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安徒生早已化身為丹麥的文化符號,實行君主立憲制的丹麥王國因為他的童話而被譽為“童話王國”,而這個“童話王國”的風物人情、歷史文化也滋養(yǎng)了安徒生。
游走在丹麥各地,你很容易感受到這個人口不足600萬的北歐國家擁有許多有趣的人——他們在嘉士伯實驗室里用試管測量快樂的濃度,用6毫米的塑料積木“重塑世界”,甚至在小說中幽默地給全體北歐人套上“詹代法則”。他們與安徒生有著深厚的聯(lián)系,也通過自己的故事為丹麥增添了現(xiàn)實的魅力。
在哥本哈根長堤公園的礁石上,用青銅塑造的小美人魚正凝望著遠方的海平面。這座聞名世界的銅像被稱為丹麥“國寶”,由嘉士伯啤酒創(chuàng)始人之一卡爾捐資建造,靈感來源于安徒生筆下的悲劇形象小美人魚。
據(jù)說有一天,卡爾在皇家劇院觀看芭蕾舞劇《海的女兒》后深受感動,委托雕塑家艾瑞克森制作了一座小美人魚銅像。1913年,銅像被安置在長堤公園,迅速成為丹麥的象征,吸引了成千上萬的游客。人們在觀賞“小美人魚”的同時,也關注到它背后特別的啤酒商——既務實也叛逆,還有著強烈的社會責任感。
嘉士伯的故事開始于19世紀的哥本哈根。1835年,24歲的雅各布·克里斯蒂安·雅各布森接手父親的釀酒廠。為了掌握正宗的啤酒釀造技術,他特地前往德國慕尼黑的酒廠學習,數(shù)月后攜帶兩罐珍貴的啤酒酵母返回。12年后,他用母親的銅質(zhì)洗臉盆釀造出滿意的啤酒,并以兒子卡爾(Carl)的名字和丹麥語“Bjerg(山丘)”為靈感,將酒廠命名為嘉士伯(Carlsberg)。
卡爾同樣展現(xiàn)出釀酒才華。他先后在法國、德國、奧地利等國深造,帶回了最前沿的釀酒工藝,并于1882年在新建的附屬酒廠“新嘉士伯”釀出新款啤酒。
沒承想,父子倆因釀酒技術和經(jīng)營理念產(chǎn)生分歧,爭執(zhí)不下。兩個酒廠的啤酒車在同一條街上并排叫賣,價格戰(zhàn)激烈到一桶啤酒的利潤僅剩兩枚銅板。直到雅各布森臨終前,這場家庭紛爭才得以和解,但兩家酒廠仍各自為營,直到1906年才合并。
在丹麥,雅各布森家族的貢獻遠不止于啤酒產(chǎn)業(yè)。1876年,在雅各布森的支持下,嘉士伯基金會成立,其慷慨捐贈覆蓋了丹麥的文化藝術和科學研究領域。他還資助修復了被大火摧毀的腓特烈堡,如今這座古堡已成為丹麥國家歷史博物館。
后來,雅各布森立下遺囑,將自己的所有財產(chǎn)(包括嘉士伯啤酒廠)轉(zhuǎn)讓給嘉士伯基金會,該基金會至今仍擁有嘉士伯集團的控股權。
雖然經(jīng)營理念不同,但卡爾身上強烈的社會責任感與父親如出一轍。新嘉士伯酒廠建造時,他在入口處設計了四尊石象,讓它們頭頂父親的拉丁語座右銘“Laboremus pro patria(為我們的國家工作)”。
1902年,卡爾將新嘉士伯啤酒廠也轉(zhuǎn)讓給嘉士伯基金會,并在嘉士伯基金會旗下成立新嘉士伯基金會,致力于推動丹麥的藝術發(fā)展。
2008年,嘉士伯啤酒主要的生產(chǎn)基地遷走,老廠房被改建為啤酒博物館,專門供公眾參觀。
如果說,人們在“小美人魚”身上看到了童話的影子,那樂高積木則是大家搭建童話的載體。它的成功將丹麥人的性格實體化——通過“快樂創(chuàng)新”拆解復雜問題,讓生活更有趣。
在比隆小鎮(zhèn),有一座紅瓦屋頂?shù)男》孔樱涿膊粨P,卻是全世界樂高迷的“快樂老家”,因為這里是樂高的第一個生產(chǎn)基地,也是創(chuàng)始人奧萊·柯克·克里斯蒂安森創(chuàng)造樂高的地方。
克里斯蒂安森1891年出生于一個木匠家庭,8歲便跟著哥哥做學徒,在叮叮當當聲中練就一身好手藝。成年后,他買下一家木工廠,開始承包當?shù)氐霓r(nóng)場、木屋等建設工作。閑暇時,他還有個“不務正業(yè)”的愛好,喜歡用木材邊角料做小木鴨、小馬車,很受小朋友歡迎。
20世紀30年代,經(jīng)濟大蕭條席卷整個西方世界,農(nóng)場主接連破產(chǎn),無訂單可做的克里斯蒂安森只好轉(zhuǎn)做木梯、熨衣板等家庭用品。在此過程中,他發(fā)現(xiàn)玩具訂單在經(jīng)濟低谷中不降反升,而且玩具成本低、制作周期短、資金周轉(zhuǎn)快,便將家具廠變成玩具廠,開始做小木馬。1932年,他給工廠取了個有趣的名字——LEGO,創(chuàng)意源自丹麥語“Leg Godt(好好玩)”。
瀕臨關門的生意就這樣被克里斯蒂安森盤活了,可命運似乎總在考驗這個可憐的木匠:他的工廠曾在1924年被兒子不慎點燃,1942年又毀于二戰(zhàn)戰(zhàn)火。幸運的是,他始終堅持著這份工作,才使得樂高在灰燼中重生。
1946年,他做出一個大膽的決定——斥巨資購入一臺注塑制模機。當時,合成塑料不受重視,但他堅信耐火、耐水且價格低廉的塑料終將取代木材成為玩具材料,且塑料積木的可塑性和可玩性更強,能搭配出無數(shù)造型。
3年后,首塊帶凸點的塑料積木在樂高誕生,但樂高能在玩具界真正獨領風騷,要歸功于1958年發(fā)明的“凸起固定系統(tǒng)”專利。這種設計使積木既能被嚴絲合縫地拼接,又能被輕松拆卸,樂高從此獨步天下。遺憾的是,拿下專利后不久,克里斯蒂安森便與世長辭,未能親眼見證樂高的黃金時代。
樂高的第二代掌門人是克里斯蒂安森的三子高德弗雷德。接管公司后,他做出一項重要決策:將拼插式積木定為樂高的主流產(chǎn)品,并改用更穩(wěn)定、更耐沖擊且不易褪色的ABS塑料做積木。到20世紀60年代末期,樂高已出口至全球40多個國家,成為國際知名玩具品牌,像安徒生童話一樣被世人熟知。
1968年6月,全球首座樂高樂園在比隆建成開放,那里隨處可見用樂高積木搭建的微縮丹麥地標。2025年7月,上海樂高樂園也將正式開放。它不僅是中國第一家樂高樂園,更是全球開園規(guī)模最大的樂高樂園。樂高創(chuàng)造的驚喜依然未完待續(xù)……
前不久,《2025年世界幸福報告》發(fā)布,芬蘭、丹麥、冰島、瑞典位列世界最幸福國家前四名。北歐人似乎天生松弛,擁有幸福感,這種性格特質(zhì)與“詹代法則”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詹代法則”這一概念最早出現(xiàn)于1933年,由丹麥裔挪威作家阿克塞爾·桑德摩斯在其諷刺小說《難民迷影》中提出。在這部作品中,他虛構了一個名為詹代的丹麥小鎮(zhèn),鎮(zhèn)上的居民遵循10條生活準則,包括“不要認為你有什么特殊之處”“不要認為你比別人都聰明”“不要認為你比他人更重要”等。
桑德摩斯1899年出生在一個普通家庭,父親是一名鐵匠。他原本想成為一名教師,但早年被迫輟學。為討生活,他登上過駛往美國、加拿大和印度的貨船,做過園丁、農(nóng)場工人和記者。盡管漂泊不定,但他始終保持著讀書和寫作的習慣。
1929年,他定居于挪威首都奧斯陸,開始用挪威語創(chuàng)作,筆耕不輟,直至1965年去世。在作品中,他擅長描寫人物心理,常常通過主人公對北歐社會現(xiàn)狀進行批判。生活中,他也是一個好斗的辯論者和酒鬼,因此被稱為“文學頑童”。
北歐文學界有觀點認為,“詹代法則”與安徒生童話故事《丑小鴨》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在《丑小鴨》中,因外表和行為與眾不同,丑小鴨遭到群體排斥。在現(xiàn)代社會,那些試圖擺脫集體壓力的個體同樣會遭遇排斥。這種集體至上的價值觀,正是支撐“童話王國”幸福神話的隱形骨架,它強調(diào)社會中人人平等,沒人能享有制度上的特權。因此,在丹麥,即使身家上億的富豪也可能騎舊自行車,因為開豪車會被側(cè)目。
“丹麥是一個人口稀少的熟人社會,因此特別強調(diào)集體或社群的凝聚力和穩(wěn)定性。‘詹代法則’正是這種文化的核心體現(xiàn),深得丹麥人認同?!痹诘溋魧W多年的中國社會科學院外交政策研究室副研究員彭博向《環(huán)球人物》記者解釋道,“丹麥人盡管很尊重學術能力強的人,但同樣看重一個人是否能融入集體、與他人和諧相處。如果你性格孤僻、特立獨行,即便學術研究再出色,也可能無法獲得學校的長期聘約?!?/p>
除了“詹代法則”,丹麥人還創(chuàng)造了一個詞“Hygge”來解碼幸福,其含義大致為“舒適愜意的生活方式”。他們平均每周工作時長為37小時,全球最短,平均每年休假30天;他們“蠟燭成癮”,人均蠟燭消耗量全球第一,即使白天也常常點著。假如遭遇風暴斷電,他們甚至會說:“太好了!終于可以名正言順點蠟燭了?!?/p>
然而,看似懶散的丹麥人,實際上隱藏著一套精密算法:當全球海運巨頭馬士基將集裝箱改造成樂高式模塊,當水泵制造商格蘭富將產(chǎn)品噪聲精確控制在42分貝——與丹麥圖書館翻頁聲相仿,這些北歐工匠們正以一種松弛的姿態(tài)包裹著改變世界的雄心壯志。
支撐這份矛盾的是丹麥在Hygge氛圍下產(chǎn)生的獨特的創(chuàng)新生態(tài)系統(tǒng)。彭博認為,丹麥之所以能創(chuàng)建出眾多國際知名品牌,關鍵之一在于政府特別重視知識密集型產(chǎn)業(yè)的發(fā)展,而產(chǎn)業(yè)的繁榮得益于國家對民眾創(chuàng)新思維的培養(yǎng),這種培養(yǎng)又源于對學習和研究方法的革新。
“我讀博的奧爾堡大學創(chuàng)新性地提出PBL(Problem-based learning),一種基于問題的學習方法,不僅提升了學生的理論知識水平,還強調(diào)以研究小組為單位、以具體問題為導向的研究模式,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團隊合作、跨文化溝通能力和批判性創(chuàng)新思維?!迸聿┭a充道,Hygge式的生活態(tài)度也為丹麥人提供了足夠的創(chuàng)新空間,畢竟緊繃的大腦想不出好點子。
在這片松弛的土地上,退休的時鐘似乎也被調(diào)慢了。哈爾多·托普索被稱為“丹麥工作時間最長的老人”,自1940年創(chuàng)立催化劑公司后,一直工作著。2013年5月初,這位年近百歲的老人不慎摔倒,導致髖骨骨折,醫(yī)生建議他臥床休養(yǎng),可他堅持工作,不料20多天后再次摔倒,不幸離世,距離其100歲生日僅差4天。
長期居住在丹麥的華人李友謙告訴《環(huán)球人物》記者,丹麥擁有最適宜居住的城市和最完善的福利制度,但仍有許多退休的“銀發(fā)族”選擇繼續(xù)工作,丹麥國家電視臺最近還報道了一名84歲的公交車司機。在他們看來,無所事事地待在家里毫無意義,是在浪費生命。
你會發(fā)現(xiàn),丹麥人松弛的背后,實則滿溢著面對生活和生命的積極態(tài)度。經(jīng)歷過榮耀與失落,他們更加懂得,真正的幸福是每個人都有能自由Hygge的權利?;蛟S丹麥人正是用這些看似松弛的努力,拼出了令世界羨慕的幸福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