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F(xiàn)-16剛中標時,按照軍方的想法,頂多20年就該退役了。可是,一晃50多年過去了,“戰(zhàn)隼”還在包括美國在內的2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的空軍服役。美國還有別的機型一起干活,可有些裝備F-16的國家和地區(qū)還在用它做主打機型。
從早期到現(xiàn)在,F(xiàn)-16各種各樣的改進就沒斷過,這次再選幾種變化較大的型號簡單介紹,其中變化明顯的部位以淺紅色表示。
YF-16是F-16的原型機,沒有安裝雷達,只有簡單的電子設備,用于對飛機進行必要的操控以及記錄試飛的數據。所以,原型機看上去很簡單,身上沒有太多的“零碎”,顯得干干凈凈。說白了,只要能飛,能做必要的機動動作就夠啦!
第一架原型機在1973年12月中旬走下生產線,1974年初首飛。從此,一款名揚世界的戰(zhàn)斗機開始了它的軍旅生涯。
這時的雷達也有了,電子設備也換裝了,機身結構也發(fā)生了變化,最突出的就是中段的那些“板磚”(其實是機體結構線,用于加強機體)。和原型機相比,也顯得更胖了。
F-16A型是正式交付美國空軍服役的機型。空軍真正把第一架戰(zhàn)機拿到手里,是1978年8月的事了。
正式交付空軍的F-16,已經不是單純用于空戰(zhàn)的戰(zhàn)斗機,還能對地攻擊,成了戰(zhàn)斗轟炸機,苦活累活都能干。
F-16B型是雙座型號,除了座艙以外,和A型在飛機性能、武器掛載等方面基本沒有區(qū)別。
一般認為,雙座型是教練機,用于培訓新的飛行員,也就是飛行“菜鳥”。但美國空軍有自己的訓練體制,飛行員會在專門的教練機上訓練,一線戰(zhàn)機就不必再來“客串”這個角色了。
1984年,美國轉產F-16C/D。C型是單座的,D型是雙座的,和A/B一個道理。鑒于A/B型出現(xiàn)的一些問題,C/D型做了很多改進,比如,水平尾翼面積加大,形狀也作了調整,機翼上增加了一些補強設備,還增加了一些電子設備的天線和冷卻進氣口。
后來生產的C/D型的發(fā)動機不斷變換,好在它具有通用性發(fā)動機艙,進氣口也應用了模塊化設計,所以安裝不同型號的發(fā)動機不是問題。在C/D型上的改進措施之后基本應用到了A/B型上,所以后來A/B和C/D型在外形上的區(qū)別已經不明顯。F-16的基礎設計還是很棒的,禁得起折騰,只要是為了提高性能,就盡管往上招呼吧!
美國軍隊很講究徽章文化,尤其是海軍和空軍。F-16服役后,很快就有了“戰(zhàn)隼”的綽號,相應的微章也就出來了。到了1989年,F(xiàn)-16A/B進行中期升級,性能提升,也設計了專門的微章。
F-16的研制也被北約盟國關注,他們也需要裝備先進的戰(zhàn)機。
最初加入F-16裝備計劃的,是荷蘭、丹麥、比利時和挪威4國,其中荷蘭的工廠還參與了飛機的制造。挪威因地域關系,F(xiàn)-16需要在冰天雪地的機場降落,所以垂直尾翼的根部加裝了減速傘艙,比較顯眼。
美國對盟國還算夠朋友,無論是早期的型號,還是后來的C/D型,無論是中期升級,還是后期換裝發(fā)動機、增加電子設備,都幫盟友實現(xiàn)了。
F-16D型是雙座型號。隨著戰(zhàn)機的不斷升級,作戰(zhàn)任務越發(fā)繁重,雙人機組有著不小的優(yōu)勢。
從1991年開始,F(xiàn)-16C/D型再次全面升級,采用了推力更大的發(fā)動機。機體背脊加裝了電子設備、附加油箱等,看起來突出一塊,俗稱“電背”。
以色列裝備的F-16I是雙座D型,油箱形狀與早期型略有不同——早期是前部尖頭朝下新的是前部朝下,更符合空氣動力學要求。當然油箱也可以不帶,根據需要加上就可以了。
“電背”還安裝有先進的電子設備,一般安裝在雙座D型上,用于執(zhí)行相對復雜的任務,也就是“兩人搭配,干活不累”。
最新生產批次的F-16被稱為E/F型。E/F型用上了很多新技術,包括保形油箱(一種貼合飛機外形的附加油箱)、光電傳感器等?!半姳场币采壛?,雷達自然也跟著換了更好的型號。身上帶的東西多,體重也沉了,戰(zhàn)機機動性略受影響。
20世紀90年代初期,經歷了海灣戰(zhàn)爭的阿聯(lián)酋想提升自身的防御能力,希望美國提供先進戰(zhàn)機。本來美國拿出了一款F-16U,但阿聯(lián)酋覺得風險較大,花費太高,否決了。于是,美國在C/D型的基礎上,發(fā)展出了E/F型,賣給了阿聯(lián)酋。
以色列知道阿聯(lián)酋要買比自己好的F-16型號,還和美國鬧別扭。但也沒轍,自己不能制造,只能受制于人。國防不自主,就是這么難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