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兩點,還有閨密在淘友圈分享“洞穴睡眠用品”,有氣密性堪比太空艙的仿生造型懶人沙發(fā),有能把整個房間染成絢麗斑斕的夜空樣子的北歐極光助眠眼鏡,還有可以自由組合出999種純自然白噪音的聲效音頻、可調(diào)節(jié)色感和溫度的睡眠眼罩、無痕無感睡眠降噪耳機,還有比“睡著可以長頭發(fā)”的枕頭更令人迷惑的,號稱模擬母體子宮環(huán)境的人工智能充氣睡袋。
現(xiàn)代人的失眠被稱為一場對洞穴的集體鄉(xiāng)愁。柏拉圖在《理想國》中描繪了一個洞穴寓言:囚徒們被鎖在洞中,將墻上的影子視為現(xiàn)實。如今這一幕成了都市穴居人睡眠生活的寫照:身體被困在鋼筋混凝土組成的森林中,靈魂被禁錮在各類電子屏幕中,人們開始渴望重返某種原始的黑暗與安寧。
洞穴風民宿恰是都市穴居人深度渴望回歸原始感的一種具象化建筑。東京有一家名為“繭”的膠囊旅館,每天客人爆滿,每個艙位僅1.2米寬,墻壁鑲嵌的吸光和收音材料隔絕了外界的紛擾。蜷縮在膠囊倉內(nèi)的睡客,以嬰兒屈膝環(huán)抱的姿態(tài),在立體環(huán)繞的柴火燃燒聲、雨點敲打聲、微風吹拂聲和風鈴聲中沉沉睡去。杭州的一個山腳下,一間依原始洞穴的造型和山勢建造的民宿,墻壁被鑿出粗糲的風化紋理,床鋪被深深嵌入巖壁凹槽,照明也僅靠幾盞模擬火把的暖光燈。老板坦言:“客人來之前都會問無線網(wǎng)絡信號好不好。但住進來后,他們反而會主動關閉電子產(chǎn)品?!?/p>
村上春樹在《眠》中寫道:“失眠時,我吃冰冷的黃瓜,咀嚼聲像在啃食時間?!边@正是都市穴居人的另一種表達方式——追求與味覺、聽覺、嗅覺等與感官相關的“洞穴風味”。在助眠軟件的付費音效排行榜中,篝火噼啪、深海波動、亞馬孫雨夜位列前三;某品牌限定發(fā)售的洞穴熏香,將巖蘭草草根與雪松松枝調(diào)和出“原始森林苔蘚的氣息”;添加了褪黑素和纈草提取物的助眠巧克力,一口下去迸裂的土腥味,號稱能讓人瞬間跌入柔軟的地洞。
法國人類學家列維-斯特勞斯在《憂郁的熱帶》中寫到,夜晚的原始部落,“黑暗是所有人的襁褓”。今天的都市穴居人用降噪耳塞隔絕地鐵的轟鳴,用密織遮光窗簾過濾朝霞和霓虹,深夜在購物車中一鍵購買黑暗,將四方的水泥間改成另一種襁褓。而這場盛大的睡眠經(jīng)濟蓬勃的背后,是一場無聲的文明返祖意識遷徙:我們正帶著科技與智能,試圖重返那個篝火搖曳的洞穴。
(安德烈摘自《三聯(lián)生活周刊》2025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