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這事我是不是沒做好?”“我能不能做得更好?”“為什么別人能做好,我卻做不好?”……這些想法總在腦海中蹦來蹦去,反反復復,越想越鉆牛角尖。你是否有過這種時刻?
近幾年,我常常遇到這樣的心理咨詢者,他們不斷經歷著自我意識與內在沖突的持續(xù)對抗,最終導致心理資源耗竭。實際上,這就是如今被大眾廣泛關注的問題——精神內耗。
28歲的杰克擁有計算機與商學雙碩士學位,在某大廠做產品經理,連續(xù)3年被評為“業(yè)內標桿”。在外人眼中,他的生活令人艷羨,可只有了解他的人才知道,他時常因新項目而感到壓力暴增。
在長期壓力之下,杰克發(fā)現(xiàn),自己得了“細節(jié)強迫癥”,總在需求文檔中反復修改標點符號,凌晨兩點還在檢查PPT配色是否能“傳遞出專業(yè)與安全感”;認知也出現(xiàn)扭曲,在收到領導“整體不錯,建議加強用戶畫像部分”的反饋后,竟整夜失眠,將其解讀為“領導認為我能力不足,對用戶的把握不夠精準”;甚至“行為癱瘓”,會上被問到項目可能存在的風險時,突然語塞,明明準備了近30頁分析資料,卻陷入“萬一說錯怎么辦”的恐慌。更糟糕的是,他的身體也發(fā)出了信號:頻繁凌晨驚醒,難以再次入睡,體檢發(fā)現(xiàn)甲狀腺結節(jié)增大至5級……
上述案例便是典型的精神內耗,其產生的過程大致分4步:
首先,認知評估。當遇到某一事件時,我們會對其進行初步評估,判斷其是否會造成威脅或損失。如果事情超出了自身的應對能力,就會導致壓力增加。
其次,情緒反應。認知評估的結果會引發(fā)相應的情緒反應。如果我們認為自己無法有效應對外在壓力,可能會產生恐懼、焦慮、沮喪等負面情緒,進而消耗大量心理能量。
第三,內化過程。當我們反復經歷負面的認知評估和情緒反應時,這種模式會變得根深蒂固,使我們面對新壓力時,更容易感到無力和消耗。
此外,人若處于長期壓力之下,還可能影響自我概念和世界觀,更容易看到生活的消極面,從而加深內耗,外在壓力就會不斷被內化為精神內耗。
第四,行為和生理反應。持續(xù)的精神內耗會引發(fā)行為和生理上的變化,如睡眠障礙、飲食習慣改變、免疫功能下降等。這些變化會進一步消耗個體的心理和生理資源,形成惡性循環(huán)。
從科學心理學視角來看,精神內耗主要涉及兩個認知層面的概念:
第一個概念叫反芻。這是一種消極的思維方式,即面對問題,持續(xù)沉浸在消極情緒中,不去尋求積極的解決辦法。大量研究證實,反芻思維和抑郁情緒有著緊密聯(lián)系。如果你存在經常性的反芻思維,一定要提早覺察。
第二個概念叫歸因,即事情過后歸結原因。比如:你和朋友產生了矛盾,你是總責怪自己,還是從不會自責,都認為是別人的問題?
這也是解構歸因的維度之一:內歸因還是外歸因,而精神內耗者通常是極端的內歸因者。
我曾接待的一位來訪者小齊,在經歷過一段復雜的感情后,久久不能平復。他認為都是自己的錯,怪自己沒及時挽回,越想越覺得自己糟糕透頂,進而產生破滅感,導致無法正常工作,也不能展開新戀情,最后陷入死循環(huán),變成了精神內耗的受害者。
解構歸因的另一個維度是穩(wěn)定性。假設小明數學考試不及格,他可能會歸因于自己數學天賦差,這是相對穩(wěn)定的因素;他也可以歸因于考前生病導致狀態(tài)不佳,或是因貪玩沒好好復習,甚至怪罪于運氣不好。
研究發(fā)現(xiàn),若歸因于穩(wěn)定因素,容易產生習得性無助(認為結果不可控,放棄改變);而歸因于不穩(wěn)定因素,則可以通過調整策略來有效增加未來的行動力。
當遭遇焦慮、內耗時,如何有效破除?一定要把內歸因轉為外歸因,把穩(wěn)定歸因轉為不穩(wěn)定歸因,才能緩解鉆牛角尖的狀態(tài)。
比如上文提到的小齊,想走出精神內耗,最簡單的方法就是迅速轉為外歸因,可以歸因于一些不可控因素,如家庭問題等現(xiàn)實因素。總之,一旦陷入死循環(huán),絕對不要繼續(xù)怪自己,而是要暫時把問題甩出去,才能較快走出負面情緒,至少不會陷入反復內耗的怪圈,等情緒穩(wěn)定后,再好好思考和復盤。
那如何減少精神內耗呢?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提高認知水平:利用閑暇時間多讀書,有助于全面、深刻地理解事物,避免陷入死胡同,從而減少不必要的精神壓力。
增強行動力:有時內耗來自于想得太多、做得太少,采取行動能幫我們打破循環(huán),減少內耗。
找到能給出切實建議的人聊處境:與他人交流可以提供新的視角和解決方案,減輕心理負擔,比如尋求心理咨詢師的幫助。
學會課題分離:區(qū)分哪些是自己的責任、哪些是他人的事務,不要為他人的問題承擔過多心理負擔,要建立屬于自己的邊界感。
最后,要接納自己的不完美和局限。人無完人,接納自己的不完美,本身也是一種自我成長,可以讓我們走得更遠。(作者為中國政法大學社會學院心理學系副教授)
編輯 蘇睿 / 美編 苑立榮 / 編審 張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