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飛已死,并被貼上了叛逆的標(biāo)簽,他的家人都被牽連,流放到了苦地方,錢糧都按最低標(biāo)準(zhǔn)發(fā)放,他們只能勉強度日。
漳州知府揣摩上意,感到落井下石是穩(wěn)賺不賠的買賣,于是寫了一封意見書,提議中斷對岳家的生活供給,行鈍刀殺人之法。就這事,秦檜沒搭理他。
類似這樣的人,朝堂里也有,比如姚岳。他是當(dāng)時的左朝散郎,跟岳飛是有交情的,原本關(guān)系還不錯,岳飛出事后,他快速跟岳飛劃清界限。
岳飛死后很多年,尸骨都涼了。姚岳聰明得很,知道皇上時隔多年仍舊會因“岳飛”這兩個字著急上火,有天他靈光一閃,覺得這事還有剩余價值可以壓榨,于是把岳飛從故紙堆里刨出來,跑去向皇帝建言獻策。
大致是說,為了消除岳飛這個亂臣賊子的影響力,我們不如把跟這個名字有關(guān)的地方都改名算了。趙構(gòu)下詔:改岳州為純州,改岳陽軍為華容軍。
隗順,只是一個小小的獄卒,在官僚體系中是妥妥的底層人物。作為一個底層小吏,他看到了岳飛被羈押、收監(jiān)、處死的全過程,對岳飛的冤屈看得比別人更深切。一天,趁著夜色,隗順找到岳飛的遺體,背在身上,繞過監(jiān)守人員逃出了城,將其葬在北山邊上,入土為安。隗順不敢立碑,找來兩棵橘子樹種上,方便日后辨認。
做完這一切,回去之后,隗順什么也沒有說,將這件事放在心里守了一輩子。老死之際,他才跟兒子吐露了這個藏在心里多年的秘密,并囑咐道:“如果今后朝廷為岳飛平反,要尋找他的尸體,為他正名禮葬,你就把位置告訴他們?!?/p>
終于,1162年,宋孝宗繼位,馬上下旨為岳飛平反:“卿家冤枉,朕悉知之,天下共知其冤?!辈⒆贩庵u號“武穆”。到了這個時候,岳飛的尸體才重見天日:
“尸色如生,尚可更斂禮服也?!?/p>
(豈 復(fù)摘自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歷史的照妖鏡》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