盾構機是隧道施工的利器,因科技含量高,曾長期被國外壟斷。為打破壟斷,2002年我國將盾構技術列為重點攻關項目,年僅24歲的王杜娟成為項目組18名成員之一
外國專家趾高氣揚的樣子,讓她暗下決心:一定要造出中國人自己的盾構機,不再受這樣的“洋氣”
王杜娟1978年出生在陜西省扶風縣一個農民家庭,從六七歲開始就跟隨父母下地干農活,養(yǎng)成了不怕吃苦的堅韌性格。19歲那年,她考入石家莊鐵道學院(現石家莊鐵道大學)機械工程學院工程機械專業(yè),大學4年一直勤工儉學。
2001年7月,王杜娟大學畢業(yè),進入中鐵隧道新鄉(xiāng)機械制造公司工作。初入職場,在以男性為主導的機械行業(yè),她并不出眾。大家覺得,一個柔柔弱弱的女孩子吃不了什么苦,因此重活都不派給她。
“這樣下去,我將一直原地踏步。要改變別人對我的看法,我得先改變自己?!蓖醵啪暧泄刹环敗⒉徽J命的勁頭,狠心剪掉了一頭長發(fā),留起了板寸;工作中,她以男性標準要求自己:凡是男同事能做的,她要求自己都能做,修機器、拆零件、鉆隧道、開行吊,樣樣不落,常常一身油漬、兩手黢黑。很快,男同事紛紛對她刮目相看。
在注重實踐的同時,王杜娟也沒落下理論研究,工作之余仍刻苦鉆研理論知識。漸漸地,她從一幫年輕人中脫穎而出,成為所在車間首位女項目負責人,先后負責完成了南京地鐵后配套碴車設計制造、開敞式混凝土罐車封閉式改造等項目。
當時,我國掀起一股基建熱潮,對隧道施工利器盾構機的需求量大增,可國內在盾構機技術方面一片空白,只能從國外進口,不但價格高昂,維修保養(yǎng)時還要受制于人。
有一次,在使用一臺從德國進口的盾構機時,王杜娟發(fā)現其鋼結構件的圖紙上有多處錯誤,便聯系了設計方。哪知對方專家人還沒到,卻先提了一堆要求:住五星級酒店,中方負責所有差旅食宿費用,周末不加班,每天工作8小時,每人每天工資1萬元。聽了對方的要求,王杜娟簡直難以置信:明明是你們的問題,可你們不但不給我們賠償,來解決問題還要收費,哪有這個道理?可還沒等她回過神來,對方又蠻橫地說:“沒有商量的余地,你們快給答復!”王杜娟覺得,這簡直是屈辱!但現實就是這么殘酷,如果不接受對方的要求,問題就解決不了。最終,公司不得不完全接受對方的無理要求。
當外國專家到達隧道施工現場后,趾高氣揚地開起了“處方”。王杜娟看在眼里,痛在心里:關鍵技術受制于人,不但要花大價錢購買設備,使用過程中還得受“洋氣”,而且盾構機基本上是一次性用品,因為每條隧道的開挖尺寸不一樣,一條隧道挖好了,一臺盾構機除了核心零件,其他部件都不能再用。
而中國要實現繁榮富強,基礎設施建設是繞不開的一環(huán)。崇山峻嶺間,隧道亟待開挖;廣袤大地上,鐵路急需貫通。如果繼續(xù)依賴進口盾構機,每一次采購都要面臨外方的漫天要價,長此以往得耗費多少資金?王杜娟越想越難受,暗暗下定決心:一定要造出中國人自己的盾構機,不再受這樣的“洋氣”!
經過100多次反復排查,她發(fā)現刀盤所用的材料不行,結構設計不合理,于是對比各種新型材料的性能重新選擇材料,優(yōu)化刀盤形狀和刀具布局,終于設計出一款性能優(yōu)良的刀盤
為了打破國外在盾構技術上的壟斷,2002年,國家“863”計劃將盾構技術列為重點攻關項目,中鐵隧道集團承擔了這一任務,組建了由18名成員組成的項目組,24歲的王杜娟是其中之一。
項目組面對的是一片空白,沒有技術資料,沒有人給予指導,一切都要從零開始。別說研制盾構機了,項目組的有些人連盾構機長啥樣都沒見過,但他們心里都跟王杜娟一樣憋著一股勁兒:一定要造出中國人自己的盾構機。
盾構機是集機、電、液、氣、傳感于一體的大型自動化掘進設備,零部件多達1萬多個,單單一個控制系統(tǒng)就有2000多個控制點,內部結構復雜,建造難度極大。為了弄清楚它的原理和構造,項目組做的第一件事是看盾構機。為此他們幾乎跑遍了全國所有正在建設地鐵的城市,在正進行施工的地下隧道里近距離觀察一臺又一臺盾構機,從外觀到構造,再到盾構機工作時的運行情況,一一仔細觀察。王杜娟還經常鉆進狹小的盾構機操作艙和設備艙了解操作過程,一待就是好幾個小時。
“你們總共見過幾臺盾構機,就想自己造?”“真是異想天開!”……質疑聲接踵而至,但王杜娟他們沒有退縮,一邊深入研究國外盾構機的結構和原理,一邊收集資料,哪怕是一張國外盾構機的照片、一份簡單的技術參數說明,他們都如獲至寶。
可在實際研發(fā)過程中,技術難題猶如一座又一座難以逾越的大山橫亙在他們面前。其中,刀盤堪稱盾構機的心臟,其性能決定著盾構機在不同地質條件下的掘進效率和穩(wěn)定性。國外對這一核心技術嚴格保密,王杜娟和同事們找不到任何參考資料,只能自己攻關。
在一次關鍵的試驗中,團隊按照前期設計制作了刀盤,但在進行模擬掘進測試時,刀盤只運行了不足半小時就嚴重變形了,刀盤上的刀具不但磨損嚴重,有的還脫落了。這一結果讓大家的心情都很低落,有人開始小聲嘀咕:“這都第幾次失敗了?我們可能真的做不出來!”
已是團隊核心成員的王杜娟聽了心里也很著急,但沒有一絲要放棄的念頭。白天,她帶領團隊守在施工現場,記錄盾構機在不同地質條件下的掘進數據,觀察刀盤的運行狀況。晚上,她加班分析數據,查閱各種資料,琢磨刀盤設計方案。
經過兩年共計100多次反復排查,王杜娟發(fā)現他們使用的刀盤材料不行,刀盤的結構設計也有不合理的地方。于是,團隊成員對比各種新型材料的性能后,選擇了一種新材料,并對刀盤形狀和刀具布局進行優(yōu)化設計。重新制造的刀盤經過測試,各項性能都達到了設計要求。
在這次技術攻關中,加班、熬夜對王杜娟來說是家常便飯,即便是懷孕了,她仍挺著大肚子爬到6米高的臺子上檢查設備。孩子剛出生兩個月,她就提前結束產假返回了工作崗位。同事葉蕾感慨:“王總工骨子里有股闖勁兒,不服輸。她不僅是我們的帶頭人,也是激勵我們不怕困難、持續(xù)攻堅克難的動力源泉。”
從2002年立項,到2008年,歷時6年,王杜娟團隊終于突破了各項關鍵技術,于當年4月研制成功我國第一臺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復合土壓平衡盾構機,隨后被應用到天津地鐵項目。業(yè)內專家一致評價,該型盾構機整機性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多項關鍵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填補了我國在這一領域的空白。“洋盾構”一統(tǒng)天下的格局自此被打破,德國生產商立馬將最初售價3億元一臺的盾構機降到了5000萬元一臺。
在全國兩會上她自豪地說:“不管是品牌影響力還是綜合實力,中鐵裝備都已經位于世界首位!”
造出了中國人自己的盾構機,王杜娟并不滿足,她還想讓中國制造的盾構機進入國際市場。她知道,要實現這個目標必須不斷創(chuàng)新,不斷提升產品性能。為此,她帶領團隊持續(xù)攻關,針對不同的地質條件和施工需求,研制不同類型的盾構機。比如針對軟土地層,他們研發(fā)了適應淤泥土質施工的盾構機,解決了地面沉降控制難題;針對硬巖地層,他們研發(fā)了具有強大的推力和扭矩系統(tǒng)的盾構機,不僅能夠克服硬巖掘進時的巨大阻力,而且提高了掘進效率。
2012年,憑借過硬的技術和優(yōu)秀的設計,王杜娟團隊順利完成了馬來西亞訂購的兩臺盾構機的設計,標志著中國中鐵盾構機實現了“邁出國門、走向世界”的夢想,其中一臺盾構機交付使用后,更是創(chuàng)造了最高月推進347.2米的馬來西亞施工紀錄。
2014年5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到中鐵裝備視察,王杜娟當面向總書記匯報他們研發(fā)的產品??倳浺贿吢犚贿咟c頭,鼓勵大家掌握更多核心技術,讓中國品牌叫響世界。
牢記總書記的囑托,王杜娟帶領團隊不斷突破關鍵核心技術,于2015年研制出世界首臺馬蹄形盾構機,2020年研制出世界最大斷面矩形盾構機,2023年研制出世界首臺綠色盾構機……一系列新產品的問世,不斷推動“中國制造”向“中國創(chuàng)造”跨越。截至2025年,中國造盾構機在世界盾構機市場的占有率已達70%。
王杜娟也因此屢獲殊榮:茅以升科學技術獎——鐵道工程師獎、詹天佑青年獎、全國五一巾幗標兵、全國最美科技工作者……
2024年,王杜娟開始擔任中鐵裝備首席專家,工作更忙了,對自己的要求也更高了:以前她是要造中國人自己的盾構機,現在她要造世界最好的盾構機。
從業(yè)20多年,王杜娟一直堅持不斷創(chuàng)新的職業(yè)信念,從一名普通工程師成長為我國盾構機行業(yè)的頂級專家,自2008年研制出第一臺盾構機,至今已主持設計盾構設備1400多臺,見證了中國盾構機設計制造技術從“追趕”到“領跑”的過程。
2025年3月,全國兩會在北京召開,身為全國人大代表的王杜娟圍繞制造業(yè)高質量發(fā)展在會上建言獻策。當談到中鐵裝備近年來在持續(xù)推動產業(yè)升級方面的成效時,她自豪地說:“不管是品牌影響力還是綜合實力,中鐵裝備都已經位于世界首位!”
【編輯:馮士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