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曉軍認為,空間概念是物理空間在人腦中的投影[1](P36)。當空間概念投射到人類的語言系統(tǒng)中,便形成了語言學意義上的空間范疇。李云兵指出,人類語言的空間認識由靜態(tài)空間和動態(tài)空間構成。靜態(tài)空間表現(xiàn)為位置方位,根據(jù)觀察視角投射的有無,可以分為有視角空間和無視角空間,有視角空間即有坐標空間,無視角空間包括拓撲、指示、地名等空間。動態(tài)空間則主要表現(xiàn)為位移空間[2]??臻g范疇在世界語言中有不盡相同的表達方式,反映出人類對世界認知方式的差異,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
目前,學界關于甲骨文空間范疇的研究成果相對較少,主要集中于語法學和文字學視角。其中,甘露從傳統(tǒng)語法視角出發(fā),闡述了甲骨文的方位詞及處所詞的分類、詞匯意義、語法功能等[3];張興照則從甲骨文的字形構造出發(fā),揭示了殷人地理認知方面的空間觀念,包括空間方位界定、疆域意識、層級結構劃分等[4]。我們將甲骨文的空間范疇作為研究對象,在語言類型學和認知語言學的指導下,首先,分析甲骨文的靜態(tài)空間范疇和動態(tài)空間范疇;其次,闡釋其空間范疇的隱喻和轉喻功能。
需要說明的的是,本文所引用的甲骨文語料主要來自《甲骨文合集》[5]、《殷墟花園莊東地甲骨》[、《小屯南甲骨》[7],以下分別簡稱“合集”“花東”“屯南”,為節(jié)約篇幅,不再一一標注頁碼。
一、甲骨文的靜態(tài)空間
靜態(tài)空間關系是客觀事物的一種基本存在關系,往往會涉及到參照物和目標物的位置。結合甲骨文的辭例語料來看,靜態(tài)空間中的目標物本身通常是運動的,但相對于參照物來說是靜止的,因此,它屬于相對靜止。劉禮進指出,描述靜態(tài)空間關系目標物的位置場所主要有兩種方法,要么使用有視角投射的空間參照系,要么使用無視角投射的拓撲關系[8]。所謂“空間參照系”,是指目標物通過參照物施加一定的角度而形成的參照系,以確定位置或方向。Levinson將空間參照系分為相對參照系、絕對參照系和內在參照系。相對參照系以觀察者為中心,利用其自身觀察視角對目標物和參照物指派方位。絕對參照系以地球為中心,由標準視平線提供恒定不變的方向,如東、西、南、北四個方位。內在參照系則是指以物體的邊、面用作參照物或相關物[9](P65-67)。我們將這種三分的空間參照系作為分析框架,來論述甲骨文的有視角空間。
(一)有視角空間
根據(jù)辭例資料,我們可以歸納出甲骨文的空間參照系,并將其分為兩類:相對參照系和絕對參照系。同時,由于缺乏相關辭例,這里暫不討論甲骨文的內在參照系。
1.相對參照系
甲骨文主要記錄的是商朝王室貴族的占卜活動,亦稱“甲骨卜辭”??梢哉f,相對參照系的建立,反映了記錄者的觀察視角,它主要是通過“上”“下”“左”“右”等方位詞來表示。方位詞,也稱“空間名詞”,是甲骨文中極其常見的詞匯,它明確反映了客觀事物之間的位置關系。例如:
(1)王立于上。(合集27815)(2)貞:于下御方?(合集6800)(3)亞立其于右利,其于左利。(合集28008)(4)貞立事南,右從我,中從與,左從曾。(合集 5 5 0 4 + 5 5 1 2 )
2.絕對參照系
在甲骨卜辭中,絕對參照系主要是通過“東”“西”“南”“北”等方位詞來表示。這些方位詞將地球作為參照物,不受甲骨文記錄者視角的制約,因此,它們都屬于絕對參照系。例如:
(5)其自西來雨,其自東來雨,其自北來雨,其自南來雨。(合集12870甲、乙)
在甲骨文中,根據(jù)音節(jié)數(shù)量的多少,可以將方位詞劃分為兩類:單音節(jié)方位詞和多音節(jié)方位詞。其中,單音節(jié)方位詞由一個語素構成,多音節(jié)方位詞由單音節(jié)方位詞復合構成。比如,“東北”“西北”“東南”“西南”等都屬于多音節(jié)方位詞,它們也可以表示絕
對參照系。例如:
(6)有甫在昕東北,獲。(合集20779)(7)延雨自西北,少(小)。(合集21021)(8)其于東南。(合集13256反)(9)其剛羊十于西南。(合集32161)
總的來說,人類的空間感知基于對自身及空間的理解,沿著由近及遠的道路逐步發(fā)展。具體而言,殷人以自我為中心對外在世界進行描述和評估,由此形成了一系列的方位詞,如“上”“下”“左”“右”等,從而構成了人類原始空間思維的起點。需要指出的是,中國很早就形成了天地四方的觀念。張興照指出,殷人已經(jīng)具有清晰的四方觀,他們以商為中,并將周圍空間描述為東、南、西、北[4。例(6)至例(9)則顯示,殷人不僅具備了四方觀,還可能產生了八方觀。宋鎮(zhèn)豪結合自然空間的劃分,認為殷人有可能已經(jīng)產生了八方觀[10](P804)。黃天樹則進一步指出,四方加四隅構成八方[1](P122),這表明殷人對于方位的劃分已經(jīng)相當精細。
(二)無視角空間
無視角空間包括拓撲、指示、地名和機構名等。所謂“拓撲關系”,是指基本的空間目標一點、線、面之間的鄰接、關聯(lián)和包含關系;所謂“拓撲空間”,則是指物體表面支撐、附著、包含、處所等空間。由于缺乏相關辭例,這里暫不討論甲骨文的拓撲空間。
1.指示空間
用來表達指示空間關系的是一套語言元素,在甲骨文中主要通過指示代詞來表示。指示代詞在言語交際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能夠使人們確知空間、時間等具體信息。在甲骨文中,指示代詞包括近指和遠指,從詞匯層面就能區(qū)分事物在物理空間位置的遠近。其中,指示代詞“之”兼表近指和遠指。之后,指示代詞“之”不僅可以標示空間方位,還引申出標示時間方位。例如:
(10)已亥卜,內貞,王侑石在鹿北東,作邑于之。
(合集13505正)(11)己丑卜,出貞,今日雨?之日允雨。(合集
24735)(12)己酉卜,出貞,今日不雨?之日允不雨。(合
集24749)例(10)中,“之”表近指,用以標示空間方位。
例(11)、例(12)中,“之”亦表近指,但用以標示
時間方位。這里的“之日”就是今日,分別指己丑和
己酉。
“之”不僅能夠表示近指,還引申出遠指義。例如:(13)辛酉卜,翌壬戌不雨,之日夕雨。(合集12973)(14)甲午卜,爭貞,翌乙未用羌,用,之日霧。(合集165)例(13)、例(14)中,“之”表遠指,這里的“之日”指的是占卜日的第二天,分別指壬戌和乙未。在甲骨卜辭中,還有一個指示代詞“茲”,主要表示近指。例如:(15)庚午卜,內貞,王勿作邑,在茲帝諾。(合集14201)(16)丁丑貞,侑升歲于大戊三牢茲用。(合集34165)例(15)中的“在茲”,是指在這個地方。例(16)中的“茲用”,是指用過這種方式。
2.地名和機構名
地名是人類認識自然、認識社會的產物和結果,它通常位于某一特定的空間位置,也起著標示空間方位的作用。研究顯示,甲骨文的地名可以分為通名和專名。通名是指山川地理等自然地貌名稱,專名則是指人類社會的地域名稱。
在甲骨文地名中,通名用字主要有“山”“丘”“河”“洹”等。例如:
(17)山:壬申卜,王陟山,癸酉易日。(合集
20271)(18)丘:取竹芻于丘。(合集108)(19)河:其涿河守。(花東03606)(20)洹:洹弗作茲邑禍。(合集7859正)(21):辛卜,丁涉,從東灃守?(花東
02811)與通名相比,甲骨文地名中的專名數(shù)量更為豐
富,隨著甲骨學的發(fā)展,越來越多的專名被釋讀出來。
例如:(22)戈方:貞,惟黃令戈方,二月。(合集
8397)(23)下危:己卯卜,殼貞,王比望乘伐下危,
受有佑。(合集32正)(24)鑿:貞,鑿不其受年,三月。(合集9741)(25)廼:王往于廼。(合集33159)(26)永:惠永麓焚,擒有小獸。(屯南2326)(27)襄:于襄,葬韋,不用。(花東19508)
(28)甘:歲祖乙羊一,在甘,子祝?(花東42804)(29)里:辛未卜,從崔往田?用。(花東00905)(30)叉:己巳卜,子燕田叉?用。(花東02302)(31)龍:壬午丁龍?用。(花東14208)(32)云:云兕正祖住。(花東16101)(33)新:丙寅夕,宜在新。(花東00901)
在上述辭例中,戈方、下危、鑿、硒、永等都是商朝地名。豐富多樣的地名稱謂,也反映出殷商時期生產力水平的發(fā)達和社會文明程度的提高。
機構是人類進行實踐活動的場所,同時也具有標示空間方位的作用。甲骨文中記載了諸多建筑名稱,根據(jù)具體的用途和功能,可以分為祭祀、寢宮、教育等機構或場所,如“宗”“廟”“室”“亞”“旦”“門”“宣”“庭”“寢”學”等。下面,我們就略舉幾例加以說明。
殷人特別重視慎終追遠,先公先王地位崇高,殷人為他們建立了專門的祭祀場所,“宗”“廟”“室”皆屬此類。例如:
(34)祖甲舊宗。(合集30328)(35)廟牛二,兄庚牛一。(合集27619)(36)乙酉卜,兄貞,惠今夕告于南室。(合集
24939)在當時人們的觀念中,商王的地位也無比尊崇,
他居住的處所稱為“寢”。例如:(37)辛丑卜,于西寢,于東寢。(合集34067)殷商時期已經(jīng)有專門的教學場所“學”,是王室
貴族子弟接受教育和習禮的機構。例如:(38)于大學,尋。(屯南60)(39)丁酉卜,今旦萬其學,吉。(屯南662)
值得注意的是,存在動詞也能表示靜態(tài)空間關系。存在動詞是表示客觀事物存在的動詞,在甲骨文中,存在動詞主要是“有”,其否定形式是“無”。存在動詞“有”及其否定形式“無”所出現(xiàn)的卜辭中,主語大都空缺,語義多為詢問天象、災禍等現(xiàn)象的有無。例如:
(40)王尋占,光卜,日不吉,有祟。(合集94,反)(41)丙辰卜,貞今日奏舞,有從雨。(合集12818)(42)辛未貞,今夕師無震。(合集34715)
二、甲骨文的動態(tài)空間
靜態(tài)空間表達的是物體與參照物之間相對靜止的位置關系,動態(tài)空間刻畫的則是物體運動的方向和軌跡以及與參照物之間位置關系的改變,這就是空間位移。齊滬揚指出,空間位移是某個物體與另一物體之間發(fā)生位置變化,另一物體主要起參考位置的作用[12](P187)。具體來說,空間位移是指物體空間范疇的位置方位發(fā)生的移動或變化,表明物體在物理空間的位置發(fā)生了移動或變換。
在人類的動作行為世界中,極其普遍和常見的運動方式就是空間位移,其內部結構已被人類所感知和認識。一般而言,空間位移事件應有源點、經(jīng)過地點或終點,這一現(xiàn)象投射到人類的語言系統(tǒng)之后,就句法層面來說,表達空間位移需要滿足兩個不可或缺的條件:一是明確位移的源點、必經(jīng)之處或終點,在話語中通常由介詞與處所詞組合編碼;二是明確位移的動作行為,在話語中通常由趨向動詞等編碼。甲骨文的空間位移可以大致分為三種類型:從源點出發(fā)、向終點行進和通過經(jīng)過地點。
(一)空間位移從源點出發(fā)
在這一類型的運動事件中,空間位移以源點為出發(fā)點,位移體從源點開始移動,具有運動軌跡,通常用介詞“自”“從”“于”引介,核心動詞往往使用趨向動詞來表示。所謂“趨向動詞”,是表示移動趨向或狀態(tài)變化的動詞,它表示目標物朝著某一方向持續(xù)移動或狀態(tài)發(fā)生改變。例如:
(43)呼帥般取往自敦。(合集839)(44)辛未卜:從里往田?用。(花東00905)(45)盂田先省廼從宮入,湄日無災。(合集28975)(46)方其來于沚。(合集6728)(47)癸酉卜:子其往于田。(花東39508)(48)延雨自西北,少(小)。(合集21021)(49)其逐沓麋自西東北,無災。自東西北逐沓麋,無災。(合集28789)
例(43)中,“往自敦\"表示從敦地出行;例(44)中,“從圭”表示從圭地出發(fā);例(45)中,“從宮”表示從宮地出發(fā);例(46)中,“來于沚”表示從沚地來;例(47)中,“往于田”表示從田地出發(fā);例(48)中,“自西北”即“從西北”。有時多音節(jié)方位詞的意義并非單音節(jié)方位詞意義的簡單疊加融合,而是表達多個方向在空間上的先后排列。黃天樹指出,例(49)中的“逐沓麋自西東北”,表示從西往東再向北追逐沓地的麋鹿;“自東西北逐沓麋”,則是從東往西再向北追逐沓地的麋鹿[11] (P122)。值得注意的是,上述辭例中的趨向動詞,既有表示移動趨向的“往”“入”“來”“逐”,也有狀態(tài)發(fā)生改變的“少(小)”,如例(48)。趨向動詞既可以位于介詞之前,也可以后置于介詞。
甲骨卜辭在表示空間位移從源點出發(fā)時,有些辭例并不使用介詞。例如:
(50)出京。(合集21703正)
(51)貞,呼去伯于冥。(合集635正)
例(50)中,“出京”表示從京地離開。例(51)中,“去伯于冥”是指離開伯地去冥地,這里的“去”表“離開”義。這兩例中的“出”“去”,都是表示持續(xù)移動的趨向動詞。
(二)空間位移向終點行進
在這一類型的運動事件中,目標物的空間位移朝向某一終點行進。在甲骨文中,此類趨向動詞主要有“之、歸、往、入、及、行、至”等。其中,“之”的常見用法是用作指示代詞,但其本義卻是趨向動詞,表示“去、到”義,能夠表達目標物朝向終點行進的語義。例如:
(52)乙酉卜,子又之南小丘。(花東01401)(53)貞,歸于商。(合集7820)(54)貞,使人往于唐。(合集5544)例(52)中,“之心南小丘”表示回到心南小丘;例(53)中,“歸于商”表示回到商;例(54)中,“使人往于唐”表示使人到唐。甲骨卜辭在表示空間位移向終點行進時,有些辭例也不使用介詞。例如:(55)庚午卜,我貞,今秋我入商。(合集21715)(56)貞,及龍方。(合集6592)(57)惟行南麓擒有狐,吉。(合集28320)(58)至喪無災。(合集29012)例(55)中,“入”表示位移的方向是從外到里,與上文例(50)中的“出”相對,二者都表達突破某一界限的附加含義?!凹啊薄靶小薄爸痢彪m然也表示“到”義,卻沒有這種附加含義。
(三)空間位移通過經(jīng)過地點
在這一類型的運動事件中,強調目標物從位移源點到位移終點的經(jīng)過地點。它通常以介詞引導方位詞,明確空間位移的經(jīng)過地點,核心動詞通常前置于介詞。例如:
(59)癸巳卜,古貞,今師般涉于河東。(合集5566)
(60)方出從北土。(合集33050)
甲骨卜辭在表示空間位移通過經(jīng)過地點時,有些辭例也不使用介詞。例如:
(61)壬辰,其涉河。(合集5225)
三、甲骨文空間范疇的隱喻和轉喻
王寅指出,人類的認識是基于自身和空間的理解之上的,沿著由近及遠,由具體到抽象,由身體和空間到其他語義域的道路發(fā)展起來的[13]??臻g概念是人類形成其他概念的基礎,對于人類認知的形成發(fā)揮著重要作用。研究顯示,甲骨文的空間概念既有投射時間、序列、神祇概念的隱喻功能,也有表達受控物替代控制神的轉喻功能。
(一)方位詞的隱喻功能
隱喻是指兩個現(xiàn)象之間有相似的關系,可以使用其中一種來指稱另一種。方位詞所表達的空間概念與時間、序列、神祇概念類似,可以進行指稱,這也是隱喻功能的表現(xiàn)。
1.隱喻時間概念
蔡永強指出,一切時間關系都是在空間關系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14](P1)。實際上,方位詞\"上\"\"中\(zhòng)"\"下”的空間概念,即源自人類的身體構造。以垂直高度為基點,人類上半身即為上,下半身即為下,身體中間即為中。這是基于直接的身體和空間體驗,很容易隱喻為時間概念。將一個時段按照中間的時間點進行劃分,之前的為上,之后的為下,這個時間點即為中。例如:
(62)唯日中有大雨。(合集29789)(63)三合父下歲為羊。(合集27494)
2.隱喻序列概念
在人類社會中,人與人之間也體現(xiàn)出社會階層與地位的差異,普遍具有長幼尊卑之分,并呈現(xiàn)出一定的序列排布。由于方位詞所表達的空間概念與這種序列的排布具有相似性,因此,在甲骨文中,方位詞亦從自然空間投射到社會空間,并運用隱喻方式來表達這種序列概念。例如:
(64)求其上,自祖乙。求其下,自小乙。(合集32616)
(65)勿告于中丁。(合集13646正)
3.隱喻神祇概念
在甲骨文中,方位詞由序列概念又進一步隱喻為神祇概念,以“上”隱喻尊貴的天帝,以“下”隱喻相對卑微的地神。例如:
(66)貞,勿唯王往伐邛方,下上弗若,不我其受佑。(合集6220)
(二)處所詞的轉喻功能
轉喻與隱喻有所不同,它是指兩個現(xiàn)象之間具有相關性,可以使用其中一種來指稱另一種。文旭、葉狂指出,轉喻可以劃分為不同的認知模型,如控制模型、領屬模型、容器模型、地點模型等。其中,控制模型包括控制人、受控人或物等,它產生了兩種轉喻:控制人轉喻受控人/物和受控人/物轉喻控制人[15]。具體來說,甲骨文處所詞所表達的地名概念與其掌管者概念之間,往往屬于受控物轉喻為控制神的類型。比如,在甲骨卜辭中,“岳”的本義指山,轉喻為山神;“河”的本義指黃河,轉喻為黃河之神;“洹”的本義指洹河,轉喻為洹河之神。例如:
(67)丁酉貞,禾于岳,燎五牢卯五牛。(屯南750)(68)甲申卜,賓貞,告秋于河。(合集9627)(69)庚午卜,其佑于洹有雨。(合集28182)
本文以語言類型學、認知語言學為指導,以甲骨文的空間范疇為研究對象,在梳理甲骨文相關辭例的基礎上,將甲骨文的空間范疇劃分為兩種類型:靜態(tài)空間和動態(tài)空間。甲骨文的靜態(tài)空間又可以細分為有視角空間和無視角空間。其中,有視角空間包括相對參照系和絕對參照系,相對參照系的建立,反映了記錄者的觀察視角,它主要是通過“上”“下”“左”“右”等方位詞來表示;絕對參照系則是通過“東”“西”“南”“北”等方位詞來表示。無視角空間主要包括指示空間和地名空間。用來表達指示空間關系的是一套語言元素,在甲骨文中主要是通過指示代詞來表示。甲骨文中的地名可大致分為通名和專名,通名是指山川地理等自然地貌名稱,專名則是指人類社會的地域名稱。甲骨文的機構名稱包括祭祀、寢宮、教育等。此外,存在動詞“有”及其否定形式“無”,也能表示靜態(tài)空間關系。動態(tài)空間刻畫的是物體運動的方向和軌跡以及與參照物之間位置關系的改變,亦即“空間位移”。甲骨文中的空間位移可大致劃分為三種類型:從源點出發(fā)、向終點行進和通過經(jīng)過地點。就語法層面來說,甲骨文中的空間位移通常會以介詞來介引,核心動詞通常是趨向動詞,個別辭例也不使用介詞。甲骨文的空間概念,既體現(xiàn)出投射時間、序列、神祇概念的隱喻功能,也體現(xiàn)出以受控物替代控制神的轉喻功能。
參考文獻:
[1]朱曉軍.空間范疇的認知語義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8.
[2]李云兵.論苗語空間范疇的認知[J].民族語文,2016,(3).
[3]甘露.甲骨文數(shù)量、方所范疇研究[D].重慶:西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1.
[4]張興照.甲骨文所見殷人空間觀念[J].黃河科技大學學報,2017,(4).
[5]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甲骨文合集[M].北京:中華書局, 1 9 7 8 ~ 1 9 8 2
[6]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殷墟花園莊東地甲骨[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
[7]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小屯南地甲骨[M].北京:中華書局, 1 9 8 0 ~ 1 9 8 3
[8]劉禮進.漢語空間參照系和拓撲關系表達[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14,(10)
[9]Levinson,S.C.Space in Language and Cognition:Explorations inCognitive Diversity[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3.
[10]宋鎮(zhèn)豪.夏商社會生活史[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
[11]黃天樹.說殷墟甲骨文中的方位詞[A].王宇信,宋鎮(zhèn)豪,孟憲武主編,夏商周文明研究·六—2004年安陽殷商文明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
[12]齊滬揚.現(xiàn)代漢語空間問題研究[M].上海:學林出版社,1998.
[13]王寅.語言的體驗性—從體驗哲學和認知語言學看語言體驗觀[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5,(1).
[14]蔡永強.漢語方位詞及其概念隱喻系統(tǒng)[D].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8.
[15]文旭,葉狂.轉喻的類型及其認知理據(jù)[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6,(6).
Spatial Categoryin Oracle-bone Inscriptions
Yang Zhenfa
SchoolofhineseLanguageandLiterature,AnyangNormalUniversityAnyang455ooo,ina)
Abstract:Thearticleisguidedbylinguistictypologyandcognitivelinguistics,andfocusesonthespatialcategoriesoforacleboe inscriptiosasteeseachectBasedotvieofelevantvocabularyeamplesitpotsouttattespatialcategoryofacleoe inscriptionscanbedividedintostaticspaceanddynamicspaceStaticspacecabedividedintoperspetivespaceandnonpersptivespace perspectivespaceicueselatieefereefrandbsouterefereefrae,iloperspeivespaceicdesindicatrspaceadplace naepace.tdsctet passingpoitatialocecleptsotheapalfctisofpeitqdts well as metaphorical functions of expressng the substitution of controlled objects for controller.
Key words : oracle-bone inscriptions ; spatial category ; static space ; dynamic space ;metaphor ; metonym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