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日本政府加快推進吞并琉球國的種種侵略行徑,琉球國王尚泰雖然盡力反抗,但自嘆無能為力,只得把復國的希望寄托在宗主國清王朝身上。
1876年(光緒二年)10月,琉球國王尚泰與三司官向居謙商議,秘密派遣向德宏、林世功、蔡大鼎等39人到中國求援。他們乘坐的小船,25 日冒險出航,因風向不順,于次年2月29日才到達福州。
向德宏、林世功等一行向閩浙總督何璟、福建巡撫丁日昌遞交國王咨文,陳述日本阻撓琉球國向清朝進貢的詳細情況,請求清廷救助琉球國。清政府要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告訴即將赴任的駐日公使何如璋,到日本后“相機妥籌辦理”,并讓向德宏一行返回琉球。向德宏等不肯回去。
光緒五年(1879)閏三月,在日本的琉球國王子尚典托福建商人帶回密函,把琉球被改為沖繩縣的消息帶到中國。尚典要向德宏等瀝血呼天,轉達琉球國君臣的期盼,乞求天朝立即興問罪日本之師,支持琉球復國。尚典還表示,如不能收復琉球故土,只有絕食而死,不能辱國負君。
向德宏、林世功等在華活動的琉球人,從尚典的密函得知日本滅其國的消息,義憤填膺。向德宏邊哭邊讀,肝膽俱裂,痛不欲生。于是,他不顧清朝關于非進貢使者不得進京的規(guī)定,“剃發(fā)易裝”,喬裝打扮成商人,邀請通事等結伴北上,于 5月14日到達天津。先后兩次上書李鴻章,痛陳琉球遭受滅國災難的經(jīng)過,懇求代為奏請皇上,為琉球興師復國。兩封求救書的主要內(nèi)容有:
(一)闡明琉球國自洪武五年(1372)隸入明朝版圖。清朝統(tǒng)一中原之初,琉球國首先效順,納款輸誠,恪遵《大清會典》,兩年進貢一次,從來沒有耽誤過,并表示“生不愿為日國屬人,死不愿為日國屬鬼!”光緒元年(1875)以來沒有進貢,沒有前來參加慶賀皇上登基等大典活動,都是因為日本禁止,琉球國雖然提出種種理由,百般請求,日本就是不肯批準造成的,不是琉球國本意如此。
(二)控訴日本侵略罪行,如說日本內(nèi)務大書記官松田道之,率領官員數(shù)十名,兵丁數(shù)百名,到琉球后,咆哮發(fā)怒,備責國王為何向清朝進貢等事,為何不聽從日本的命令,膽敢向清朝求救,這樣做是對日本的悖逆,應即廢藩為縣。
(三)對李鴻章向總理衙門報告日本滅亡琉球國,請求清朝救助之事,表示感謝,“宏等感激涕零,焚香碰頭?!?/p>
(四)向清朝表達琉球國人的救國決心。全國臣民及商人、鄉(xiāng)農(nóng),雪片信至,催促向德宏北上,到李鴻章及總理衙門、清朝廷等處,仿照楚國申包胥之痛哭的辦法求救兵。
向德宏為了躲避日本人的追捕,留在天津,受到李鴻章的保護。九月初二,林世功一行自天津啟程,初五到達北京。林世功等人到北京后,十四日將請愿書送交總理衙門,請求中國“盡逐日兵出境”,沒有得到清朝廷的答復。清政府也沒有采取出兵等強有力的措施支持琉球復國。
光緒六年(1880)十一月,當清政府與日本簽署《球案條約草案》的消息傳來,林世功的最后一線希望也破滅了。二十日,林世功再次來到總理衙門門前,作絕命詩兩首:
古來忠孝幾人全,憂國思家已五年。
一死猶期存社稷,高堂專賴弟兄賢。
廿年定省半違親,自認乾坤一罪人。
老淚憶兒雙白發(fā),又聞噩耗更傷神。
詩畢,揮劍自刎。二十二日,慈禧太后得知此事,認為林世功是琉球王室的忠臣,特贈白銀200 兩,將林世功厚葬在通縣張家灣立禪庵村。
林世功自殺后,琉球國內(nèi)勢力分化為兩派:一派以翁逢源、向嘉勛為代表,支持日本的統(tǒng)治,日本稱之為“開化黨”;另一派以毛允良、毛有慶等人為代表,盼望清帝國援助,幫琉球復國,親日派稱他們?yōu)椤邦B固黨”。眾多琉球士族支持“頑固黨”復國。每逢節(jié)日,都有大批琉球士族穿著傳統(tǒng)禮服前往各地寺廟,名義上是祭拜先王,實際是祈求清朝戰(zhàn)勝日本,幫助琉球復國。
1894年中日甲午戰(zhàn)爭期間,“親華派”在向志禮的領導下,前往寺廟,祈求清朝戰(zhàn)勝日本。琉球各地還盛傳將有清朝的黃色艦隊前來攻打那霸,一時情勢緊張。但隨著甲午戰(zhàn)爭清朝戰(zhàn)敗,清政府無力再向日本提出琉球一案。少數(shù)不滿日本統(tǒng)治的琉球人,就選擇流亡中國,被稱作“脫清人”。
當時,清廷與俄國在新疆的戰(zhàn)事吃緊,無暇他顧。林世功等人的請愿、游說活動,自然不會得到他們期望的結果。后來,中日兩國雖然經(jīng)過多次談判,清朝廷一直以保存琉球國為目標,但日本絕不會把吞進嘴里的肉再吐出一星半點兒來。表面上“球案”久拖不決,實際上,日本早已將琉球收入囊中,按照日本的意志在琉球國土施政。
在琉球國內(nèi),對于復國問題出現(xiàn)了不同意見,分為白、黑兩黨。白黨欲從日本迎回國王尚泰,仍尊其為主,并欲為自主之國,不愿依附于中國,亦不愿從屬于日本。黑黨以尚泰無能,不喜其復國,欲立尚泰之叔伊江王子為主,并遣人往中國密訴,此事如果中國準行,日后愿永為屬國,不受日本轄治。
1945年8月,喜友名嗣正領導的“琉球青年同志會”,改名“琉球革命同志會”,在臺灣與琉球兩地活動,其宗旨是希望琉球獨立,歸屬中國,并啟發(fā)琉球之民族思想。1948年7月25日,喜友名嗣正在上蔣介石的請愿書中明確表示,琉球?qū)韺⒅厝胫袊鴳驯В^無疑義。還說,琉胞“數(shù)度愿請政府,堅持正義,收復琉球”。
(責編:栗月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