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一位攝影家講課,他說每年國慶都去北京看升旗,拍一些照片。但是,至今他還沒拍出滿意的照片。他的技術(shù)很好,每次升旗也都大同小異,為什么會不滿意呢?他解釋說,形式上的東西并不重要,關(guān)鍵是拍攝者的感覺,感覺不到位,照片就沒有靈魂,這是靠技術(shù)無法解決的問題,須要持之以恒地去尋找這種感覺,直到真正領(lǐng)悟五星紅旗高高飄揚的內(nèi)涵。所以他十幾年不間斷地去看升旗。
這讓我想起程硯秋先生對“花腔”的定義。何謂花腔?程先生說,戲臺上的唱,縱然有節(jié)奏,有腔,若沒有意義,或不問戲情,只為討好出風(fēng)頭,就是花腔。這里說的“意義”“戲情”,應(yīng)該就是攝影家苦苦尋找的拍攝時的那種感覺,也就是照片的靈魂吧。沒有靈魂的照片,技術(shù)再好,也只是一種花腔。
的確,有的演員唱戲浮于表面,對劇情、人物缺乏了解,一味賣弄嗓子、?;ㄇ?,嘩眾取寵,談何韻味?京劇的韻味,從技術(shù)層面有很多處理方法,比如吐字、歸韻、轍口等,達到字正腔圓,但內(nèi)里實則是一個“情”字,包括對戲的內(nèi)容及意義的理解,更要對人物有感情—演員要無比熱愛這個角色。人物是活在劇情里的,演員要捕捉的就是這份鮮活,而不是記住一堆音符和唱詞。
所以,京劇演員大多不愛清唱,因為清唱入戲太淺,而且素面、便裝,在特定的場合如晚會之類的娛樂活動中,只演唱一個選段,缺乏整出戲連貫演出醞釀出的情緒,短時間內(nèi)難以與人物合拍,非但唱不出“情”來,還要迎合現(xiàn)場的氛圍,與劇情脫節(jié),便極易唱成花腔。確實如此,我們聽演員的清唱,和他演整出戲時的這個唱段,韻味有明顯差異一前者如同白開水沖了一碗快餐清湯,后者則是文
火慢燉出的一鍋鮮湯。
即便真是做湯這等俗事,也需以“情”入味。有一天,我的心情特別好,買了豬肚和青菜,給家人做一道酸辣肚絲湯。我有預(yù)感,這道菜做出來肯定會令家人滿意,因為我做菜時感覺非常到位,喜悅中洋溢著對家人的愛,所以做工精細,用料毫不將就,火候也把握得恰到好處。家人果真吃得津津有味,連連稱贊。隔了些日子,我又做了一回這道菜,卻掃了家人的興,直言沒有上次好。這也在我意料之中,為什么呢?因為那天我情緒不高,身體也有些疲倦,但又無法逃避下廚,只好當(dāng)成一頓飽腹的飯菜敷衍。配菜時又聽妻子在客廳嘮叨,這又使我平添煩躁。如此心境下,做出的菜能好吃嗎?雖然材料與流程與上次相同,擺上餐桌也挺有樣子,但情緒不對,菜就沒有“靈魂”,就像戲臺上的花腔。
有形無情之人事很多,如衣著光鮮卻沒有內(nèi)涵的人、沒有營養(yǎng)的客套話、陌生人逢場作戲的聚會。我覺得,這也是一種花腔。
(摘自2025年第1期《思維與智慧·上半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