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和父母旅行,總是忍不住套用托爾斯泰那句話“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每一個不幸的家庭,在旅行結(jié)束后,總有一句結(jié)案陳詞:“下次再也不去了!”可是下一次,總是忍不住再次伸出邀請的手,希望能夠共創(chuàng)奇跡。
我第一次帶父母旅行,是在8年前。那時候短視頻還沒有興起,我也不知道“帶父母旅行”后來會成為一個熱門話題,當時只是憑借熱情和喜好,一廂情愿地帶父母去“見世面”。
第一次旅行,目的地上海,紛爭是從收拾行李開始。我收拾行李主打一個差不多行了,只要剛需“三件套”—證件、手機、鑰匙帶齊了,其他的東西忘記了,大不了再去買就行了,總有解決的辦法。而父母收拾行李,則是秉承著“只能百密,不能一疏”的原則,遵循“剛需+備用+萬一用的上呢”的萬能公式。5天的行程,我媽準備了8套衣服,其中5套用來日常更換,3套當做備用。萬一蹭臟了呢,萬一下雨呢,萬一溫度不合適呢…其他零零碎碎的東西更是數(shù)不勝數(shù),指甲刀、衣架、洗衣液、燒水壺、瓜子、榨菜、應(yīng)急藥28寸的行李箱被裝得嚴絲合縫,然后就理所應(yīng)當?shù)爻亓恕嗌犭x的過程格外痛苦,我從行李箱里每拿出一樣?xùn)|西,我媽都大喊“那個有用”,最后沒辦法,我只能告訴她超重多少斤會多付多少錢,這樣行李箱才“瘦身”成功。
旅行正式開始的時候,對于彼此的挑戰(zhàn)也開始了。首先就是作息不同,年輕人的旅行是帶有休息性質(zhì)的,恨不得利用短短的假期補一補平時虧欠太多的睡眠,睡到自然醒才有心情進行一天的游玩。而父母的想法是,來都來了,要多玩幾個地方才劃算,為什么要大老遠到這里睡覺。其實關(guān)于這一點,我出發(fā)之前是有心理準備的,已經(jīng)提醒自己要早起了,但是我忽略了一點,我的早起和他們的早起,明顯不是一個時間段。就這樣,我的早起變成了他們眼中的睡懶覺,于是,我委屈,他們也不開心。
對于我精心安排的知名景點、網(wǎng)紅餐廳、地道本幫菜,他們都有話要說??吹綎|方明珠會說,這和我們那的天塔有什么不一樣;逛城隍廟會說,怎么這么多人,這有什么意思;到外灘會說,這不跟海河邊一樣嗎;排隊一個小時吃到的灌湯包還不如家門口的包子好吃;熏魚為什么這么甜;坐地鐵就行了,為什么要打車…最后,“你買貴了”這4個字,成為了壓死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哪怕是我花錢,只要他們認為不值當,也會堅持拒絕。
在我看來,這是我現(xiàn)在能負擔(dān)的,雖然貴一點,但是出來玩就圖一個開心,該體驗的體驗,該嘗試的嘗試。但是對他們來說,誰的錢都不是大風(fēng)刮來的,要精打細算,要勤儉節(jié)約,要把每一分錢都花在刀刃上。這樣一盆盆冷水潑下來,我的興致也被消磨殆盡了,從“我要帶爸爸媽媽出去玩”變成了“我為什么要來花錢受罪”。最后兩天的行程,氛圍降成冰,機械式地打卡、拍照,只想快點回家。這次不愉快的旅行過后,我們彼此心照不宣,有一段時間沒再提起一起出去旅行。
然而,傷疤好了是會忘記疼的,做子女的還是無法心安理得地把父母扔在家里,自己跑出去玩??吹矫利惖木吧?,吃到好吃的美食,總是想著,父母要是能一起分享就好了。
總結(jié)上次的經(jīng)驗,我認為父母可能是不喜歡那種繁華都市,于是改變策略,轉(zhuǎn)戰(zhàn)自然風(fēng)光—一九寨溝。九寨美則美矣,可旅途太辛苦,從成都到九寨溝,大半程山路,光乘坐大巴車就需要8個多小時,一路上還要克服高原反應(yīng)。而九寨、黃龍這些純靠腳力的景點,基本每天步行兩萬多步,連身強力壯的我都有些吃力,更別提年過花甲的老年人了。這一次,父母雖然嘴上不說,但我已經(jīng)能感受到他們的有心無力了。
父母越來越年邁,這些年,我也漸漸感受到他們的變化。比如從前他們會和我爭論哪條路更近,哪個方案更好,現(xiàn)在則會亦步亦趨地跟在我身后;以前他們會提出各種各樣的想法,現(xiàn)在會說“都聽你的”。在不熟悉的地方,他們的新奇感褪去了,取而代之的是對未知的茫然和不安。我猛然間發(fā)現(xiàn),這些年的“帶父母旅行”,其實也不過是一場自以為是的“為你好”,我從自己的角度出發(fā),把自以為的那些“好吃的、好玩的”帶給他們,卻從未問一句,他們是否喜歡。我想盡孝,他們就配合我盡孝。
回首“帶父母旅行”的初心,無非只是想讓他們快樂,想多制造一些全家人在一起的美好回憶。
想通了這一點,我開始轉(zhuǎn)換思路,嘗試融入到他們的“旅行”中。其實,我父母是愛出去玩的,一年中總會呼朋喚友去幾次農(nóng)家樂。之前,那對我來說,根本算不上旅行,最多算是一場郊游,所以,他們每次邀請我同去的時候,我都是拒絕??蛇@一次,我主動提起:“下次再去農(nóng)家樂,帶我一起?。 ?/p>
他們開心的不得了。不久后,就有了全家第一次的農(nóng)家樂之旅。到達農(nóng)家院之后,剛停好車,老板娘就迎了出來,熱情地沖我們打招呼。原來父母是老主顧,早已和老板一家混熟了。
不一會兒,父母的朋友們陸續(xù)到達。分配好房間后,我爸和一群叔叔就拿著漁具向門口河邊走去,我媽則和一幫阿姨一頭鉆進棋牌室,囑咐我“你自由活動吧,記得12點回來吃飯”。無所事事的我在周圍逛了一會兒后,就去河邊看我爸釣魚。只見平時閑不住的我爸,這會兒正坐如鐘,眼睛盯著那紅紅綠綠的魚漂,不講話,也不怎么動,仿佛進入了心流狀態(tài)。突然間,他猛地一提桿,就把一條金魚收獲囊中,連坐在旁邊觀看的我,都涌上了一種成就感。
午飯十分接地氣,都是最家常的做法。食材多數(shù)是就地取材,蔬菜是地里現(xiàn)摘的,魚是自家魚塘里養(yǎng)的,餅子貼在鐵鍋邊上,和燉魚一鍋出。菜量豪放,叔叔阿姨們吃得喜氣洋洋。
鄉(xiāng)間的夜晚,沒有路燈,我站在院子門口,聽隔壁的狗打架,看滿天繁星,感受到了久違的寧靜。
第二天一大早,吃過早飯后,父母帶我去趕大集。這是我第一次趕集,新鮮無比。早上8點剛過,集市上已經(jīng)人聲鼎沸。這里東西的種類多到超乎我的想象,好像一個線下版的淘寶。一路上,父母領(lǐng)著我挑挑選選,哪家的瓜果、蔬菜新鮮,哪家的價格公道,哪家的秤給得足,他們心里都門清。他們在這里又恢復(fù)了往日的活力,變成了生活的掌控者,挑選、殺價、結(jié)賬,你來我往,你退我進,好不快活。
以前我一直不明白農(nóng)家院到底有什么魅力,能讓父母樂此不疲。這次我終于明白了,原來父母需要的旅行,僅僅是短暫地逃離日常瑣碎,不用費心地思考一日三餐吃什么,有人聊天有人陪伴就滿足了。他們需要的旅行,不必?zé)艏t酒綠,不必綠水青山,不必標準化的酒店,不必全網(wǎng)火爆的美食,他們就能怡然自得,滿心歡喜。而我,也不必費盡心思地安排日程,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輕松。這樣的旅行,沒有矛盾,沒有爭吵,相處融洽,他們快樂,我也快樂。一趟令人珍惜的快樂旅程,原來如此簡單。
(摘自微信公眾號“三聯(lián)生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