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成年”?社會學的標準包括離開父母、離開學校、全職工作、經濟獨立以及結婚生育等。如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表現(xiàn)出“拒絕成年”的姿態(tài)。
美國和日本的相關研究發(fā)現(xiàn),“拒絕成年”的人中男性居多,年齡大多為18~30歲。他們抗拒社交活動,需要接受父母的經濟資助,心理承受和調節(jié)能力很差。
在世界各地的不同國家,他們有著不同的稱呼,在日本被稱作“蟄居族”或“御宅族”,在歐美被稱作“彼得·潘一代”,在中國則被稱為“啃老族”。
據日本著名臨床精神科專家齋藤環(huán)描述,日本的蟄居族在家里往往過著黑白顛倒的生活,大部分時間蜷縮在自己的窄小空間里,看書、打游戲或睡覺,和家人保持著最低限度的溝通,缺乏自信,對社會消極逃避……這樣的人在日本有近百萬。
美國皮尤研究中心發(fā)布的報告稱,美國18~34歲的人群中,有1/3的人與父母生活在一起?!督袢彰绹?023年發(fā)布的一項民調顯示,65%的父母表示,他們平均每月給孩子(22~40歲)718美元(約5000元人民幣)以支付孩子的生活開支。
意大利國家統(tǒng)計局最新發(fā)布的年度報告指出,該國約有170萬年輕人啃老,幾乎占15~29歲人群的1/5,他們不學習、不工作,也不參加培訓課程。
歐盟統(tǒng)計局公布的數(shù)據稱,2020年,超過1/6的歐盟年輕人依賴父母……
從心理學角度看,這些年輕人都屬于社會化成熟度較低的人。延時成年的他們,心理狀態(tài)停滯在嬰童時期,因此在我國他們也常被稱作“巨嬰一代”。他們的問題,本質上是人格不獨立,特點是依賴、自私、自戀、抗挫力極低、獨立性差等。他們心理上不夠成熟,常常以自我為中心,不懂得換位思考,缺乏情緒控制力,思想極端且幼稚;在生活上(包括經濟上),過度依賴父母或其他照顧者,無法獨立;在社會關系上,他們自私、任性、不懂得承擔責任,因此缺乏長期穩(wěn)定的情感關系。
美國米德蘭大學前校長本·薩斯在其著作《拒絕成年:美國年輕一代的自立危機》中寫道,以往成年的路徑很清晰,從出生到6歲為嬰幼兒期、7~13歲為童年期、14~20歲為青年期,孩子經過這樣的順序長大成人。在青年期,年輕人會不斷嘗試,逐漸確立自己的身份,脫離對父母的依賴,如果不能順利進行,就會出現(xiàn)“暫停的成人期”。
研究認為,有5個重要原因,讓年輕人離開父母獨立生活的時間變得越來越晚,讓“青年期”延長。
1.社會發(fā)展的結果
社會經濟的繁榮程度越高,對人才的要求越高,孩子在學校接受教育的時間越長。如今,大學本科畢業(yè)生平均年齡22歲,碩士畢業(yè)生平均年齡25歲,醫(yī)學生讀到博士畢業(yè)走上工作崗位差不多30歲。漫長的求學經歷、簡單的校園環(huán)境、較少接觸社會等,削弱了年輕人自主性、獨立性的培養(yǎng),使他們對家庭的依賴期延長。
2.父母溺愛
在少子化趨勢下,父母往往會花費更多精力和財力養(yǎng)育孩子,即使孩子在生理上已成年,父母的關愛仍舊無微不至,包辦子女的工作、婚嫁以及孫輩培養(yǎng)事務,一定程度上剝奪了子女發(fā)展獨立人格的機會。
3.個人主義盛行
物質生活極大豐富的今天,年輕人更愿意選擇舒適安逸的生活。他們自己就能過得很好,不必和別人打交道,因而社會化程度變低。
4.沉迷網絡
隨著互聯(lián)網技術的迅猛發(fā)展,年輕人越來越沉迷于網絡世界,習慣用文字、表情符號來傳達情感,導致現(xiàn)實生活中的社交技能退化,面對面交流時變得不自在或缺乏自信,“社恐”程度增加,于是喜歡窩在家里。
5.經濟壓力
在全球經濟增長放緩的趨勢下,很多年輕人面臨著生存難題。數(shù)據顯示,啃老現(xiàn)象發(fā)生率較高的國家和地區(qū),通常年輕人就業(yè)率較低,比如在意大利和希臘,15~29歲年輕人就業(yè)率不到30%,許多人需要依賴父母到30歲。
有專家認為,年輕人稍晚獨立并不完全是壞事,比如有更長時間進行自我探索和反思,以便建立充分的自我認同和尋找正確的人生方向,對年輕人來說利大于弊。然而,很多年輕人的延遲成年,呈現(xiàn)出一系列讓人擔憂的特征,他們缺乏方向感、消極避世、脫離社會,不僅錯失了事業(yè)發(fā)展的機會,也無法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有的甚至沾染不良習慣,還可能由此導致自我懷疑和偏執(zhí)。年輕人延遲成年不僅成為家庭和社會的負擔,也會對傳統(tǒng)家庭的結構和秩序造成沖擊。
要想改變這一困境,社會要給予年輕人更多的機會,父母也要學會放手。
想真正長大成人,年輕人就要奮發(fā)圖強,可以在以下方面做出改變。
1.完成自我覺醒,認識到長期依賴父母不僅影響個人成長,還會帶來個人心理和社會適應等方面的種種負面影響,能夠自食其力才是起碼的成功。
2.尋找人生目標,依據自身的能力、資源和特長,設定短期和長期的目標,逐步提高自主性和獨立性。
3.建立良好的生活作息規(guī)律,增加體育活動,鍛煉身體,為回歸社會做好準備。
4.嘗試線下社交,通過社區(qū)、公益活動等與外部保持聯(lián)系,通過與他人的互動完成社會化進程。
5.找一份工作。長期不工作會與社會脫節(jié),久而久之會變得脆弱、退縮。不妨從容易的短期工作或兼職做起,再過渡到相對穩(wěn)定、長久的工作,逐漸實現(xiàn)經濟和人格獨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