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者永,忍者壽,長者隨心所欲。曾經(jīng)的紅衣少年,如今的白發(fā)先生,留德十年寒窗苦,牛棚雜憶密辛多。心有良知璞玉,筆下道德文章。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貧賤不移,寵辱不驚。”這是《感動中國2006年度人物盛典》給季羨林的頒獎詞。一介布衣,是他的人生起點,也是季羨林的自我定位。
為紀念著名學者、北京大學終身教授季羨林先生逝世15周年,由中國文化書院、北京大學東方文學研究中心、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聯(lián)合舉辦的“湯一介當代學人講座”第五講“季羨林:中國學問家的典范”開講。本次講座的主講人郁龍余教授于1965年考入北京大學東方語言文學系,師從季羨林,現(xiàn)任深圳大學印度研究中心主任,是國際著名印度學家。
季羨林研究的梵學、吐火羅文專業(yè),早年間能懂的只是極少數(shù)人。晚年,隨著他聲名遠播,“國學大師”“學界泰斗”“國寶”成為世人冠在他身上的稱號,他卻“三辭桂冠”,并說:“三頂桂冠一摘,還了我一個自由自在身。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歡喜?!?/p>
季羨林不僅是中國印度學的創(chuàng)建者,還是中國東方學的奠基人。1946年,留德十年的季羨林終于歸國,在北京大學與金克木、馬堅等一起創(chuàng)立了具有鮮明特色的中國東方學。他所建立的中國東方學則和西方恰恰相反,以人類全部歷史為考量,客觀、公允地評價東方文明,對西方文明給予認真分析、理性批判和充分借鑒,旨在為建立以“世界大同”為特征的人類新文明貢獻力量。
(節(jié)選自《中國青年報》2024年7月26日,有刪改)
◆人物評價
季羨林先生堪稱學界楷模。他不僅是中國印度學的創(chuàng)建者、東方學的奠基人,還在比較文學、散文研究等方面成就斐然。季羨林先生以真才實學和高尚品格為學界樹立起了不朽的豐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