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福鼎白茶可是真火了。火到什么程度呢?我在四川、湖南、貴州這些產(chǎn)茶大省出差時,都經(jīng)常能遇到加工生產(chǎn)“福鼎白茶”的工廠。有讀者可能會納悶,福鼎白茶是福建的特產(chǎn),怎么別的省份也做了呢?要不然怎么說福鼎白茶火呢!隨著福鼎白茶產(chǎn)業(yè)規(guī)模的不斷擴大,以及福鼎當?shù)夭枨喑杀镜牟粩嗯噬歉6ιa(chǎn)的“正宗福鼎白茶”定然會充斥市場。
例如這兩年在四川茶區(qū),我就見到了不少福鼎白茶的極品——白毫銀針。茶干滿布銀毫,色如銀,形似劍,真是賣相十足。要不是行家,光看外觀真是難分真?zhèn)?。這樣的川派白毫銀針,批發(fā)價不過是二百多元一斤。真正的福鼎白毫銀針,價格則是上千元一斤。因此確有一些無良商家,從四川購入銀針后運回福鼎銷售,其中的利潤可想而知。這本是行業(yè)內(nèi)的秘密,咱們點到為止,諸位讀者多多留神就是了。如何分辨真?zhèn)伟缀零y針?光看肯定不行,一定要喝。川派銀針,雖然漂亮,但茶湯還是發(fā)空,口感也更粗糙。
當然,更多的“疑似福鼎白茶”,都是用春末夏初的茶青去做。因為這時候頭撥二撥的綠茶已經(jīng)做完,再做綠茶就賣不上價了。不如將這樣的原料加工白茶,多少總還能增加些收入。您可能會問,春末夏初的料子粗老,做出的茶也不漂亮???沒關(guān)系,咱們做不了銀針做牡丹,做不了牡丹還可以做壽眉嘛。若您看到那種9.9元一餅還包郵的福鼎白茶,大都是這么個來路。
如果有消費者問:這白茶怎么這么粗老呢?人家客服會答:親,正宗壽眉就是這么粗老。正所謂粗茶淡飯才是真嘛。您跟他談工藝,他給您聊文化,四兩撥千斤,絕對太極高手。其實正宗的福鼎壽眉講究芽葉相間,以葉為主,偶有茶毫,略有嫩莖。您再瞧這9.9元包郵的壽眉,除了大葉子就是硬樹梗。這時候可能有內(nèi)行一點的消費者質(zhì)問:“我原來喝過福鼎的壽眉白茶,也沒這么粗老???”您以為人家客服就詞窮了?人家會答:我們這不是一般的壽眉,那可是荒野壽眉。粗糙的外觀,本是缺點,讓人家這么一解釋竟成了賣點。
9.9元一餅包郵的荒野壽眉,自然是忽悠人的伎倆。那福鼎茶區(qū)到底有沒有荒野茶呢?有是有,只是量很少。我曾在福鼎市翁溪村瑕蟆井自然村的山上,看到過一片荒野茶樹。翁溪村本就是福鼎白茶的福地,如今白茶當家茶樹品種華茶2號(即福鼎大毫茶)就是發(fā)源于此。
據(jù)《福鼎縣志》記載,清光緒六年(1880),點頭鎮(zhèn)翁溪村的茶農(nóng)林圣松,在太姥山麓偶然發(fā)現(xiàn)一株芽壯葉厚的野茶,移植回鄉(xiāng),精心培育,這便是大毫茶的起源。清末民初,翁溪茶師用這個品種茶樹制作出的白毫銀針,香氣清冽,滋味醇厚,一經(jīng)問世便轟動茶界,成為海上絲綢之路上的“軟黃金”。經(jīng)過百余年的繁衍,大毫茶已成為福鼎茶區(qū)的當家品種?,F(xiàn)如今,翁溪村修建了一座大毫母樹茶園。一百多年樹齡的大毫母樹矗立其間,默默向愛茶人訴說著福鼎茶的風(fēng)云變化。
翁溪村的茶園,本就不少。20世紀70年代,響應(yīng)“今后要在山坡上多開辟茶園”的號召,當?shù)夭柁r(nóng)與知青又開辟了不少茶園。筆者見到的那一片荒野茶林,就是那個激情歲月留下來的遺存。時至如今,那些茶樹的樹齡也都有四五十年之久了。后來包產(chǎn)到戶,機緣巧合就荒放在了山上,既沒打藥,也不修剪,就這么任性地生長。等我看到時,荒放了多年的茶樹已長到3米多高,很是壯觀。
這種茶樹產(chǎn)量很低,大致不到常見茶樹的一半兒。但農(nóng)業(yè)本就是質(zhì)量與產(chǎn)量的博弈,荒野茶產(chǎn)量低但茶湯口感確實妙不可言。您可能會好奇:這種荒野茶樹采制的是銀針、牡丹還是壽眉呢?都不是。福鼎這種荒放茶因產(chǎn)量極低,一年只在清明前后三天采一次。采下的都是小孩子手掌大小的大葉片。不明就里者以為是夏暑茶,實際上是正兒八經(jīng)地上等春茶?;姆挪璨烧矘O困難,用機械您是甭想了。就是熟練的采茶工,站在梯子上忙活半天兒也采不出幾斤鮮葉。您問為什么用梯子?那荒放的茶樹矮的兩米多,高的甚至超過三米。不用梯子,可是夠不著茶葉。既費工又稀少,行里都稱這種白茶為黃金葉。光聽這名字,就透露著三分尊重。
這種白茶很特別,是獨立于銀針、牡丹、壽眉等常見白茶以外的品類。黃金葉的制作方式,也與一般白茶大不相同。常規(guī)的白茶,講究一不炒二不揉,前萎凋后干燥。但是黃金葉的鮮葉,采下來后卻要下鍋加工,當?shù)夭柁r(nóng)稱為“洗一遍”。具體而言,茶師先把鍋燒熱,然后把鮮葉放入翻炒。但與一般綠茶鍋炒殺青不同,茶師每隔一段時間會適當?shù)赝伬锾硪稽c水。等到鮮葉軟下來,還會蓋上鍋蓋燜一會兒。整個過程,和我們家里炒扁豆差不多。其實制茶又有什么神秘的呢?功法也好,絕招也罷,都是來源于日常生活。黃金葉“洗茶”的過程大約需要半個小時,“洗好后”的黃金葉再拿去日曬,后面的做法與常規(guī)白茶完全一致。我這樣一說您就明白了,黃金葉實在太特別了。好在荒野黃金葉小眾到幾乎不參與流通,所以雖獨立于常規(guī)白茶之外也無傷大雅。
翁溪村不愧是孕育出福鼎大毫的地方,土壤是砂礫小石土,透氣性強適宜茶樹生長。所以這里做出的黃金葉茶湯喝著通透,絲毫不帶沉悶的感覺。又因荒放多年,湯水里自有一股山野的瀟灑氣質(zhì),絕不是溫順柔甜的小甜水兒而已。
老茶師和我講,他們祖祖輩輩都會做這種黃金葉。但由于口感好而賣相差,老百姓都是留著自己喝。市場上見不到,自然少為人知。您瞧,茶區(qū)的父老鄉(xiāng)親才是真正的懂茶之人呢。有人可能也會糾結(jié),黃金葉還能算白茶嗎?屬于壽眉?還是歸于牡丹?對于真正的懂茶人來說,黃金葉屬于什么茶重要嗎?切莫掉入概念的陷阱。好喝,那才是王道。
三白湯
黃金葉除去清飲,還可以當作三白湯的原料。所謂三白湯,是我家在冬季自制的潤喉清肺飲料。具體而言,是用白梨、白茶與白百合一起下鍋熬煮。梨子用一顆,白茶用4克,白百合豐儉由人,水開后再煮20分鐘即可飲用。白茶潤喉,秋梨清肺,白百合平燥。三白湯,既是茶湯也是梨湯,即潤喉又清肺,不似藥而勝似藥,冬季大可常飲。常規(guī)白茶就行,如果能用荒野黃金葉熬制,那味道就更好了。
(責(zé)編:馬南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