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顧榮花,小學高級教師,任教于周口市實驗學校,從教29年,獲得過省、市優(yōu)質課大賽一等獎。她是高級家庭教育指導師、心理咨詢師和青少年心理健康指導師,還是周口市婦聯(lián)特聘講師、周口市家庭教育學會高級講師,已開展家庭教育公益講座200余場。
小學一二年級的學生為啥會厭學?
孩子在學校學不會,在家里還受批評,慢慢就失去了對學習的興趣
在小學一二年級,孩子如果出現(xiàn)對學習不感興趣的現(xiàn)象,或者是學習的時候不開心,那么家長一定要警惕,這可能是厭學的前兆。顧榮花說:“在小學階段,正常情況下,幾乎所有的孩子對學習都是有渴望的。有的孩子對學習沒興趣,感覺學習不快樂,可能跟家長有一定的關系?!?/p>
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種情況呢?顧榮花認為,是因為很多家長沒有做好孩子的幼小銜接。
孩子上完幼兒園后,家長要告訴孩子上小學是干什么的,要注意些什么。但有的家長沒有這種意識,直接就把孩子送學校去了。孩子進入小學一年級開始學拼音,而且進度很快,有的孩子一時轉換不了節(jié)奏,很容易就跟不上。孩子學不會,家長就焦慮。
為了讓孩子學會,有的家長給孩子“開小灶”,回到家一遍又一遍地教孩子。孩子學會了還好,孩子如果學不會,有的家長就會忍不住批評孩子,說別的孩子課堂上都學會了,給你補課你還學不會,甚至因此覺得自己的孩子笨,在言語上難免會有些過激。長此以往,孩子在學校學不會,在家里還受批評,慢慢就失去了對學習的興趣。很多小學低年級的孩子厭學,大多是這個原因。
那孩子如果真出現(xiàn)跟不上進度這種情況,怎么辦呢?這時候,家長一定不要盲目地從孩子身上找原因,覺得孩子不聰明、上課不注意聽講,或者沒有其他孩子接受能力強等,而要反思孩子為啥會出現(xiàn)這種情況。
顧榮花講了一個例子。一個孩子原本很聰明,但上小學后學習總是跟不上。孩子的媽媽很苦惱,找到了顧榮花。顧榮花幫她分析原因后,建議她允許孩子慢下來。
孩子的媽媽很用心,回去后給孩子做了一個長期的規(guī)劃。有的內容孩子在學校聽不懂,她也不批評孩子,而是跟孩子商量好,用孩子喜歡的方式教給他。比如,學拼音時,學校的節(jié)奏比較快,這位媽媽就按孩子的節(jié)奏教他。再比如,這位媽媽跟老師溝通,讓老師上課多提問孩子簡單的問題,提升孩子的自信心。第一個學期,孩子的成績并無起色,但這位媽媽并不氣餒,堅持鼓勵孩子,寒假期間還跟孩子一起努力。第二個學期,孩子終于跟上了節(jié)奏,對學習也有了極大的熱情。
青春期的孩子學習為啥老分神?
孩子進入青春期后,因為一些事情可能會產生不好的情緒,這時如果沒有人傾聽,孩子的壞情緒排解不出去,就會一直積壓起來,進而影響學習
孩子進入青春期后,多多少少都會有一些小心思、小煩惱、小秘密。作為家長,我們應該細心捕捉孩子的細微變化,想辦法傾聽孩子的心聲,及時緩解孩子的壓力,讓孩子的情緒有個出口,能夠輕裝上陣投入學習。
有一個五年級的女孩,在學校心理咨詢室找到顧榮花,說她上課總是走神,聽啥都聽不懂,感覺很焦慮。
顧榮花陪她聊天,聊多了之后,女孩才說,不知道怎么回事,她總感覺別人在說她的壞話,有的同學還不理她。她想把這些事說給爸媽聽,但她爸媽在外地打工,跟她聯(lián)系并不多,就是聯(lián)系了也沒心思聽她說。她奶奶年齡大了,平時只管她的吃喝,其他的什么也做不了。一到晚上,女孩就躲在被子里哭,越哭越害怕。時間久了,她上課時也會不由自主想這些事,聽講、寫作業(yè)都不能集中注意力。
顧榮花告訴女孩,同學之間發(fā)生一些不愉快很正常,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誰也不能左右誰,所以最重要的就是做好自己,不必過于看重別人的說法。聽到顧榮花這么說,女孩一下子哭了起來。顧榮花靜靜地陪著她,直到她安靜下來。女孩來咨詢過幾次之后,恢復了以前的學習狀態(tài)。
顧榮花感慨:“孩子進入青春期后,感受力比小時候要強,遇到的人和事越來越多,心里會產生很多不好的情緒。這時候如果沒有人傾聽,孩子的壞情緒排解不出去,就會一直積壓起來,進而影響學習。”
采訪中顧榮花特別提到,有的孩子有了情緒會對著家長大喊大叫,這其實就是孩子在發(fā)泄情緒,這時家長一定不要一味訓斥孩子,而要允許孩子發(fā)泄。等孩子的情緒釋放完了,他自己就會意識到態(tài)度不對,可能自己就會不好意思。有的孩子比較內向,平時還比較聽家長的話,遇到問題時沒有地方訴說,情緒得不到釋放,很容易出現(xiàn)自我傷害的現(xiàn)象。他們也不是真要傷害自己,而是通過這種方式釋放壓力。所以,青春期孩子的家長,一定要多傾聽孩子內心的想法,及時捕捉孩子的細微變化,幫孩子緩解壓力,釋放壞情緒。
咋讓在學校天天打架的孩子變好?
家長不管文化程度如何,只要能把夫妻關系經(jīng)營好,多抽時間陪伴孩子,孩子大概率不會有大問題,學習也差不到哪兒去
家長沒有什么文化,該怎么教育孩子?顧榮花舉了一個例子。
有一次,顧榮花老家的一個鄰居來找她,說他的孩子才上小學一年級,在學校天天打架,上課經(jīng)常發(fā)出怪異的聲音,有時候還跑到教室前面打滾。老師沒法正常上課,把他叫到學校,讓他把孩子帶回家。“我就這一個孩子,還指望他長大成才呢,他現(xiàn)在這樣不是要廢了嗎?這可該咋辦呀?您跟他聊聊吧!”這位父親哭著向顧榮花求助。
顧榮花對這個鄰居的情況多少了解一些,他和他妻子都是從農村來城里打工的,沒什么文化,他跟著人家干裝修,他妻子就專職帶孩子。他總覺得自己是家里掙錢的,有些大男子主義,回到家從不幫妻子做家務,也不管孩子,不是躺著刷手機就是看電視,有事了就對妻子呼來喚去,有時還會當著孩子的面數(shù)落妻子。
“他當時非讓我跟孩子聊聊,但我很堅決,說不用跟孩子聊,跟他聊就行。因為我知道像他家這種情況,不是孩子出了問題,而是家長出了問題?!鳖櫂s花回憶,“我就告訴他,要是想救孩子,就聽我的,按我說的去做?!?/p>
顧榮花給他提了三個要求:一是尊重孩子的媽媽,不能再當著孩子的面指責、數(shù)落她;二是每天抽15分鐘陪孩子,哪怕是陪孩子看電視都行;三是只要孩子回到家,他就不能看手機,可以看書,哪怕是裝模作樣都行。
為什么要這樣做?
顧榮花解釋,父母把家庭經(jīng)營好了,孩子自然就好了,家庭不好,孩子大概率也好不了。上面說的孩子爸爸在外面干活,有時多多少少會有一些情緒,回到家看到一點兒不如意的地方,就數(shù)落、指責妻子。孩子正在寫作業(yè),父母卻在歇斯底里地吵架、打架,孩子心里肯定會恐懼,時間久了,孩子不僅不想學習,也會習得這種行為模式。
至于每天陪孩子15分鐘,顧榮花說,是為了讓他跟孩子多一些連接。他在陪孩子的過程中,總會跟孩子說上幾句話吧,日積月累,就會拉近與孩子的關系。孩子在家時讓他看書,是因為孩子都會受父母影響,孩子看到父母的變化,無形中自己也會有變化。
孩子爸爸按顧榮花說的做了,不到一個學期,孩子就有了變化,不打架了,成績也提升了很多。看到孩子的變化,那對夫妻就經(jīng)常來聽顧榮花的家庭教育課,從孩子上一年級一直聽到孩子上九年級,孩子越來越優(yōu)秀,成績一直在班里很靠前。
說完這個例子,顧榮花深有感觸:“講這些不是想炫耀什么,就是想告訴所有家長,不管文化程度如何,只要能把夫妻關系經(jīng)營好,多抽時間陪伴孩子,孩子大概率不會有大問題,學習也差不到哪兒去。這比給孩子請多少家教、上多少補習班有用得多。”
【編輯:潘金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