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臺灣很多人都稱自己的祖先是「河洛人」,特別是居住在臺灣的客家人,毫無疑問其祖先都是來自中原,比如今天的河南等。
「中國」這個詞,我們今天都把它當成一個「地理概念」來理解,其實,早期的「中國」原意並不是這個。
「中國」一詞最早出現(xiàn)是周成王五年時,刻在「何尊」青銅器上的銘文,記錄了周武王說的一句話。當時武王滅商,天下初定,在嵩山祭祀時,望著群山環(huán)繞之中的洛伊盆地,萌發(fā)了在這「天下之中」建立新都的想法,並許下願望說:「余其宅茲中國,自茲又(yi)民。」這裡的「中國」表示地理位置,即「國之中間」的意思。
問題是,「余其宅茲中國,自茲又(yi)民。」這句話我們是如何知道的呢?這句話最早出在青銅器裏一個叫「何尊」的器皿上。
那麼, 「何尊」又是如何發(fā)現(xiàn)的的?
這裡面就有一個很有意思的故事了。
「何尊」這個青銅器到底是何時何地出土的?並沒有幾個人清楚地知道。
據(jù)說1963年陝西寶雞廢品收購站30元人民幣從農(nóng)民手中收購了這個「何尊」,廢品站的人認爲這個「廢品」有價值,就把這個「廢品」交給了當?shù)氐奈奈锊块T,經(jīng)文物部門鑒定,這是一個出土的青銅器,隨後就往上一級的文物主管部門上報。在上報到國家級的一些大專家手裏後,被確定是一個國寶級的文物,並且很快被定為「國家一級文物」。什麼是「國家一級文物」?就是「不允許出國展出的文物」,其珍貴的程度可見一斑。
爲什麼「何尊」是一級國寶呢?就是因為它上面有「余其宅茲中國,自茲乂(yi)民?!惯@句銘文,而在這個銘文中第一次出現(xiàn)了「中國」這個概念,這個概念是什麼意思?叫「余其宅茲中國」,「宅」這個字,我們現(xiàn)在仍在使用,如「宅男」「宅女」「宅在家裏」等。「余其宅茲中國」就是指「我要宅在這個地方」。
這個「地方」是什麼地方呢?周王朝推翻殷商之後,在他管理的全部疆域內(nèi),他要建個「都」,在哪「建都」好呢?他就找了一個離全國各地去哪距離都相對均等的那麼個地方,就是今天的河南洛陽洛邑。於是,他就把這(洛陽洛邑)當成了首都、當成全國的「中心」,然後他在這個地方他插了一面旗幟,這個旗幟就是「中」?!钢小?,就是從那時開始的。河南人現(xiàn)在說的「中不中」,就是來源這裡。
「中」原來是旗幟所在地,也就是過去打仗軍隊裏邊「中軍主帥」的「帥旗」位置?!钢小乖瓉淼囊馑际恰钢鲙浧鞄谩?,並不是一個後來演化的地理性名詞。
隨著歷史的發(fā)展,「中」慢慢地又被引申出來,叫做「建中於民」。在上古之書上性裏邊有這麼一句話,叫「汝分猷念以相從,各設中於乃心」,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古代的部落首領(lǐng)們,發(fā)現(xiàn)了一個問題,叫「汝分猷念以相從」,就是每個人都有各自的想法,但是在「每個人的想法和打算裏面」,他們又發(fā)現(xiàn)一個共性的東西,就是大家都有對美好生活追求。於是,他們就把同質(zhì)的東西提煉出來,把它設到每個人的心中,這就是中國歷史上的「核心」,所謂「建中」,就是在每個有不同想法的人心中建一個大家都認同的「價值體系」,這就是「建中」的原意。臺灣有個很有名的中學叫「建中」,其意義可能就是來源於此。臺灣有很多名人都是「建中」畢業(yè)的,包括馬英九和賴清德等,他們應該非常熟悉「建中」的來歷與意涵。
「中」是一面旗幟,那麼「國」是什麼意思呢?
「國」的最早意思是指田兩邊是田壟,然後是戈,叫「執(zhí)干戈以衛(wèi)社稷」。就是「我拿著武器保護好我的土地」的意思。後來部落首領(lǐng)們發(fā)現(xiàn),僅這麼樣也不行,每個人的土地需要有邊界,於是,就把每個人所屬的土地「圈了一圈」,這就完成了「國」的概念,所謂的「國」,就是「我的領(lǐng)地所屬」的意思。
「這一圈」不但確定了每個人的領(lǐng)地所屬,而且也讓每個人的心穩(wěn)定了下來。這也是後來的人們看到「北京的四合院」、山西的「喬家大院」「王家大院」,廣大農(nóng)村的院子,以及城市「防盜網(wǎng)」的現(xiàn)象。小到家庭,大到國家,心裏都有一個「中」和「國」的概念和象徵。因此,「中國」不僅要有「象徵」,也要有「安全、穩(wěn)定、完整」的「領(lǐng)地」(疆域)。
老天把「中國」這塊土地交給了我們?nèi)嗣?,我們就要「上對得起祖宗」,「下對得起子孫」,就不能讓我們的國土殘缺,就必須「領(lǐng)土完整,主權(quán)獨立」,這也是我們國家的最低要求。正在邁向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路,就是要實現(xiàn)這一步。
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從「中國」到河南,再到臺灣,文化一脈相承,心中「旗幟」明顯,實現(xiàn)(完成)的意志堅強,完成的步伐堅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