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霧未散的校門口總有一縷暖黃的燈光亮著,那是老胡四輪手推車上掛著的電瓶燈發(fā)出的。燈罩上雖然積著經年的黑色油垢,卻把“雜糧春卷”四個字的招牌映得鋰光發(fā)亮。
老胡四輪手推車的左邊有一只煤爐子,上面放著一只鐵螯子;右邊放著一個面盆和六七個玻璃缸,面盆里盛著和好的面,玻璃缸里則碼著各色切碎的腌制野菜,有薺菜、蒲公英、香椿頭、魚腥草等。
老胡的雜糧春卷確實是用各種雜糧做成的,有小麥面、玉米面、高梁面、綠豆面,有時候還會適量加點芋頭干子面。面一般是頭天晚上就和好了的,不稀不稠,醒了一個晚上,稀軟、柔和,散發(fā)著五谷淡淡的香味。
看老胡攤春卷是一種藝術享受。別人攤春卷用的工具都是一塊兒薄木板兒,而他用的卻是半扇河蚌殼子。只見他手持蚌殼,用殼尖從面盆里挖出一小團面,往凸起的圓形鏊子上邊“啪”地一甩,隨即翻過蚌殼,用整個殼身順勢旋轉一周,再逆時針向著鐵中心旋轉一周,一張圓如滿月的春卷便呈現(xiàn)在黑色的鐵整子上了。
老胡放下蚌殼,又拿起一把小鐵鏟子,順著春卷的邊緣懸腕曲肘,快速掀鏟一遍。隨著小鐵鏟的旋鏟而過,春卷的顏色也在急速地發(fā)生著變化,伊始寡白,接著又變成干白,繼而氤氬出淺淺的淡黃,升騰出一股濃烈的面香味。
放下鏟子后,老胡左手拿起一顆雞蛋,在鏊子邊緣輕磕一下,掌心向下,無名指和二拇指熟練地向兩邊一分,蛋清和蛋黃立刻就滑落在春卷上。老胡右手又迅速抄起蚌殼,對著蛋液左旋一周、右旋一周,蚌殼旋出的波紋恰好能讓蛋黃推擠在春卷中心,像一枚金燦燦的日晷。轉眼之間,蛋液和春卷就珠聯(lián)璧合起來,一張淡黃的春卷又魔幻般地變成了一輪金黃的月亮。整個過程,行云流水,節(jié)奏明快。
待春卷的邊緣微微翹起來,表明它已經徹底熟透。老胡從一個個玻璃缸里夾出一小撮腌好的各種野菜,攤放在春卷上,接著放上幾塊煎酥,趁熱把春卷卷成筒狀,再用小鐵鏟攔腰一切兩半,套進紙袋里遞給顧客。
老胡的雜糧春卷外焦里脆,咬一口,香氣繚繞在口腔,久久不絕。野菜的清爽融合在眾多香氣中,宛若一聲柳笛穿行于春野上空。
來買春卷的大部分是學生,老胡也會根據對象的不同適當調整一下春卷的厚薄。給毛頭小子攤時,春卷就適當厚一些,鼓得像小胖墩的臉蛋;遇到細聲細氣的小姑娘時,就攤得稍微薄一些,但一定會多加一些野菜和幾塊煎酥,有時還會從鐵皮罐里捏出一撮炒熟的芝麻粒,點綴在野菜上。有的學生急著上課,他就順應著學生的心情,抄起鐵鏟在鏊沿敲出一串脆響,仿佛是在催著春卷快些熟。
有一次,我問老胡攤春卷時為什么不翻過來再攤另一面,老胡答道:“兩面都焦吃起來固然可口,但小孩子吃餅極快,長此以往很容易傷到胃?!甭犃死虾脑挘倚睦镆粺?,他的雜糧春卷之所以好吃,原來不僅僅是因為用料新鮮、火候把控恰到好處,其間還蘊含著一顆慈善的愛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