會見了參加談判的西藏代表。經(jīng)過25天的拉鋸談判,雙方最終達成一致。5月23日,簽訂了《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關于和平解放西藏辦法的協(xié)議》,簡稱“十七條”。之后,阿沛·阿旺晉美親自給達賴匯報了談判的經(jīng)過,加上張經(jīng)武等人積極做上層人士的工作,眾多僧俗官員表示擁護。10月24日,達賴向中央發(fā)出了擁護“十七條”的電報。
協(xié)議簽訂后,鄧小平開始著手部署部隊進藏的各項工作,他特別強調了對進藏部隊的政策和紀律教育。他與劉伯承、賀龍聯(lián)合簽署了《進軍西藏政治動員令》,號召進藏部隊從思想、組織和行動上全面完成這項歷史任務。此時的西藏西方勢力依舊蠢蠢欲動,想利用各種手段將立足未穩(wěn)的解放軍排擠出西藏。即使擁有軍事力量,但是軍隊是否能夠在這片中國土地上扎根,是考驗人民解放軍的一大難題。因此,開荒生產(chǎn)在解放和長期建設西藏的過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既有利于強化軍隊后勤保障的獨立性,也避免軍糧征收受限于西藏地方而導致不良影響。
西藏的和平解放得益于黨中央的審時度勢,得益于鄧小平的運籌帷幄,可以說鄧小平在推動西藏和平解放中居功至偉,無論是政治爭取還是軍事后盾,以及解決部隊缺糧、藏區(qū)金融和選人用人等方面,都體現(xiàn)了他高超的政治領導力。鄧小平雖然沒有親臨西藏前線,但他對于西藏解放事務、西藏民族事務等了然于胸?!叭宋粗?,功永在”,這是鄧小平對西藏和平解放貢獻的真實寫照。
(劉珂珂,中共山南市委黨校助理講師;張清,中共山南市委黨校高級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