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隨著人工智能生成內容(artificialintelligence generated content,AIGC)技術的突破性發(fā)展,教育數字化轉型已進入智能重構的新階段。AIGC通過內容生成、場景模擬和智能交互等特性,為高校勞動教育課程改革提供了技術動能和創(chuàng)新契機,但同時也衍生出教育主體性消解、知識價值異化等深層矛盾。本文立足技術哲學與教育倫理學雙重視角,系統(tǒng)剖析AIGC賦能勞動教育的內在機理與現實困境,通過探索“技術動能補給構建共生范式-主客關系重構建立協同秩序-知識靜脈重塑打造拓撲網絡-倫理防護體系構筑育人堤壩”的系統(tǒng)化實踐路徑,探索勞動教育課程在智能時代“守正創(chuàng)新”的實施路徑,為高等教育數字化轉型提供兼具理論深度與實踐價值的解決方案。
1.AIGC賦能勞動教育的時代背景
在AIGC技術迅猛發(fā)展的背景下,高校教育正在迎來深刻的變革,而勞動教育作為高校培養(yǎng)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內容,必將乘時代東風,綻放科技光輝。2020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fā)了《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指出新時代的勞動教育應該“遵循教育規(guī)律”“注重新興技術支撐”[]。2021年3月11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表決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第十四個五年規(guī)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2,強調要“聚焦高端芯片、操作系統(tǒng)、人工智能關鍵算法、傳感器等關鍵領域,加快推進基礎理論、基礎算法、裝備材料等研發(fā)突破與迭代應用”,“加強信息科學與生命科學、材料等基礎學科的交叉創(chuàng)新,支持數字技術開源社區(qū)等創(chuàng)新聯合體發(fā)展”,相關理論的闡發(fā)和政策的出臺更加彰顯了科學技術賦能勞動教育的時代性。
高校勞動教育模式面臨諸多挑戰(zhàn),如實踐單一、理論與實踐脫節(jié)、學生參與度低等。AIGC技術的引入為勞動教育帶來了新的思路和工具,特別是在個性化學習路徑、虛擬實驗室、沉浸式學習場景的構建方面,展現了其獨特的優(yōu)勢。然而,AIGC在高校勞動教育中的應用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目前還缺乏成熟的理論框架和實踐指導。本研究利用AIGC技術,智能生成和動態(tài)調整勞動課程教學內容,增強課程的時代性和吸引力,為新時代勞動教育提供支持,推動其高質量發(fā)展。
2.AIGC背景下勞動教育的現實隱憂
在人工智能(AI)引領的勞動教育創(chuàng)新領域,教育工作者正目睹技術工具的理性與教育價值理性的深刻較量。在2021年8月24日的教育部新聞發(fā)布會上,教育部旗幟鮮明地重申勞動教育本質屬性,不僅強調“體力勞動永遠不會過時”,更直指實踐誤區(qū)“要防止以‘智育’方式實施勞動教育,避免用虛擬操作替代真實勞動”[3]。探索如何建立人機協作的新型勞動教育生態(tài)系統(tǒng),成為解決智能時代教育挑戰(zhàn)的關鍵所在。
2.1因技術發(fā)展“硬核不足”導致失衡
AIGC技術應用潛力巨大,但核心技術成熟度不一,這給AIGC在勞動教育中的應用帶來挑戰(zhàn)。一是技術成熟度不足增加了應用難度。AIGC相關技術在勞動教育中的普及受限于技術不成熟和高成本。技術發(fā)展的不平衡可能導致教育中技術應用的不穩(wěn)定性和不可靠性,進而影響教育效果。二是設備與交互體驗的局限。目前,許多虛擬勞動體驗場景和設備仍存在交互性差、沉浸感不足等問題。例如,沉浸式設備的高成本和技術障礙使得這些設備無法在廣泛的教育場景中普及應用,導致學生的學習體驗受到限制,難以充分發(fā)揮AIGC技術的優(yōu)勢。三是數據處理能力的不足與教育成效的限制。AIGC技術依托于大數據和機器學習以優(yōu)化勞動教育內容及方法,然而,當前數據處理能力的不足已成為制約其發(fā)展的關鍵。
2.2因“身份爆炸”誘發(fā)的主客關系失位
在AIGC技術的嵌入下,勞動教育中的主客體身份關系面臨嚴峻挑戰(zhàn)。特別是在數字化身份的虛擬化和多重化過程中,學生和教師的身份界限變得模糊。首先,教師可能因AIGC技術的引入,從教學核心轉變?yōu)榧夹g的輔助者,這可能導致其主導地位被虛擬“機師”取代,引發(fā)身份認同危機。其次,學生在虛擬空間體驗職業(yè)角色可能與現實身份脫節(jié),忽視現實社會的角色與責任。最后,算法技術可能使教師與學生關系錯位,削弱教師的存在感和話語權,導致師生互動冷漠,缺乏人文關懷,影響教育效果。
2.3勞動教育內容易滋生“知識異化”風險
技術進步可能掩蓋深層次內容,導致教育目標扭曲。根據2016年發(fā)表在《教育研究評論》(EducationalResearchReview)上的一項研究,研究者對數字化教育工具的使用進行了分析,發(fā)現過度依賴視覺和互動元素可能導致學生對學習內容的理解變得表面化[4]。一是理論內容的淺化與“勞動信息”化。在AIGC技術的支持下,勞動教育的理論部分往往被數字化處理,呈現為富有視覺沖擊力的圖像和動畫。這種形式雖然引人入勝,但容易使學生忽視勞動教育的深層次知識內涵,導致對知識的淺嘗輒止,未能深人認知和思考。二是實踐內容的娛樂化與“勞動游戲”化。AIGC為學生提供了多種虛擬勞動場景,使學生能夠體驗不同的勞動角色。然而,這些場景有時過于娛樂化,使學生在享受“游戲”的樂趣時,忽略了勞動的本質和教育的嚴肅性。三是科技美感弱化勞動教育的價值。AIGC賦能的數字場景往往具備較強的科技美感,然而,這種美學上的沖擊可能會削弱勞動教育內容的實質價值。
3.AIGC賦能勞動教育的紓解路向
AIGC技術的教育滲透既孕育著勞動形態(tài)的革新機遇,也暗含著異化勞動的風險挑戰(zhàn)。在技術理性與教育價值的張力之間,高校勞動教育亟須突破“技術工具論”的桎梏,轉而構建人本導向的智能化教育范式。《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5指出,“適應科技發(fā)展和產業(yè)變革,針對勞動新形態(tài),注重新興技術支撐和社會服務新變化。深化產教融合,改進勞動教育方式”。。這要求教育工作者既需正視AIGC引發(fā)的勞動主體性消解、知識生產異化等現實困境,更要主動探索技術回歸育人本質的創(chuàng)新路徑。
3.1技術動能補給:構建“硬核技術-柔性教育”共生范式
在應對AIGC技術發(fā)展不均衡引發(fā)的教育失衡時,需超越工具理性的局限,構建技術與教育深度融合的生態(tài)體系。從馬克思勞動對象化理論的視角出發(fā),技術作為人類本質力量的外化,必須服務于勞動教育培養(yǎng)完整人格的根本目標。高校勞動教育應建立技術篩選的動態(tài)機制,通過多維度評估體系對AIGC技術的成熟度、適配性與教育價值進行系統(tǒng)性甄別。
例如,在思政教育領域,浙江大學開發(fā)的“AI思政課一點通”系統(tǒng)深度融合自然語言處理(NLP)、大語言模型(LLM)和檢索增強生成(RAG)技術,其技術內核經過教育學者的批判性改造,即通過結構化處理思政課內容構建知識圖譜,運用語義分析模塊解構學生提問的認知邏輯,在剔除簡單應答式技術模塊的基礎上,強化了思想政治理論體系的建構功能。這種技術賦能路徑既能突破傳統(tǒng)勞動教育中工具簡陋帶來的認知局限,又可避免陷入技術至上的異化陷阱。教育實踐表明,當技術供給與育人需求形成深度耦合時,學生不僅能掌握智能時代的知識交互技能,更能通過技術反哺深化對勞動本質的理解,實現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的辯證統(tǒng)一。
3.2主客關系重構:建立“人機協同-價值引領”新秩序
面對AIGC技術應用可能導致的師生角色模糊問題,需重構人機協同的教育權力結構。在智能勞動場景中,教師需堅守價值引領者的核心地位,通過教學設計明確AI工具的輔助邊界,將知識傳遞、技能示范等標準化環(huán)節(jié)交由智能系統(tǒng)承擔,而將勞動倫理思辨、創(chuàng)新思維激發(fā)等核心育人功能保留為教師專屬領域。這種分層賦權機制在實踐中表現為“雙軌制”教學架構,智能系統(tǒng)負責基礎勞動數據的采集分析與個性化反饋,教師則專注于引導學生建立勞動價值觀,并在虛實結合的勞動場景中培育批判性思維。
例如,合肥工業(yè)大學開通“大學生勞動教育”智慧課程,融入人工智能技術,打造出AI智慧課程。首先,摒棄了傳統(tǒng)的線性教學框架,代之以可視化知識圖譜為核心,實現知識點的有機串聯,構建起一個立體化的學習網絡。其次,本課程秉持成果導向教育(OBE)理念,課程精準對接每位學生的學習需求,量身定制個性化學習路徑,輔以AI助教的實時輔導與反饋,開創(chuàng)了“師/生/機”三元互動的全新教學模式,極大提升了學習效率與體驗。最后,將AI工具廣泛應用于多個教育環(huán)節(jié),如視頻理解技術在作業(yè)批改中的智能化應用、AI數字人在教學視頻制作中的創(chuàng)新嘗試、安全監(jiān)測引擎在課程審核中的嚴謹把關,顯著減輕了教師的工作負擔。在AI工具的輔助下,該課程2021年11月上線學銀在線,2022年9月上線中國大學M00C,現已被全國271所學校選用,讓超過51.4萬名學生得以享受優(yōu)質教育資源,有力推動了教育公平化進程,彰顯了科技賦能教育的無限可能。
3.3知識靜脈重塑:打造“虛實融合-認知迭代”空間拓撲網絡
為化解技術介入可能引發(fā)的知識異化風險,需重構勞動教育的空間認知范式。數字時代的勞動知識生產已突破物理場域的邊界,形成虛實交織的拓撲結構。高校應通過空間再造實現勞動教育的認知升級:一是在物理維度保留傳統(tǒng)勞動具身性體驗,使學生通過實體勞作感知生命成長規(guī)律;二是在虛擬維度構建高擬真數字孿生系統(tǒng),借助AIGC技術模擬復雜生產環(huán)境;三是在交互維度開發(fā)多模態(tài)人機接口,促進顯性知識傳遞與隱性經驗積累的有機融合。這種三維空間重構不僅延展了勞動教育的物理邊界,更通過虛實場景的認知映射,幫助學生建立系統(tǒng)性的知識框架。
例如,江西理工大學“VR+ 紅色教育”教學研究基地通過實景建模技術構建蘇區(qū)精神數字孿生系統(tǒng),在保持實體教學空間研討功能的基礎上,運用多模態(tài)交互設備實現革命場景的時空折疊,師生佩戴VR設備即可在實體教室中同步完成歷史現場的具身化漫游,既通過觸覺反饋感知戰(zhàn)地勞作的真實肌理,又能借助空間聲場解析革命話語的認知圖譜[8。這種虛實交織的認知迭代有效避免了技術介入導致的知識碎片化,使勞動教育回歸培育整體性思維的育人本質。
3.4倫理防護體系:構筑“技術向善-教育育人”防護堤壩
在AIGC深度介人教育的背景下,倫理防護體系的構建需以“發(fā)展性倫理”為原則,通過技術研發(fā)、數據采集、算法運行、實踐應用的四重防護機制實現價值引導。
以桂林電子科技大學為例[9],該校以“易班”為主體,將自主研發(fā)的數字化校園系統(tǒng)、“校信通”短信平臺、“跟風看現場”網絡直播系統(tǒng)、“微風校園”App、“微風桂電”微信公共號等全面升級改版,以“輕應用”的方式實現與“易班”平臺的深度融合,形成“四位一體”的思政教育平臺,基本實現了網絡思政教育信息的全覆蓋,在抵消商業(yè)網站的網絡信息操控和網絡戾氣的同時,逐步贏得了網絡虛擬空間的話語權。通過“技術研發(fā)一場景應用一價值傳導”閉環(huán)驗證了倫理防護體系的有效性,當智能系統(tǒng)的數據脫敏機制、算法解釋能力與育人目標深度協同,AIGC方能規(guī)避認知依賴風險,成為傳承勞動精神、培育責任意識的時代化載體。
結語
人工智能技術的浪潮正深刻重構教育生態(tài),勞動教育作為立德樹人的實踐載體,亟須在技術賦能與價值堅守間尋求動態(tài)平衡。本研究通過解構AIGC時代勞動教育的技術性困境與倫理性挑戰(zhàn),揭示出元宇宙技術對教育主體性復歸、知識形態(tài)迭代的積極意義[10]。實踐研究表明,未來只有通過技術迭代、倫理規(guī)約與教育理念的同頻共振,才能推動勞動教育在數字化轉型中真正實現“以勞育德、以勞啟智”的育人目標,為培養(yǎng)具備數字素養(yǎng)與工匠精神的新時代勞動者提供可持續(xù)路徑。 A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EB/OL].(2020-03-26)[2025-03-07].https://www.gov.cn/zhengce/2020-03/26/content_5495977.htm.
[2]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第十四個五年規(guī)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EB/OL].(2021-03-13)[2025-03-07].https://www.gov.cn/xinwen/2021-03/13/content_5592681.htm.
[3]程婷.教育部:體力勞動永遠不會過時,勞動教育要防止泛化或窄化[EB/OL].(2021-08-24)[2025-03-07].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4184484.
[4]Sung YT,Chang KE,LiuTC..The effects of integrating mobile devices with teaching and learning on students' learning performance:A meta-analysis and research synthesis[J].Computersamp; Educationa,2016,94:252-275.
[5]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EB/OL].(2020-03-20)[2025-03-07].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2003/t20200326_435127.html.
[6]陳琿夏,譚帥,李銘詠,等.浙大AI課, 真的不一樣![EB/OL].(2024-11-18)[2025- 03-07].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 forward_29377771.
[7]超星安徽.合肥工業(yè)大學智慧課程上 線啦![EB/OL].(2024-08-27)[2025-03-07].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 MzI1ODk2 NzQ4MQ 1== amp;mid=2247495373amp;idx :=: 1amp;sr
852f16c8786bc24ce6cc481e1a52269amp;scene :=0
[8]徐光明,陳琰.江西理工大學用新技術為紅色教育賦能——“VR .+ 紅色教育”螳出育人新路[EB/OL].中國教育報,2020-11-17(3).
[9]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教育廳.桂林電子科技大學:“易”起成長,“易”起分享[EB/OL].(2017-07-10)[2025-03-07].http://jyt.gxzf.gov.cn/ztzl/qqgxsxzzjyzt/jydx/t3399216.shtml.
[10]李培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程實踐教學探析—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創(chuàng)新與實踐探索》[J].高教探索,2020(3):130.
作者簡介:郝應欽,在讀碩士研究生,助教,844871857@qq.com,研究方向:鄉(xiāng)村振興與農村發(fā)展;武曉茜,在讀碩士研究生,939834277@qq.com,研究方向: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高靖添,碩士研究生,tian302813986@163.c0m,研究方向:網絡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項目:2024年度廣西高校中青年教師科研基礎能力提升項目——基于算法技術的廣西高校網絡意識形態(tài)安全教育研究(編號:2024KY0192);桂林電子科技大學2024年校級教育教學改革項目(學生工作專項)——算法AIGC背景下的高校勞動教育課程教學創(chuàng)新與實踐研究(編號:JGXGB202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