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以小見大”,即通過小事物來反映大主題,或通過小的細節(jié)來反映深刻的內(nèi)容。其特點是從事、景、物中的大處著眼、小處落筆,深入發(fā)掘,展開想象,從而創(chuàng)造出更為廣闊且深遠的藝術(shù)境界。
左讀經(jīng)典
1.在端陽節(jié),有錢的人便可以嘗到湯山的嫩藕了。趕到遲一點鮮藕也下市,就是不十分有錢的,也可以嘗到“冰碗”了——一大碗冰,上面覆著張嫩荷葉,葉上托著鮮菱角、鮮核桃、鮮杏仁、鮮藕,與香瓜組成的香,鮮,清,冷的,酒菜兒。就是那吃不起冰碗的人們,不是還可以買些菱角與雞頭米,嘗一嘗“鮮”嗎?
假若仙人們只吃一點鮮果,而不動火食,仙人在地上的洞府應(yīng)當(dāng)是北平??!
天氣是熱的,可是一早一晚相當(dāng)?shù)臎鏊€可以做事。會享受的人,屋里放上冰箱,院內(nèi)搭起涼棚,他就不會受到暑氣的侵襲。倘若不愿在家,他可以到北海的蓮塘里去劃船,或在太廟與中山公園的老柏樹下品茗或擺棋。“通俗”一點的,什剎海畔借著柳樹支起的涼棚內(nèi),人們也可以爽適地吃半天茶,咂幾塊酸梅糕,或呷一碗八寶荷葉粥。愿意灑脫一點的,可以拿上釣竿,到積水灘或高亮橋的西邊,在河邊的古柳下,作半日的垂釣。好熱鬧的,聽?wèi)蚴呛脮r候,天越熱,戲越好,名角兒們都唱雙出。天氣是熱的,而人們可以躲開它。在家里,在公園里,在城外,都可以躲開它。假若愿遠走幾步,還可以到西山臥佛寺,碧云寺,與靜宜園處去住幾天啊。就是在這小山上,人們碰運氣還可以在野茶館或小飯鋪里遇上一位御廚,給做兩樣皇上喜歡吃的菜或點心。
(節(jié)選自老舍《四世同堂》)
2.它果然就是一只蟲子!我不知它從哪里來,它比螞蟻還要小,通體的黑色,形似烏龜,有很多細密的觸角,背上有個鍋蓋形狀的黑殼,漆黑漆黑的。它爬起來姿態(tài)萬千,一會兒橫著走,一會兒豎著走,好像這地板是它的舞臺,它在上面跳著多姿多彩的舞。當(dāng)它快行進到佛龕的時候,停住了腳步。它這一停,仿佛是一個指揮著千軍萬馬的將軍在醞釀著什么重大決策。果然,它再次行進時就不那么恣意妄為了,它一往無前地朝著佛龕進軍,轉(zhuǎn)眼間,已是兵臨城下。我以為它就此收兵了,誰料它只是在交界處略停了停,就朝高高的佛龕爬去。它剛一上去,就栽了個跟斗。然而它擺正身子后,又一次向著佛龕攀登。有一回,它已經(jīng)爬了兩尺來高了,可最終還是摔了下來。它在地板上打滾,好久也翻不過身來;它的觸角亂抖著,像被狂風(fēng)吹拂的野草。我便伸出一根手指,輕輕地幫它翻過身來,并且把它推到離佛龕遠些的地方。它看上去很憤怒,因為它被推到新地方后,是一路疾行又朝佛龕處走來。這次我的耳朵出現(xiàn)了幻覺,我分明聽見了萬馬奔騰的聲音,聽見了嘹亮的號角;我看見了一個偉大的戰(zhàn)士,一個身子小小卻背負著偉大夢想的英雄……當(dāng)它踉踉蹌蹌地又朝佛龕爬去的時候,我離開了廳堂。我想上天對我不薄,讓我在一瞬間看到了最壯麗的詩史。
(節(jié)選自遲子建《一只驚天動地的蟲子》)
◆賞讀
選段1出自《四世同堂》第四十一章,是一段回憶性的文字。這時候的北平,是1937年七七事變后變成淪陷區(qū)的北平。在動蕩的年代里回憶這“很可愛的”的歲月,不僅體現(xiàn)了簡單的喜愛之情,更有一股子心酸在其中。作者以過往的幾樣新鮮吃食、幾種消夏方式來勾畫北平的生活,塑造了北平人閑適卻不關(guān)心世事的性情,以小見大,用意不言而喻。
片段2則以小蟲子來映射蕓蕓眾生。作者筆下的這只蟲子是一個很小的生物,然而,它卻極大地觸動了“我”。它像一個無所畏懼的戰(zhàn)士,像一個身子小小卻背負著偉大夢想的英雄,是對每一個平凡卻讓人敬佩的普通人的生動寫照。
◆借鑒
1.著眼于“小”。如小事、較小的角度、細小的動作等,這些小的材料要能符合主題的需要,在特定的時空背景下具體細致地描寫出來。
2.立意要“大”。即從小的角度進行深挖,并善于從廣闊的生活中見人所未見,思人所未思,使行文主旨熠熠生輝。
3.突出細節(jié)。即運用人物的語言、動作、外貌、心理等細節(jié)描寫,傳神地表現(xiàn)出人物的精神風(fēng)貌。
4.由點到面,篇末點題,小中見理。行文中要對所寫的點滴小事有所思考、有所感悟,力求透過細節(jié)看到事物所體現(xiàn)的本質(zh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