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〇二二年十月十三日,我父親去世,我和家人站在醫(yī)院地下室的太平間里,茫然失措。父親的遺體就在身邊,白布蓋著,溫度還在,出現(xiàn)一個所謂“一條龍”業(yè)務的西裝革履推銷員在我身旁賣力推廣,安徽口音,油頭疤臉,大約這里有他們的固定聯(lián)系人,所以總能第一時間來到這里。某種常年盤踞黑暗場所的人的習慣,說話非常吞吐,不直白,費力聽明白了他的推銷,雖然不明白怎么回事,也還是頭腦清醒地說,在上海,我們家沒有多少親戚,似乎也不用這樣的服務。
靈堂怎么設,花圈怎么擺放,怎么燃放鞭炮,怎么準備豆腐宴——上海本地招待到場吊唁的親友們的菜肴里,一定要有一道豆腐湯,孝子,也就是我,是不是要一身孝服跪倒在吊唁賓客面前,這些事關重大的喪葬禮節(jié),在我們這個漂泊不定的家庭上,居然從沒有考慮過,現(xiàn)在就要由這個陌生男人幫我們確定。
說來也奇怪,我從沒有經(jīng)歷過任何一次親人的葬禮,倒不是父母親細心照料,讓我避開了家人近親死亡的場面,而是,就是沒有。我父母和他們的父母親,自年輕時期就徹底遠離,他們從北京到湖北安陸的“五七干校”之后,基本上就很少再與家中長輩見面。那個時代的交通條件,天各一方是常事,用《紅樓夢》里描寫探春的偈子來說,“從此分兩地,各自保平安”,是時代賦予的普遍規(guī)訓。走出家鄉(xiāng)了,就代表著你和家人的永久分離,我的父母親那一代人,這樣的情況并不少見。
以至于我心目中完全沒有父母上一代人的任何印象,盡管我在記事之后,也確實去過北京,見過我姥爺。
但真的沒有絲毫影子。人的記憶是個奇怪的倉庫,也許有淡淡的陰影存在于一些深層的神經(jīng)皮質里,就像何藩拍攝的那些香港老照片里的街道,成片是灰色的,朦朦朧朧在街道上劃開一些線,其實是電線投射到街道之上。就是對這些圖案的散漫記憶,多年后看程耳拍攝《無名》,香港的鏡頭一出現(xiàn),立刻反應過來是一板一眼的照搬何藩的街景。也不能算對何藩毫無記憶,甚至說,有鮮明的記憶點。
我五歲時的北京探親之行,唯一記得的就是在北海的紅墻外行走。那時候我姥爺住在什剎海附近,出門就是北海公園。我還清楚地記得,高大的墻頭有白雪堆積,紅與白是鮮明的視覺沖擊,大概也確實難以忘懷。我母親牽著我的手,悄聲告訴我,這里不開放,江青把這里當成了私人園林。一邊在雪地里行走,一邊非常好奇地看那白雪之上的鐵絲網(wǎng),某個難以忘懷的影像。現(xiàn)在我都不知道這些信息是不是全盤真實的,但后來查閱報紙的時候,確實在一九七〇年代,北海的開放是斷斷續(xù)續(xù)的,我媽何以會這么清晰地告訴我不開放的原因,我也覺得像個夢。
姥爺家附近,就是郭沫若的住所,那時候他應該還健在,門口有衛(wèi)兵把守。我媽說,這是郭沫若的家。我對拿著槍的解放軍叔叔簡直狂熱崇拜,那是相機稀少的年代,否則會要求在門口留影。
葬禮最后是通過朋友介紹的殯儀館安排解決的,還真是迅捷,當天下午即可幫助運到殯儀館。辦喪事一條龍的安徽小伙子看著沒有油水,很快走了,而看守醫(yī)院太平間的人估計也覺得我們當天就運走,沒什么費用可以收取,態(tài)度非常惡劣。常年在醫(yī)院最隱蔽的角落里工作的人,并沒有什么日常的同情心,其實他們是正常的,每天和死亡打交道的人,過于散發(fā)同情會讓他們身心疲憊,他們與所有的活人保持著某種距離,悲慘的哭聲大概只是他們的日常伴奏。也許我是在最脆弱的時候,看到他們猶如看到了死神的使者,黑暗的、寒冷的,猶如走在白霧茫茫的冬日早晨,寒風吹過人間,你突然猝不及防地看到了從沒有看過的黑暗的人影,不由得哆嗦。
彼此毫不相干,狹路相逢打個交道。
兩個中年人,一胖一瘦,臉都黑黑的。他們對待家屬有自己的默契,大概也有無數(shù)的獨屬于太平間的小規(guī)矩,比如如何租借推遺體的床,比如冰柜的存放費用。對于我們這些偶爾涉足的人,這些日常的規(guī)矩,卻是天大的學問,試探,爭執(zhí),落空,恍惚兩個世界的對話。本來我倒是不在意給他們點錢,只是在心如刀絞的情況下,壓根顧不上和他們的往來對答,只想快點去殯儀館,畢竟那里才是真正的歸屬地點。
他們的試探落了空,倒也是給我上了一課,死亡,首先是錢的事,因為有一具尸體,要去到該去的地方,要被處理干凈。處理這么大的一堆垃圾,還要和各種人大打交道,何況是個人,碩大的、逐漸冰冷的、正在消亡的人。
當然,在他們眼里也就是垃圾。
虛空里的虛空。
含著淚處理了醫(yī)院的各種事宜,也算勉強經(jīng)歷了第一次親人的離世。殯儀館還是去過不少次,朋友的父母近親,包括同事的至親,出于禮儀都要去問候。我屬于那種混跡于吊唁人群之中恨不得轉身就走的類型,并不是不同情,而是完全不會處理。這種場面中的自己舉止失常,話也就是囁嚅著幾句,極為大眾式的安慰。
有一次參加朋友妹妹的告別儀式,是很熟悉的朋友,他的妹妹又屬于大家都很樂于親近的人,是某個醫(yī)院的護士,二十八歲得了紅斑狼瘡,早早去世。參加的人都是滿懷的傷離別,最后的時間,所有人都需要繞棺材一周,我不知道怎么就躲起來了,明明是很親近的關系。他后來問我,你去了哪里,我也只是悄聲地說對不起,對這種場面的疏離,是本能。
他們在那里,我在另一個世界里。暫時安全的、晃動著無數(shù)鮮活的生命的世界里,此刻卻一下跌了進去。
父親的葬禮上,我媽整個呆立當場,對于她,更是一場永恒的離別。他們六十多年婚姻所有的點點滴滴,都在這個瞬間徹底消亡,只能由我來安排一切。這個殯儀館,隱藏在高速公路旁邊,位于上海閔行的浦東部分,我家雖然在閔行,可是對此地完全無知,就像突然被扔進了一片大霧中的世界,現(xiàn)在寫下來,只有凄寒的感覺,就感覺周圍是一片全白,其實外面車如流水,極為日常??赡苤耙苍愤^,但毫無印象。
就像我日常去市中心,也要經(jīng)過龍華殯儀館,可何嘗注意過里面的悲歡?其實閔行殯儀館因為在郊區(qū),占地不少,院落里有不少高大的松柏,何至于一片白。
高鶚續(xù)寫的《紅樓夢》,其實有不少名場面,大家印象深刻的部分,很多從里面來,比如黛玉焚稿,調包計,包括黛玉從傻大姐那里聽到寶玉結婚的消息,跌跌撞撞回到瀟湘館的路上,一口鮮血噴出來,都來自于續(xù)作。當然后面的越劇電影,加深了這些片段的畫面感,我也一直記得一個,因為偏門,少有人提及:寶玉聽到黛玉去世的消息,陷入昏迷,昏沉沉中走入一片黑暗里,周圍有寒冷的霧氣,過一小橋,碰到一人,寶玉被問尋找何人,寶玉遂答,“姑蘇林黛玉”。
看到這一段,真是傷感不已,心目中的陰間就是如此,早被高鶚寫過。此時來到殯儀館,又覺得恍惚,高速公路旁這一片安靜的所在,是高鶚那段描寫的世間版本。
也是彼時心境。之所以找到這里,是一個輾轉介紹的剛認識的佛教徒的推薦,說是這個殯儀館人少,當天就能接收遺體,千萬不要搭理那些殯葬一條龍的人,基本就是索取各種不需要的花費。
這位佛教徒朋友是上海一個佛教助念團體的負責人,見到她面,算是我父親死訊后的第一個安慰。一個方臉大眼睛的中年婦女,像是某類行政人員,有種利落的氣息,說話清晰而果斷,大約是無數(shù)次處理過這樣的事情,知道該怎么辦事。她也是常年和死亡打交道的人,相比起前面那幾個處于黑暗的男性,她確實有某種安慰人心的氣質,幫我安排得井井有條。
像進入一個古老的神殿里,那些藏在巨大神像后面的落滿灰塵的婢女,職級不高,卻通曉世事,引導凡人進入古老的世界,很順水行舟般的絲滑。我一切都照她的意見,租下了一個大廳,大廳里面有幾間可以休息的房間。還叫我拒絕了殯儀館提供的冰棺,說是人剛離去,千萬不要冷凍起來。用了大量花束圍繞在父親周圍,一個矮小的胖臉老頭,穿著滑稽寬大的西裝,這衣服已經(jīng)好多年沒有被他穿過了。我一點都認不出來他,當然我知道那是他。
幾個小時前,他還是痛苦地在吸氧的活人,我的父親。那是疫情期間,醫(yī)院的隔離政策出奇地嚴格,我花大力氣找了人,也只獲得在他身邊看他死去的資格。他大口大口地喘息著,我糊涂地聽從了朋友的建議,在他耳朵邊放佛樂,大聲抽噎著,說,你一路走好。事后想想,真不如握著他的手,讓他安靜地離開。
這樣的佛教助念團體很多,我剛剛知道。他們建議老人最好在家中死亡,而在臨終之前,他們就會去家庭中助念,最好能在臨終前皈依,這屬于他們的功德,佛教徒們的KPI。
在生命結束之后,幾個人輪換念“阿彌陀佛”,要三十六個小時不休息,這也是讓我們租下附帶有休息房間的大廳的緣故,他們可以進房間輪流睡覺,是非常辛苦的活兒?!坝腥瞬豢系?,他們要省錢,一聽說租帶房間的大廳要這么多錢,到現(xiàn)場也反悔,就不讓我們念經(jīng),立馬讓走人了?!鳖I頭大姐有點哀怨地告訴我,然后立刻堅定地說,“你父親有福報?!逼鋵嵵苯訜?,倒是多數(shù)人的選擇,很多時候她們都已經(jīng)站在死者的旁邊,還有被家屬驅趕走的情況。
參加這個組織的人,一是虔誠的佛教徒,幫助他人走一程,是給自己積攢功德;二者,也是自己心里有苦痛而說不出來,不知道怎么就參加了這個團體,在熬夜念誦中,大約也有某種贖罪的幻覺,類似中世紀基督教的修士,使勁用荊棘抽打自己的背部。
都是最樸素的人,平凡的外表,年紀性別各異,但給我的印象,卻都是灰撲撲的影子,大概也是我淚眼模糊,看人都分不清。胖乎乎的中年男人,戴著眼鏡穿著女學生運動服的家庭婦女,還有一個染了紅發(fā)的大餅臉的女性,都用銳利的聲音念著“阿彌陀佛”,并不是像我們常聽的寺院里那種抑揚頓挫的歌聲般的“南無阿彌陀佛”,而就是銳利的、中氣十足的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四句一輪回,不同音階下念誦,也有一個小圓滿。家屬們也被要求著一起念,三十六個小時不能中斷,分階段值班。不過對于家屬來說,這大概是面對突然而至的死亡最好的抵抗,持續(xù)不斷地、機械地、順利地念誦,讓每個活著的人暫時覺得自己有事可做,某種凄惶中的安慰。
半夜兩點鐘的念誦輪到我,一遍遍念著,鏗鏘有力地,告訴自己,這個事情非常值得做。
接觸他們一次之后,恨不得也加入這個團體,大概覺得只有如此才能讓自己不痛苦,也是那時的應激反應。
當時非常感念他們,在念誦的間歇,帶頭的大姐詢問了我的職業(yè)和收入,最后說,能不能之后來我家,看看我媽,幫助她皈依佛教。我說我們家也放了些神像,我母親也日常會上香,當然,“沒有你們虔誠,不過她早就信佛了。”大姐有點失望,又問我能不能給他們做點什么,我毫不猶豫地說,我可以參加助念,但她似乎對我的參加愿望并不在意,不知道是不是她們人數(shù)夠了,她有點遲疑地對我說,要不你幫我們寫點什么?語氣非常猶疑,像是勸我去和居委會幫忙做個工具表格一樣的口吻,在擺放了父親遺體的大廳里,我也真沒有興趣討論這個。
最終送走了她們一群人,之后她再沒有聯(lián)系我,我也松了一口氣——本能的現(xiàn)實主義者就是我。
可能并不想和這樣的團體纏在一起,還是某種細微的觀察,覺得和她們本質不是一樣的人。其實大家外表上也沒什么區(qū)別,都是樸素的中年人,在大街上擦身而過,也不會覺得有異常。但他們似乎有某種更愿意和死亡場景打交道的氣質,我并不具備這個能力,我膽怯、敏感、虛偽,不能直面死亡,哪怕是陌生人的死亡,都讓我傷感,也是前面說的,一直遠離殯儀館的原因。
輪到我自己去處理一切了,短暫的三十六個小時的依靠輕易消散。我糊里糊涂被安排著買東西、訂花圈之類,這些都還簡單。辦事員是個燙著黃色卷發(fā)的中年婦人,就像我們在菜市場常見的那種阿姨,微焦的發(fā)卷,鼓著嘴,出奇地簡單利落,又有禮貌,又替你想,很多貴重的物品她們并不推薦,反而讓我選擇價格適中的一檔,就像娛樂節(jié)目里選手的最終評分,劃掉一個最高分,去掉一個最低分,永遠給你取中段。骨灰盒,花圈,包括瞬間就要燒掉的棺材,都需要自己一一選定,人生中最糟糕的一次購買經(jīng)歷,所有人大概都無例外,為自己的親人選擇馬上要銷毀的物品,這是個一次性的世界。
一切都是一次性的,那些售價高昂的壽衣、棺材和花圈,都要瞬間毀滅。
我們的選擇都是常人的選擇,非常中庸,過程非???,我覺得少有人會選擇最昂貴的物品,比如紫檀木手工定制棺材,也不忍心選擇最便宜的紙盒,至少我不會。她做出合格的安慰表情,也是職業(yè)造成的,有點哭喪的沉重的臉。其實,完全沒有必要和我們同悲。如果在商場工作,她大概會是個快樂的中年婦女,一天到晚趴在隔斷邊上,和鄰柜的服務員聊婆媳家常那種,沒心沒肺地過日子。
而現(xiàn)在,職業(yè)束縛了她,她不可能有任何笑容,在那一瞬間,她們都是非常體貼的喪事承辦人。無法想象她有別的樣子,這個世界和我們短暫碰撞,可是這種碰撞,誰都不希望。
我還加了一個姑娘的微信,就是她最初給我安排殯儀館的車輛,以及租用大廳等各種事宜。但她的朋友圈出奇地干凈,什么都沒有。也對,總不至于分享她的日常。
殯儀館極度緊張的那幾天,我腦子里在盤算,想能不能和她說一聲,幫助朋友插個隊之類。翻了翻微信,她似乎已經(jīng)刪除了我。這樣也好,謝謝你,姑娘——我也不想保留她的微信。平時大概也沒人會吹牛,殯儀館有一個認識的人。
去交費的時候,幾個穿著制服的女民警和我排在一起,細看,她們陪伴著一對老年夫妻,是那種簡單到有點寒素的老年人,不過還是能看出體面人的細節(jié)。老夫妻都穿得整齊,頭發(fā)梳得一絲不茍,穿著某個品牌的徒步衣,有點像大城市街頭可以看到的散步風格的老年人,只不過此刻他們在這里排隊。
幾個女警察毫無在殯儀館的感覺,可能平時是內勤人員,偶爾出門辦事,反倒有點輕松,問他們,要不要買個好點的骨灰盒?或者好點的壽衣?再或者,多幾個花圈?簡直感覺她們像是殯儀館請來的不花錢促銷員,也不知道是怎么了,有個年輕的女警察循循善誘,“衣服總歸還是好點吧,畢竟他來世間一趟?!蹦钦婵床幌氯??
老年男性拒絕得很堅定。“我們和他已經(jīng)喪失聯(lián)系很久了,都不知道他這些年在哪里?!卑装l(fā)的老年女性點頭,一言不發(fā)。溫和的女警察并不放棄,接著說,衣服總要有的,好一點的壽衣,畢竟他是你們的兒子,總歸要的,哪能這個樣子,那不行。老年男性還是很堅定地拒絕,和他早不聯(lián)系了。老年女性依舊嚴肅地跟著點頭。
他們一點眼淚都沒有,也看不出難過,只是有點焦灼,像是在火車上找不到自己座位的一對老年夫婦。大概也不知道自己怎么突然出現(xiàn)在這里。
已經(jīng)能腦補出整個故事,多年斷絕關系的兒子死在外面,他們沒有兒子的消息,生命里早已沒有這個人的存在,警察突然來到,“押送著”他們來到現(xiàn)場,進行一場葬禮。他們被迫面對自己生命里曾經(jīng)有一個兒子的事實,這個事實既巨大,又疏離,就像被蓄意深埋在家后院的一具動物的骸骨,突然地裂,骨頭猙獰地露了出來。
他們曾經(jīng)有一個兒子,這就是事實,既不愿意面對這樣的死亡,也不愿意回憶往事的一對父母,就這么在現(xiàn)場赤裸裸地被要求付出各種費用。
這個場景,刀刻一般,被記住了。通俗來說“白發(fā)人送黑發(fā)人”的悲慘一幕,現(xiàn)在只有極其嚴肅的一場討價還價,一場無聊的道德爭論,之后就草草結束。老夫妻堅定地拒絕了女警察的勸導,一定要割裂,他們說,至少心里這么說,他們和這個兒子塵世間最后一段瓜葛,可以了結了。
也就是在這個時候,我意識到,要給我父母、我的家族寫下點什么,尤其是我還以一個寫作者自居,在人生的這個階段,不寫點什么簡直說不過去。很多人都是在父母親離開后有一篇情深意重的悼念文章,“回憶我的父親母親”之類,不是說有什么不好,而是普遍單薄,里面往往有一句,觸目驚心的,“我父母親的這些事情我并不清楚”。一般人與父母親的廝守,總有一定的年頭,可大家很多時間又都是陌生人一樣的相處,磨磨蹭蹭在一起半輩子。
他們的世界與你的,卻還是睽隔的,完全不相通——無論是古老的時代,還是急管繁弦速度下的現(xiàn)在,整個世界混響如斯特拉文斯基的音樂會現(xiàn)場,我們什么線索都摸索不到,似乎有某種禁忌,我們并不了解自己的來處。
不行,不愿如此,我要進入我母親的世界,和她共同記錄她的世界。
我母親是一九三七年生人,難得的身體好,頭腦清晰,走路依然很快捷,每天散步回家,主要告訴我的,就是小區(qū)里和她年紀相仿或者年紀小于她的人對她的稱贊,說她身體好。大概到了一定年紀,人生里真的只有這件事情。既然她頭腦清晰,理所當然我的詢問可以深入一些,尤其是這個年紀,眼前的事情未必記得,倒是幾十年前的事情說得條理清晰。我有個同濟大學的教授朋友,研究女性主義,有次和她聊天,她說這是訴說和回憶,是遠古以來的女性本能,非常值得記錄。男性狩獵,習慣于在巖洞上留下壁畫,或者用尖銳的石頭在巖石上刻下一些印記,而女性則困守在居住地,習慣于互相訴說,包括喃喃私語。聽說我想讓我母親講述她的故事和她的時代,她非常贊成,說兒子就是母親的最佳傾訴對象,你可以什么都問出來,包括她的愛情故事。
我覺得很難。盡管我曾經(jīng)當過很久記者,但某些方面特別含蓄,很多東西就是問不出口,比如詢問母親的戀愛史。好在我母親是個有講述天分的女性,大概從我幼年起,她就在回憶她的老家,我已經(jīng)在不知不覺中吸取了三四十年的各種信息,她的往事、她的父母、她的親戚,邊邊角角極其龐雜和瑣屑,但就是這些邊角有意思,讓我找到了一些舊時代的影子,而不是粗淺的人生大線條。我的大學本科讀的是歷史系,我母親講述的歷史,卻完全是書本記錄之外的私人敘事,按照當下歷史學的講述法則,也是我們這個時代最時髦的“私人史”。但我母親似乎無意著重于歷史的講述,她永遠陷落于各種更復雜的生命的細節(jié)里,我無數(shù)次聽到她的在青島街頭如何拉著煤車走過的故事,主旨是控訴一位長輩親戚剝削親人的能力,但我也就此知道了一九七〇年代山東青島國營企業(yè)的職工家庭的生活情況,不僅燒煤,還需要自己去拉,還真是補充宏觀社會史的“私人史”。
她的描摹是工筆畫,我能在時代的洪流中看到各種樹木花草的影子、一只貓的奔逃、一頓年夜飯的準備、一些親人的離開,尤其是她出生在日據(jù)時期的東北,時隔遙遠,恍惚是另一個世界的存在。一直到二〇二五年,她已經(jīng)實歲八十八歲,也算是橫跨了將近一個世紀。這個世紀在她的敘述中,變得極其平實而民間,與那些宏大的事實既關聯(lián)又不關聯(lián),很多時候甚至很遙遠。有時候我會覺得我的母親在講述一個復雜極了的家族故事,不知今夕何夕。這大概是女性在講述故事時候的天然優(yōu)勢?會注重家庭倫理與細節(jié),那些所謂寫進書本的歷史,倒與她的家庭沒多大關系,可是,又時不時地出現(xiàn)時代的巨大陰影,像個守在家門口的怪獸,不時地聞著氣味而闖入家庭的范圍。那些辛辛苦苦釘下的守護家庭的欄桿,脆弱得不堪一擊,所有的欄桿上面,都有著怪獸的爪印和毛痕,包括留下的刺鼻氣味。也對,誰能離開時代的折磨呢?
她出生在東北吉林磐石縣,但她的老家,卻又在河北玉田縣。成年后,她還回到河北的家鄉(xiāng)過了幾個寒暑假,再之后,她去了北京上大學,在北京結婚和工作。一九七〇年,隨著“五七干校”下放到湖北安陸,我開玩笑,說她的一生和用“北”命名的地點,有著密切的關系:東北、河北、北京和湖北。如果有算命先生拿她的生辰八字看一下,就是與“北”無法分離的宿命。
說起來奇怪,這幾個地方除了北京,我都非常不熟悉,包括我出生的地點,湖北安陸。
我出生在那里,但在有記憶之前,兩歲左右就離開了,也從沒有再次到訪過。這次倒是準備用這個機會,好好走一走。之所以除了她的講述之外還想去這些地方漫步,還是因為自己。我是個地理狂人,是個腳踏實地的寫作者,只有接觸到那個地方的空氣和土壤,才能準確地寫下關于那里的文字。而且,我也并不想在這個時代寫一本母親的口述史,這類文章似乎這兩年有點多,我只是想用自己的行走,和他們的行走重疊。腳印的疊加,是一種迅速的時空重構。
也許,在這個未來比較茫然的時代的檻節(jié)上,大家都習慣于回頭看,想找到一些更加堅實的東西。
去年十一正好在北京做活動,耽誤了許久的玉田之行可以成行。
在北京工作多年,從沒有動過去玉田這個念頭。我媽念念叨叨的玉田,在我心目中是個遙遠的存在。唯一一次看到“玉田”兩個字的出現(xiàn),還是〇八奧運前,街頭還有大白菜賣的時候。過去北京冬天蔬菜缺少,有儲存白菜過冬的習慣,常有卡車拉一車白菜,車主人蹲在路邊,等人過問。
玉田大白菜是出名的品種,但北方吃得粗糙,名氣雖大,倒也無人冒充。突然看到三環(huán)里面東大橋附近的白菜攤,紙板上寫著“玉田大白菜”幾個毛筆字,后面是連綿的紅磚房。這兒靠近中國紡織部的宿舍,也是父母離開北京前的曾駐地,那種四層的紅磚小樓,下面有窄小的院子,是當年奶奶的高級宿舍。一九九〇年代有個大紅的情景喜劇《我愛我家》,里面的房子就像這樣。我心念一動,多看了一眼,整個場景特別和諧,一個戴皮帽子的老頭蹲在那里,遠遠看去也覺得有點怯意,不知道怎么就闖到了這里。心想,這是我媽的老鄉(xiāng)。
現(xiàn)在這一帶是時髦的商店聚集區(qū),簇擁著日式面包店和西班牙餐吧,這種小攤早已經(jīng)絕跡。
也沒有人趕他走。那時北京的城管饒有古風,對這些京郊農民不怎么盤查,四環(huán)上能看到趕著騾車運著各式水果買賣的農民,城里的小區(qū)旁也能看到大量露天的白菜攤,夏天則是西瓜攤,都被有意識地視而不見。直到今日自然消失。
某次在時髦的北京餐館吃飯,主廚進來寒暄,說他們家的芥末墩,材料特別選擇的玉田大白菜,又甜又脆,腌漬之后還是好吃。我嘗了一口,果然不是一般的芥末墩那種水噠噠的感覺,所以說玉田大白菜屬于名品,符合古書里“春韭秋菘”的標準。這是我第一次從旁人口中聽到玉田,這個京東的小縣城,就是在北京,也并沒有什么存在感。
先查去玉田的火車票,大概是臨近國慶的緣故,一天幾趟火車,居然買不到。又在小紅書上找拼車信息,還真找到了,一個姑娘說是二十九號晚從北京回玉田,可以坐她的順風車。沒想到乘車前臨時又被轉給了別人,說她要提前走,我暈頭轉向加了一圈人的微信,最后加了一個所謂北京玉田往返的拼車隊隊長的微信。
北京到玉田,一個半小時的路程,說起來也是近,應該并不麻煩,可這拼車隊當天也換了三四個不同的號碼給我打電話,弄得更加暈頭轉向。臨出發(fā)兩小時就不斷打給你,不間斷問你到哪里了,有沒有找到他們指定的停車場,憑空制造緊張氣氛。
正好是假期前夕,默不作聲的人流在地鐵里拎著行李,倒像是一種春運的感覺。北京打工人群多河北和內蒙等地的人,坐長途車出京的話,集合地點都集中在北京東邊。我們一起往外擠,走到地鐵口出站,陪我出地鐵站的朋友是個時髦人,大概很久沒有擠過這么滿員的交通線,埋怨我,說干嗎這么折騰,你這么愛享受的人,包個車去玉田,才是你的風格。
滿是人的地鐵車廂,確有一種窒息感,黑壓壓的簡直有股悶罐車的感覺。他不知道,我有點故意追求這種感覺,讓我想象一下我姥爺姥姥,還有我母親,當年是怎么在這條交通線上循環(huán)往復的。
十月份,太陽落山已經(jīng)提前,七點多就已經(jīng)半黑了,有一種北方秋天特有的寒涼之氣。一出地鐵,要過一條寬闊的馬路,晃動的車流,燈光亂閃,不免有兵荒馬亂之感。多少年前,我在北京上大學的母親要去玉田看望她的母親和奶奶,也是這樣從北京一路往東,一直晃蕩到遙遠的京東小縣玉田。雖然在北京知道它的人甚少,玉田人卻自豪地稱呼自己為“京東八大縣”,在名稱掛上北京,在那個年代,是本縣名聲本能的“往上社交”。
我媽一九五〇年代在北京林業(yè)大學上學,有一年,也是買不著火車票,放假也晚,各種政治學習非常繁雜,只買到除夕夜回唐山的火車票。玉田縣雖名“京東八大縣”,但實際的歸屬,是唐山。她坐火車到了唐山,到了我姥爺入股過的車馬店。姥爺王春臺年輕時從玉田出走,到吉林磐石縣發(fā)家,成了本地名醫(yī),有一度甚至聞名東北,號稱“東北五大名醫(yī)”之一。他置辦了各種產(chǎn)業(yè),從沈陽到唐山,各處都有他入股的小生意,當然建國之后已經(jīng)變了天地,但公私合營還在緩慢進展,店主人還是認識她,尊稱“老姑奶奶”——本地人管最小的小孩叫“老”,正好與一般的含義顛倒,我媽在他家的兄弟姐妹中排行最小,所以被稱為“老姑奶奶?!?/p>
唐山這家車馬店,在當?shù)厮愕蒙嫌忻淖痔?,店東怕我媽深夜趕路不安全,早就安排了房間給她,特意讓她進去看看,新?lián)Q的被褥,火炕烤得足,屋內暖意融融。可她執(zhí)意不肯,要趕回家和她母親團圓,于是店家趕緊安排馬車夫送她到玉田老家。除夕夜找車多難,找了一圈,正好有個認識的馬車夫也是趕著去玉田,順路,那晚要回他老丈人家過年。出店門,走了才十里路,我媽說她就有點心虛了,大雪彌天,沒一會兒,大地就是一片白色,整個天地之間,只有他們一輛馬車似的,回頭看,只有車輪的細長而歪斜的痕跡。
開始看雪景,還比較新鮮,越晚越是焦急。她的父母新置辦的家,位于玉田城附近的鴉鴻橋鎮(zhèn)的“西軒湖店村”,我小時候聽不明白,總覺得是“西廂”店,甚至把它和《西廂記》聯(lián)系在一起。從小在城市長大的我,腦海中完全想象不出冬之夜北方小村落的形象,就覺得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舊版畫里刻畫出來的北方小村的模樣,白雪落滿的村莊,只有幾幢小小的黑線條的房子,圍著木頭籬笆,屋頂上的小煙囪里,飄出來一點白煙,窗戶里,露出了一點黃色燈光,就是那點黃色,讓整個畫面異常溫暖。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是版畫的年代,大江南北,皆為版畫的表現(xiàn)對象,是中國人的田園牧歌夢在二十世紀的最后回響。
當然是我的想象。真實的北方大雪覆蓋的村莊,應該是冷漠而疏離的,我媽坐在馬車夫的大車上,他們遲遲找不到回家的道路。馬車夫是異鄉(xiāng)人,其實她也是,從小在東北長大的她,之前就沒怎么回過玉田縣。這里是我姥爺?shù)募亦l(xiāng),而她并不在此長大。我的姥爺王春臺,在一九四七年的吉林解放后,徹底失去了他的房子和土地,“土改”后,只給他們全家八口人留下一床被子。
他的老母親,也是我母親的奶奶,這時候卻鬧著要回玉田老家重新置業(yè),買房子買地,把土改中失去的東西,在老家玉田重新置辦起來。那時候玉田還沒有解放,而我的姥爺,雖然失去了東北縣城里的土地和房子,但他在尚未解放的沈陽還有一家工廠的股份,于是賣了股份給合伙人,拿這筆錢,回老家玉田置辦產(chǎn)業(yè),滿足他母親的要求。
那個年代,很多人的永恒夢想,還是在老家置辦房子和土地。外面已經(jīng)天翻地覆,只覺得這個牢靠,中國人永不消逝的田園夢。
相比之下,版畫家的鄉(xiāng)村夢,是輕描淡寫的。
姥爺是大孝子,遵照母命在老家買房子置地,其實他心中早有別的盤算,覺得在河北老家買房毫無意義,但他母親執(zhí)意如此,只能照此安排。也就因為此,雖然玉田名義上是我母親的家鄉(xiāng),她卻完全陌生。馬車夫載著這位大小姐,只覺得責任重大,路過一個村莊,就大聲問路。除夕的晚上,路上漆黑一片,馬車夫只能趕著馬往亮光處走,一靠近村莊,就趕緊驅車上前,隔著院子問路,“西軒湖店咋走啊?”
我媽裹著大圍巾坐在車上,看到了奇怪的景象,車夫“打聽一聲”剛一出口,前面屋子里的燈,轉眼就黑了,更遠處的院里的燈光,也被吹滅,明顯是人家在躲他們的詢問。整個村莊沉進黑暗里,就像這里無人居住一樣,她和車夫都呆了。
這個年頭的華北村莊,說得上是太平年景。我媽在東北長大,就問馬車夫,他們是不是把我們當“胡子”了。馬車夫也不明所以,說,再問問看。繼續(xù)順著被雪埋住的小路往前走,又來到一片小院子,馬車夫剛問,“打聽一聲”,又是瞬間的黑暗,一排剛還亮燈明火的小房子,瞬間都黑了。
是香港鬼片里的場景。
馬車夫恍然,我明白了,把我們當鬼了,要么是大仙兒。大年三十晚上,華北鄉(xiāng)民們覺得不會有人在外問路,打聽的人,非鬼即怪,關燈也是當然。兩人哭笑不得,只能順著馬車夫的模糊印象,沿著尚未被雪埋住的小路趕路,終于,半夜十點到了我媽的家。我媽印象最深的是,她的母親,也就是我的姥姥,鞋子都沒穿,光穿著襪子就跑下來開門,一把抱住她。
馬車是當時鄉(xiāng)村最普遍的交通工具,而馬車夫是傳播消息的人,他們和貨郎一樣,走村串巷,帶來了外面世界的消息,也帶來了各種傳說和謠言。我媽從小聽她奶奶所講的鄉(xiāng)村故事,基本離不開馬車和馬車夫,這是一個主要的道具,各種怪力亂神的傳聞里,馬車夫是主要的見證人,且都有名有姓。某個馬車夫說,某天他載了一個花枝招展的少婦到一人家,這少婦頭上插滿了絨花,臨下車前,少婦說自己沒帶夠車錢,到家后再拿出來,結果一進屋門就沒了影子。等得不耐煩的馬車夫下去敲門,過了半日,家人來開門,說自己家中從沒有此等女子,想必是弄錯了。馬車夫不依,一直不肯走,家里人于是與他一起尋找,最后發(fā)現(xiàn)門后有一掃帚,頭上插滿絨花。家人大為驚奇,匯報給家主,說這是掃帚成精了,燒掉干凈。于是砍柴生火,掃帚一邊燒一邊吱吱尖叫。
我姥爺買房子置地的西軒湖店村,清朝末年,有一貧家,和我姥爺一樣都屬王姓,突然發(fā)家致富。這致富的傳說,現(xiàn)在還在流傳,翻一本當?shù)貢踔吝€能看到,也是一輛馬車,載著八個人進了一家院落,七個高個,一個矮個,也是冬夜旅行,那車夫一邊趕車,一邊心頭惴惴不安,擔心是土匪之類。
我著實無法想象得多大的馬車,才能裝下這么一車人,也許是個巨大的廂式貨車?莫泊桑的《羊脂球》里的馬車,也是一車的人?,F(xiàn)在的古裝片不追求道具的真實講究,都是狹窄得只能裝一兩人的窄小車廂,里面擠著穿著華麗的俠客和小姐,很漫畫化,基本上看不到這馬車的仿版了。
馬車夫帶著這么多人,內心惶惶趕路,最終到了一個小院。這車人進門后再也沒出來,也沒人付車錢,馬車夫也是敲門而入,家中人和他一起,怎么都找不到這八個人的蹤跡。畢竟小門窄戶,八個人也藏不住。第二天一早,這家發(fā)現(xiàn)自己院子里多了八口大缸,七口瘦高,一口矮胖,打開一看,八口缸里全是銀子,遂發(fā)家致富,這就是軒湖店村老王家發(fā)家的秘密。這次回玉田,翻開本地的《玉田縣文史資料集》,赫然還看到“八口大缸助孝子”的故事,看得我忍不住詫異地笑。原來我媽的奶奶講述給我媽的故事,還真是有來歷的。
看來這極為詭異的故事還真是傳播廣泛,相比起花枝招展的掃帚精,這個傳說后面似乎有更多的秘密。這筆財富,也許來自于某種不能說明原因的不義之財?還是地下的某個窖藏的挖掘?華北一帶似乎沒有什么倉促流亡的起義軍留下財富,也沒有土匪橫行的傳說,所以不太可能來自于窖藏,也許是外地親戚轉來的不能說明原因的財富。民間不被記載的歷史里,藏了多少秘密:財富的流轉,欲望的潰敗,權勢的傾軋,最終蒙上了混沌的面紗。
時間久遠,早已經(jīng)無法調查清楚,但這家人從此飛黃騰達,成了玉田西軒湖店村最富裕的人家。我姥爺一九四七年回家鄉(xiāng)的時候,村里人還在津津樂道這位王姓老爺?shù)陌l(fā)家史,大概是我姥爺回老家買房子買地的行徑,讓他們想起了這位本鄉(xiāng)傳奇。
本地傳奇不多,大多數(shù)帶有灰撲撲的道德訓誡感,而這家充滿了神秘感的發(fā)家史,算是附近村落的頭一份。相比之下,我姥爺“闖關東”發(fā)家的故事,就顯得特別平凡。回到家鄉(xiāng),現(xiàn)在還能記得我姥爺王春臺的故事的,就只有幾個遠房親戚,不像這位“八缸老爺”。
姥爺“闖關東”的故事,基本隱藏在時代的洪流里,查閱了《玉田縣志》,編輯于一九八〇年代的縣志早就沒有怪力亂神的任何痕跡,只是強調在一九二〇年代開始,連綿不斷的玉田南部鄉(xiāng)村的水災和旱災,讓這里民不聊生,大批人從玉田往古北口方向走,到了那兒,繼續(xù)往北走,最后進入那時候尚屬于未被徹底開墾的白山黑水,稱之為“闖關東”,而玉田老家,則成為了永恒的“關里老家。”
姥爺?shù)某鲎邲Q定里,老家玉田應該是毫無希望的貧困土壤,貧困到他甚至走的時候都沒有一點盤纏,既沒有乘火車的路費,也沒有馬車夫身影的出現(xiàn),就是徹頭徹尾的窮困。我姥爺是一路走到東北的,如果不是強烈的出走愿望,也不會走上這樣的艱辛之路。
他一路是怎么走的?在家鄉(xiāng)人的傳說里,和我母親的敘述里,基本上是兩個版本。我母親的版本,充滿了姥爺?shù)闹練夂蛡髌妫切┻h房親戚的敘述則現(xiàn)實主義很多。他們說我姥爺和家里關系惡化,完全走投無路,因此帶著他的一卷鋪蓋出走,這卷鋪蓋甚至都成了懸案。
我媽說,姥爺走在路上生了傷寒,剛到了唐山就走不了了,住在一個客棧里,又拉又吐,眼看要死,客棧的伙計看他活不下去了,把他扔在了野地里。半夜醒來的姥爺還有一口氣,看到月光下的野蔥地,聞到了野蔥的辛辣味道,趕緊摘了一大把,空口吃下去。吃了一把又一把,出了渾身的汗,精神也好了一半,旺盛的生命力驅使他半爬半走地回了客棧。把他扔出去的客?;镉媷樍艘惶@习謇⒕斡谧约焊傻氖聝?,也佩服他的求生意志,讓他繼續(xù)在客棧里休養(yǎng),臨走又送了他一點盤纏,讓他能夠繼續(xù)往東北方向走。
我媽的故事,顯然來自于我姥爺?shù)霓D述,他后來是名醫(yī),野蔥治病的說法,也不是空穴來風。我也喜歡這個故事,一個貧病交加的年輕人絕處逢生的經(jīng)歷,而且我姥爺在發(fā)達后,還專門回關里老家,給這個客棧老板一大筆錢。
姥爺雖然識字不多,但靠著自學,也能看很多書,最愛的書,就是《老殘游記》。老殘一路行走兼行醫(yī)的故事,讓他想起了自己。
“闖關東”早就是歷史傳說。中國民間史學并不發(fā)達,除非有專門的文人書寫,基本上民間的故事不太會流傳下來,只能根據(jù)自己的模糊經(jīng)驗,去比對以往歷史中的人們。無論什么時代,追求能吃飽肚子的人,是闖蕩的主力。一九九〇年代,深圳初開放,也是我們上大學的時候,那里成為萬眾矚目的移民目的地。那時候南下廣州去看同學,綠皮火車里擠滿了人,大批人坐在車廂的地板上,或者靠著椅子站著,一批批的,都是和我們同樣的青壯年,臉上暴露著蒙昧的勇敢,有股子時代洪流的氣息?!八麄冏≡诟邩牵覀兲试诤榱?,不為日子皺眉頭?!?/p>
底層闖蕩異鄉(xiāng)的民眾,本來也是有天不怕地不怕的氣息的。
那是出門還需要帶行李的年代,和幾十年前我姥爺闖關東的時候幾乎一樣,因為去目的地采購被褥還要花一筆大款項,所以每個人的出行,都帶著被褥和鍋碗,編織袋里塞著鼓鼓囊囊的棉花胎,外面綴著臉盆飯碗。一批批去深圳尋找機會的年輕人,他們后來怎么樣了?落戶了?還是回到了家鄉(xiāng)?總有人像當年我的姥爺一樣,發(fā)達了吧?“衣錦還鄉(xiāng)”也是一個古老而燦爛的夢,驅使貧寒的年輕人一代代地奮斗下去。
南下的火車上,對面座位上坐了個懵懂的年輕人,旁邊是他叔叔,正在教育他,深圳的工資四百一個月,大米也要四塊一個月,只能好好干,才會吃飽。邊說邊看著我們,問,你們大學畢業(yè),工資有四百嗎?我慚愧地說沒有。那時候,普通人的工資,似乎是二百,我大學時期一個月的生活費只有四十。大概是這四百的巨額,讓我一直念念不忘。
我姥爺在他那個年代,扛著他的被褥去東北,大概我能根據(jù)這些南下深圳的年輕人的樣子,想象出他的樣貌,盡管我看到的照片里的他,是個戴著貂皮帽子的溫厚的老年人。
而在村里親戚的描繪中,姥爺成了一個狡計百出的人。同樣是出走,同樣被客棧老板送了盤纏,他們說成姥爺走投無路,故意把自己的鋪蓋卷燒毀了,找客棧老板索賠。老板無奈,賠了他一筆錢,讓他能繼續(xù)往東北走。姥爺后來的發(fā)家,似乎在村里人,包括親戚們當中引起了廣泛的嫉妒,尤其是他的成功,雖給老家的親人帶來了大筆財富,日后也給他們帶來了“地主”帽子。他們對他,是有明顯的妒忌與恨意的,這個恨意,在我多年后回玉田探訪,居然還能感覺得到,真是一種奇特的力量。恨如此長久。
沿著地鐵口,拖著箱子到了停車場,找到了我要坐的車,司機是隨機分配的,集滿一車的人,就出發(fā),誰先坐滿,誰的車先走。在長途汽車已經(jīng)接近消亡的今天,這是一門新的生意。其實這些車都屬于黑車,他們不屬于任何運營平臺,就純粹靠微信群的信息,維持著車輛每天運行。
玉田來北京接人的十多輛廉價的商務車,全部集中在中國傳媒大學附近的這個停車場里。這是他們的大本營。玉田開到北京的車,送人到這兒,就不往京城里面走了。半黑的樹林里,這些暗淡的運營黑車,顯得非常安寧,有一種在草地上臥著的牛群的感覺。
車旁邊擠滿了帶點土味口音的玉田司機,和等車的沉默的人群,只有司機們在大聲聊天和安排,口音有點熟悉。我凝神一想,是春晚小品中趙麗蓉的口音,她說的也是唐山話。距離北京一個多小時的地方,口音居然如此不同。黑暗中司機們煙頭閃爍。這是一個有點龐雜的車隊,所以需要專門的隊長來管理,防止大家斗毆拉客。
天馬上要全黑,遠處還有一縷霞光,我們往玉田走,霞光在北京的西邊,正是反方向。最后的霞光被遺落在車后,前面是無盡的黑暗。上車才知道,這樣的車,總共有七八輛,專門接送沒車的人往返玉田北京。其實主要服務的人群,是來北京看病的玉田人,他們還發(fā)展出了在醫(yī)院掛號的業(yè)務,以廣招徠。任何時代,人們都能在各種縫隙里找到生存之道。
臨近十一,沒有病人坐車。今天的車,是滿車回老家過節(jié)的學生。我多出了五十塊錢,能坐在副駕駛的座位,寬敞一些,而且能看明白我的回鄉(xiāng)道路。直到此時,才有耐心打量司機,模糊覺得他和那些在車下抽煙的河北大漢有點不一樣。他們胖壯,憨厚,是典型的華北鄉(xiāng)民;而他削瘦,穿著始祖鳥的運動衣,不過也許是冒牌貨——這年頭的始祖鳥,基本是冒牌貨。
不知道怎么的,他有種失業(yè)程序員的感覺,無所事事中,帶點精明之氣。他不帥,長相也并沒有什么特點,但有種掙扎出來的利落感,沉默中不停地抽煙、開窗,大概怕熏了車里的人,又怕開窗太久,不時地關上窗,忙活得不得了。在這種反復中,我們已經(jīng)過了燕郊。這是河北最靠近北京的地盤,蓋滿了廉價的居民樓,專門給在北京上班但買不起北京房產(chǎn)的外地人購買居住,夜間反倒有一種滄俗的艷麗,燈紅酒綠的招牌比比皆是。過了這里,就是黑暗。北京周邊的縣城,自有一份沉默,所謂大城市的“虹吸效應”,讓這些縣城的生活貧乏而無聊,尤其是臨近北京和天津的縣城,幾乎沒有任何存在感。
司機大概看我也是全車唯一不是返鄉(xiāng)學生的人,開始找我搭話,沒想到,這一搭話,就是暴露家底式的,開始詳細說自己的人生故事。這個一九九五年出生的黑車司機,有著不同于同齡人的成熟,大概真是闖蕩江湖太久了。
“我十四歲,初中沒畢業(yè),就瞞著家里去張家口打工了。”這個開場白,注定了一個普通人的滄桑經(jīng)歷。問他怎么會那么小就出門打工,說是覺得鄉(xiāng)下生活沒希望。玉田周圍的農村,就是最普通的華北平原的鄉(xiāng)村,家里土地不多,大片的農作物,只有玉米和小麥,父母親也是最普通的農民,沒文化,也沒有什么能力,那么小,就看得到他眼前的道路,只有初中畢業(yè)后回鄉(xiāng)務農,還不如自己闖蕩。
十四歲出門遠行,張家口的工廠也真敢收,在那里當?shù)讓拥某隽獾墓と?,什么也沒學會,似乎那些工廠都不培養(yǎng)專業(yè)的技術能力,只把他們當最基礎的勞力。玉田人打工,多數(shù)還是選擇離得近的北京和天津,開小飯館,當服務員,或者去建筑工地賣力氣,要么,就是一些工廠流水線。他那時候太小,不敢去北京,怕別人不收,于是遠去張家口。
這個遠行只是開始,在接下來的若干年,他去過很多地方,一邊打工一邊“考察”。他用了鄭重其事的“考察”兩個字,大概還是看到什么值得做就干什么,“賺點信息差價”。最后終于回到縣城,開了一家螺螄粉小餐館?!罢媸菑膹V西那邊學回來的,我去南邊,看到吃這個的人多,就尋思著,這個也許賺錢?;乜h城租了門面房,都不用裝修,買點桌子椅子,貼點海報,我自己當廚子,也當服務員。”
是本地最典型的小餐廳買賣。芬蘭導演郭利斯馬基有部電影,失業(yè)的高級飯店服務員淪落到小餐館,當廚師也當跑堂,身兼多職,怕被人看到,誤會這家餐館不體面,每次進廚房做菜前,把廚房門關得死死的,偷摸進去當廚子。他可能想不到,中國的小餐館,從來都是一個人掌控,類似小攤販,只不過是個有屋頂?shù)男?,開張了一年,就倒閉了。
還是本地人不太接受這種食物,他后悔自己沒開“蜜雪冰城”,沒那眼力。聽說我來自上海,突然勾起了他的另一段回憶,也是他在餐館倒閉后的一段經(jīng)歷。他加入了一家電纜工廠,老板覺得他走南闖北,見識多,派他去上海學習了一個月,負責工廠的質檢。原來出廠的電纜有對粗細度的精細要求,一般人不懂,看不出來,他卻有一份精明相。去學習了一個月,問他在上海的什么地方,卻說不清楚,原來是封閉式學習,出門都要打報告,所以基本上也沒有怎么出門?;氐焦S干了幾年,后來還是放棄了,太不自由。
“你要多自由?”“這么跑跑多舒服?!痹诎l(fā)現(xiàn)縣城有這個車隊之后,他拿出了自己的全部積蓄,買了一輛七座商務車——原來我們坐的這款車,全價才二十多萬——開始參加了這個車隊,每天往返北京和玉田。我突然恍然,他就是我們時代的馬車夫,我和我母親一樣,坐著一樣的交通工具,在北京與玉田之間穿行,我瞬間和她重疊了。
還是玉田靠近北京的緣故,別的縣城,沒那么多去北京的需求,可能也養(yǎng)活不了這么一個車隊。
現(xiàn)在的他已經(jīng)二十九歲,擔負起了家中主心骨的責任,父母親都靠他養(yǎng)活,不知道為什么沒有結婚,盡管縣城里租了房子,但基本上晚上還是回鄉(xiāng)下住?!鞍察o,平房周圍都是玉米地,大片大片的,什么聲音都沒有,小蟲叫聲都沒有,絕對地安靜,就能睡得很好。”父母親每頓準備三菜一湯,根據(jù)他的營養(yǎng)要求,既不太葷,也不太素,餐餐都有水果,他強調。在他的世界里,走南闖北的他,是秩序制定者,他們都聽他的,也不催他結婚?!拔沂莻€悲觀主義者,覺得結婚沒意思?!?/p>
話說到這里,幾乎已經(jīng)到底了,還有什么比在返鄉(xiāng)路上遇見一個悲觀主義的司機更完整的經(jīng)歷呢?他的經(jīng)歷,他的婚姻,他的理想,都不厭其煩地展現(xiàn)給一個我這樣的異鄉(xiāng)人傾聽,大概還是因為周圍完全沒有可以攀談的人。他說自己雖然初中就退了學,但還是愛看書,可惜不像他的博士同學那么有出息。他們班混得最好的一個人,現(xiàn)在在北京的大醫(yī)院工作,“每個月光獎金就有兩萬”。
他的悲觀來自哪里?我其實并不清楚,也許是純粹的套用名詞?不過這樣的人生,也確實沒什么特別快樂的地方。
最后他和我補充,證明了他確實是愛看書的人。他說自己最喜歡的一句詩是,“欲買桂花同載酒,終不似,少年游?!笨磥硭娴氖且粋€游蕩的悲觀主義者,徒有過去,而沒有未來的目標和方向。
不知怎么,我從這個十四歲就離家出走的年輕人身上,又看到了我的姥爺。他們都在家鄉(xiāng)待不住,他們可能都被鄉(xiāng)村生活的有限未來給嚇住了,開始了一無所有的出走、謀生和掙扎。只不過,我的姥爺機緣巧合,成功地回到家鄉(xiāng),買了村里古老的大宅。據(jù)說這所宅子里,一人才能抱住的大柱子就有幾十根,也是村里數(shù)一數(shù)二的豪宅。他是光宗耀祖的典型,而這個坐在我身邊的精瘦的年輕人,只能回到村里父母親的老屋子睡覺,周圍是如死一般寧靜的鄉(xiāng)野,當然最終,他們都將徹底被這片土壤所遺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