詮釋數據要素:信息、權屬、價值、安全、交易的經典案件
案例一
近期上海寶山法院發(fā)生了這樣一幕:某鋼鐵公司怨憤難平:「被告公司擅自發(fā)怖我司產品價格,是對我司產品價格數據的非法使用,被告須立即停止發(fā)佈並刪除我司全部產品價格等數據」,「這不符合常理,我司幾百人的信息採集隊伍,每天跑市場、打電話、查資料,收集、編制、發(fā)佈鋼材市場每日價格行情,全行業(yè)都在用我們的數據產品,主管部門對我們也有監(jiān)督。如果不能採集產品市場價格,那麼所有數據衍生利用都不能進行,而且這些數據都是公開的,我司不侵犯任何商業(yè)秘密,請求駁回原告訴訟請求?!贡桓婺硵祿展緭砹幏瘩g道。
數據是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的基礎,已成為數字時代發(fā)展新質生產力的關鍵支撐和引擎,也帶來了數據權益保護、信息安全等一系列新的法律問題。本案中,被告某數據服務公司從事鋼鐵行業(yè)商業(yè)信息及其增值服務,通過採集各類公開的鋼材交易信息,加工成鋼材交易數據衍生產品,並通過網站、數據平臺、手機客戶端等對外發(fā)佈。但原告鋼鐵公司認為被告未經授權或許可,擅自採集、加工、使用其鋼材產品價格信息的行為,侵害了該公司數據權益。一起個案影響多個行業(yè),其判決結果關係到市場信息如何合法利用、數據權利如何界定、數據衍生產品如何交易流通等一系列問題,頗受業(yè)內關注。最終寶山法院厘清了市場公開信息、數據及數據產品不同概念間的區(qū)別與聯(lián)繫,指出數據產品是對特定信息或數據進行收集、整理、製作等人為加工後形成的智力成果,是一種生產要素。根據國務院發(fā)佈的「數據二十條」促進數據合規(guī)高效流通使用、賦能實體經濟的指導思想,對企業(yè)數據的保護、個人數據、公共數據的保護應有所區(qū)別,數據企業(yè)對在市場中採集加工的,不涉及個人信息和公共利益的企業(yè)數據,享有合理持有、使用等權益。最終,法院認定鋼鐵公司享有的數據資源持有權與被告享有的數據加工使用權不存在衝突,依法判決駁回了原告的大陸請求。
案例二
另外一起全國首例《數據知識產權登記證》效力認定案,則在司法裁判中確認數據知識產權登記可以作為原告享有數據財產權益的初步證據,也可以作為其數據收集行為或數據合法性來源的初步證據,為數據知識產權登記實踐提供了有力的司法支撐,也為數據產品轉化為數據資產提供了有效探索。在北京互聯(lián)網法院審理的原告某科技A公司訴某科技B公司著作權侵權及不正當競爭糾紛案中,原告某科技A公司為專業(yè)從事人工智能數據服務的科技創(chuàng)新企業(yè),花費大量人力財力錄製了1505小時標準或有地方口音的普通話idatatang2o0zh數據集,錄音者6000多人分佈在全國34省份,該數據集用於語音/聲紋識別、機器翻譯等訓練。2021年,原告發(fā)現同樣從事人工智能數據服務的被告科技B公司非法獲取該數據並在其官方網站向公眾傳播,允許網絡用戶隨意下載。原告認為:原告是涉案數據集的首次製作人和合法權利人,依法享有數據權益,而數據權益已被明確應當予以保護的民事權益。被告與原告同屬數據處理行業(yè)從業(yè)者,均經營向第三方提供數據業(yè)務,具有競爭關係,被告通過網絡實施非法獲取、複製、傳播涉案數據等侵權行為,且主觀存在過錯及惡意,應承擔相應法律責任。且涉案數據屬於原告商業(yè)秘密,被告非法獲取、使用、向他人提供該數據構成反不正當競爭法第九條「經營者不得實施下列侵犯商業(yè)秘密的行為」的不正當競爭行為。
被告科技B公司辯稱:該數據集已於2019年6月4日在Github網站開源而喪失秘密性,被告對其傳播具有合法來源,且依法遵循了開源許可協(xié)議,原告訴請保護的數據財產權益並無法律依據。aidatatang200zh在內容的選擇編排上又缺乏獨創(chuàng)性不構成彙編作品,故原告不享有數據權益。況且,原告未能證明其收集的敏感個人信息(個人獨有聲音)取得了錄音者單獨同意,其收集的數據不合法。原告曾提供向上海理工大學等轉售數據集而未能提供就轉售取得錄音者個人單獨同意的證據違反了個人信息保護法的相關規(guī)定,系違法交易,因此其訴請利益不具有交易價值。此外,被告未侵害原告公司機會,不以獲得商業(yè)利益為目的,不構成不正當競爭。
最終法院認為:原告主張已經對涉案數據進行了去標識化處理,涉案數據無法識別到被採集者個人,即僅擁有涉案數據難以對被採集人個人造成實際損害。原告提交的《數據知識產權登記證》,能殉證明涉案數據集系由原告收集且持有,即數據知識產權登記可以作為原告享有數據財產權益,及作為其數據收集行為或數據合法性來源的初步證據。被告作為一家提供數據存儲、標注、訓練服務的科技公司,直接將數據集作為其官網數據產品的服務內容向網絡用戶披露並提供下載鰱接使用,違反了數據服務行業(yè)誠信原則和商業(yè)道德,損害了原告的合法權益,擾亂了數據服務市場競爭秩序,最終判決被告賠償原告經濟損失100000元和合理維權費用。
案例三
和前一個不特定多人信息來源的案件截然不同,這個案件原告身為特定個人,為企業(yè)間非法共用其個人信息則提起了公益訴訟:原告呂某是某汽車報價軟件的注冊用戶,被告某信息公司是該軟件的運營者。原告稱其在使用涉案軟件過程中,軟件跳出賓士E級報價彈窗,其中用灰色小字體標田車型價格的操作,不符合人為操作的常理,且詢價的IP與原告認可的詢價行為的IP地址、備註姓名均存在不一致,因此,難以認定原告已經充分知情並同意。故被告在缺乏原告有效授權同意的情況下,將原告手機號提供給別克、本田經銷商,未遵循《個人信息保護法》關於向他人提供個人信息,應徵得明確單獨同意的規(guī)定,構成侵權。最終,被告停止侵權、賠禮道歉、賠償原告經濟損失1元。
識「經銷商將致電您提供報價,請注意接聽」。原告點擊了醒目的「立即查看」按鈕,點擊接受後發(fā)現被告將原告手機號碼等個人信息向賓士經銷商進行了共用,此外,原告還收到了別克和廣汽本田4S店的行銷電話。原告認為其未向軟件之外的第三人汽車經銷商授權允許其訪問原告的手機號碼等個人信息,也從未流覽和訪問別克、本田品牌汽車,但接到這些品牌車輛行銷電話,原告認為被告未經原告同意,向第三方提供、共用、傳輸和買賣原告的個人信息,侵害了其個人信息。經法院審理,發(fā)現涉案軟件對於向賓士經銷商提供手機號用於詢價的處理行為曾向原告進行了告知,原告在該頁面選擇了允許使用「詢底價」功能,可視為其決定針對賓士經銷商,對其手機號進行授權。故該項授權同意頁面符合《民法典》關於處理個人信息告知處理範圍並征得同意的要求。但是,被告收集原告?zhèn)€人信息並將其提供給別克、本田汽車經銷商的行為,未盡到知情同意義務,侵害了原告的個人信息權益,雖然被告辯稱也操作了同樣的告知手段,但法院根據被告提交的後臺數據顯示,原告在3秒鐘記憶體在分別詢問別克、本田兩種車型價格的操作,1秒內2次詢問本
刷榜刷單虛構流量的行為不可取
案例一
2021年1月,被告某科技公司委託原告某網絡公司提供提升「趣攢蛋」遊戲軟件在「蘋果」應用商店同類型榜單中排名的網絡服務,並按照單價1.8元/CPA的價格付費,雙方並未簽訂書面服務合同。2021年1月8日至2021年2月16日期間,某網絡公司提供服務,以每日通過微信匯報每日增量數據(從1000多至5000左右不等)和提供服務的方式。其間,某科技公司總計向某網絡公司支付服務費用10萬元。2021年2月17日,某科技公司向某網絡公司發(fā)送電子郵件稱,「趣攢蛋」遊戲軟件因被「蘋果」應用商店認定為存在與蘋果開發(fā)者計畫許可協(xié)議有關的欺詐、不當、非法或不誠實行為,遭到「蘋果」應用商店清榜。後某網絡公司多次向某科技公司催要服務費未果後向提起訴訟,請求某科技公司支付2021年2月的服務費89201.6元,並提交了其2021年2月為「趣攢蛋」遊戲軟件服務的用戶數據,內容為2021年2月1日起至2021年2月18日期間網絡用戶的蘋果手機IDFA及IP地址信息。但某科技公司提出反訴請求:1.解除雙方之間的合同關係;2.某網絡公司向某科技公司返還服務費10萬元;3.某網絡公司賠償某科技公司損失10萬元。上海市嘉定區(qū)法院經審理認為,某網絡公司與某科技公司之間訂立地專注於「刷榜」的服務合同因違背公序良俗而無效,該院判處駁回某網絡公司的訴訟請求,也駁回某科技公司的全部反訴訴訟請求(合同締約過失責任各擔)。
案例二
無獨有偶,抖某平臺作為著名的短視頻分享平臺,根據用戶需求推送視頻,其演算法推薦機制系基於視頻完播率、評論數、點贊數、分享數、直播間人氣、用戶粉絲數等若干指標設計的演算法程式,依賴於用戶對視頻、直播等的真實回饋從而實現智能推送。被告杭州某網絡公司設計、開發(fā)、運營針對「抖音」的「輕抖」服務產品,具體包括官網、APP和小程式等形式,其主營業(yè)務為組織用戶發(fā)佈和完成「漲粉」「引流」「互關車」「互助房」等刷粉刷量任務,並聯(lián)合其他侵權公司在其中抽取技術服務費?!篙p抖」用戶以賺錢為目的完成他人發(fā)佈的任務,可幫助發(fā)佈任務的用戶「抖音」帳號達到增加虛假粉絲、虛假視頻播放量、虛假直播間人氣等效果,抖某所屬公司以二公司組織運營「輕抖」系列服務產品的行為構成不正當競爭為由,訴至法院,請求判令二被告停止侵權、消除影響並共同承擔450萬元的賠償責任。杭州餘杭法院判決認為,二被告通過運營涉案「輕抖」服務產品,有償幫助有刷粉刷量需求的用戶實現各種「虛假數據刷量」,其行為構成虛假宣傳的幫助侵權行為,故基本支持了原告的訴請。
總結紀
無論是移動互聯(lián)網應用程式下載、註冊行為包括用戶註冊信息、移動客戶端識別碼、IP地址、網絡交易記錄等內容,還是直播平臺點擊播放、評論轉發(fā)等由此形成的網絡流量屬於電子數據。數據影響演算法,進而影響流量分配,而流量是數字經濟的變現密碼。由此,「數據刷榜刷量」行為屢禁不止,令消費者難以辨別。前述市場主體通過互聯(lián)網服務或運營平臺寄生軟件,為刷榜漲粉刷量需求任務接收方提供付費相互協(xié)作的機會,干擾平臺推薦演算法或流量分配機制。實質是通過組織針對程式提供者或任務視頻進行人工數據造假,從而實現幫助發(fā)佈任務的經營主體進行虛假或者引人誤解的商業(yè)宣傳,損害公平的市場秩序,欺騙、誤導消費者,構成幫助虛假宣傳的不正當競爭。
這些都是通過法律訴訟整頓網絡灰色產業(yè)的典型案例。法院準確運用反不正當競爭法關於制止虛假宣傳行為的法律規(guī)定,進行了網絡清朗行動,對於引導、促進平臺誠信經營,保障健康網絡服務或直播業(yè)態(tài),營造公平競爭、規(guī)範有序的市場環(huán)境,發(fā)揮了積極作用。
筆者本來還想介紹一些網絡虛擬身份及財產司法保護的案例,比如網絡遊戲類「最強王者」非其本人過錯遭身份與「成就」(榮譽與虛擬道具財產)灰飛煙滅導致的損失和賠償,抑或NFT數字藏品被人非法複製、傳播、售賣。這些都是非常值得玩味的案件,奈何篇幅有限,以後有機會再向大家介紹。
面對人工智能技術發(fā)展產生的原權利、衍生權益歸屬及交互使用,法院正積極探索新業(yè)態(tài)經濟下的司法保護規(guī)則和裁判規(guī)則,秉持鼓勵創(chuàng)新和包容審慎原則,為新質生產力與數字經濟的發(fā)展努力營造優(yōu)良的法治營商環(huán)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