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華篇
京津冀文化協(xié)同發(fā)展已走過了十年的璀璨歷程,猶如一場盛大而震撼的春之禮贊。非遺仿佛一顆顆蘊藏著無盡生命力的種子,在文化的沃壤之中奮力破土,在時代的春風里靈動舞動。國家級與省市級的非遺精品項目,就像率先盛開的春花,散發(fā)著先輩們智慧的芬芳,將文化傳承的蓬勃生機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
立春
歲朝迎春畫吉祥
立春,二十四節(jié)氣之首,“立”為開始,“春”代表溫暖與生長。在傳統(tǒng)觀念里,立春寓意吉祥。每逢立春,人們常借助繪畫藝術傳遞對新年的憧憬與對未來的美好期許。畫中通常包括春意蠱然的自然景觀、祥瑞的動植物,以及和諧的人物生活等元素,既寓意希望與祝福,更有對自然的贊美、對生活的熱愛、對幸福的追求,展現(xiàn)出人們在一年之始的美好愿景。
木版水印技藝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北京)
榮寶齋的木版水印技藝,是在繼承中國傳統(tǒng)雕版印刷技藝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每一件木版水印作品的誕生,都需要經驗豐富的工匠們通力合作,經勾描、雕刻、印制等工序,歷經數(shù)年甚至數(shù)十年方能復現(xiàn)出幾可亂真的木版水印作品,呈現(xiàn)出一般復制作品所不具備的豐富層次、筆觸與細節(jié),開辟了傳播、觀看中國繪畫與書法藝術的嶄新途徑。
楊柳青木版年畫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天津)
楊柳青木版年畫題材廣泛,內容豐富,構圖飽滿,寓意吉祥,雅俗共賞。其采用刻繪結合的手法,刻工精美、繪制細膩、人物生動、色彩典雅,成為我國著名的年畫品種之一,在中國民間文化和天津文化發(fā)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武強木版年畫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河北)
武強木版年畫因其產地在河北武強而得名,是中國民間特有的一種繪畫體裁,具有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和地方特色。武強木版年畫構圖豐滿、線刻粗獷、設色鮮亮、裝飾夸張、節(jié)俗特色濃厚,除大量民間題材外,更注重反映重大時代變革。
楊柳青木版年畫作品
雨水
春泥塑新萬物生
雨水,二十四節(jié)氣之二。其含義為降雨伊始,多為小雨或毛毛細雨,適宜的降水對農作物生長至關重要,是農耕文化對節(jié)令的生動反映。在雨水節(jié)氣,人們以泥塑的形式表達春季的憧憬與愿望。這些泥塑作品承載著人們對雨水滋養(yǎng)萬物的感恩,以及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泥塑 (北京兔兒爺)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北京)
北京兔兒爺?shù)闹饕卣魇且阅嘧鎏ィ槭┎世L,兔首人身,武將裝束。其制作工序包括搓、揉、挑、捏、印、拍、剪、色、貼、鑲、劃、板、插等,其技藝手法講究夸張、簡練,作品講究對稱、平衡,色彩對比強烈,古樸凝重。
泥塑 (天津泥人張)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天津)
天津泥人張彩塑創(chuàng)始于清代道光年間,流傳、發(fā)展至今已有199年的歷史,是我國北方傳統(tǒng)雕塑的杰出代表。泥人張彩塑具有鮮明的現(xiàn)實主義藝術特色,追求解剖結構、夸張合理、取舍得當,能夠真實地刻畫出人物性格、體態(tài),達到了形神兼?zhèn)?。其用色敷彩匠心獨特,深受人民群眾的喜愛,已成為天津特有的文化名片,影響遠及世界各地,在我國民間美術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泥塑 (玉田泥塑)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河北)
玉田泥塑以歷史人物、神話故事、田園動物等為題材,用泥土捏塑形象,經彩繪后成為泥,供少兒把玩。其造型一般為橢形體,單純簡練,半塑半畫,以畫為主,內鑲葦?shù)眩獠坑冒咨鞯?,敷以紅、黃、綠、黑各色,色彩強烈。
驚蟄
驚蟄擂鼓傳春聲
驚墊,二十四節(jié)氣之三,反映了自然界生物受節(jié)律變化影響而萌發(fā)、生長的狀態(tài)。時至驚,陽氣上升,氣溫回暖,春雷乍動,雨水增多,萬物生機盤然。驚墊時節(jié)應春景,擊鼓傳春聲。
琉璃燒制技藝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北京)
琉璃系低溫鉛釉陶的習稱,是一種常用于宮殿、陵寢、寺廟、寶塔等建筑的裝飾材料。經過長期的生產實踐,琉璃在造型樣式、裝飾風格、工藝技術等方面都達到了一定的高度。琉璃建筑將中國傳統(tǒng)陶瓷文化和建筑文化有機結合起來,成為一種具有濃厚民族特色和文化內涵的建筑形式。
津門法鼓 (楊家莊永音法鼓)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天津)
楊家莊永音法鼓起源于清代乾隆年間,至今已有兩百多年的歷史,主要流傳于天津市河西區(qū)掛甲寺街及其周邊地區(qū)。
楊家莊永音法鼓出會時主要是表現(xiàn)釋迦太子出游的盛況,一般出會人數(shù)在40人左右,有文場、武場之分。文場即儀仗隊,行會時按順序排列,魚貫而行,氣勢磅礴,別具特色。武場俗稱“家什場”,主要是樂隊,各種打擊樂器按一定的詞牌、曲譜演奏,鼓、拔、、等在伴奏中上下翻飛,左右開弓,做出“纏頭裹腦”“海底撈月”等動作,節(jié)奏徐緩漸進、跌啟起伏、情緒激昂、氣氛熱烈。楊家莊永音法鼓表演既顯陽剛之美,又見嬌柔之態(tài),聲情并茂、和諧自然。
石影雕
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河北)
石影雕就是雕刻在巖石上的影像。創(chuàng)作者使用以金剛石為尖的鋼錐不斷鑿擊花崗巖,在黑色的石板上留下或白或灰深淺不一、疏密不均的小點。石影雕完全依靠創(chuàng)作者手腕力度的大小輕重,利用黑白明暗成像原理來形成攝影效果,其畫面細膩逼真、清晰生動、古樸高雅,且材質堅硬,可長久保存。
楊家莊永音法鼓
春分
春日踏青紙鳶起
春分,二十四節(jié)氣之四。春分的“分”代表“季節(jié)平分”,傳統(tǒng)以立春到立夏為春季,而春分日正處于兩個節(jié)氣之中,正好平分了春季。每逢春分,人們便到郊外游玩,享受大自然的怡人景色。放飛紙鳶以迎接春天,寓意著希望和自由。
風箏制作技藝 (北京風箏哈制作技藝)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北京)
風箏哈是北京著名的風箏制作世家哈氏家族的簡稱,其制作風箏的歷史可追溯到清代末年,至今已有一百多年。哈氏風箏用料講究,造型比例適中,交接嚴謹,美觀大方,構圖豐滿,繁而不失整齊,簡而不失豐富。制成的風箏色澤明快、穩(wěn)重大方、色彩對比強烈,具備吃大風、起飛快、放飛后既高且穩(wěn)等特點。
風箏制作技藝(天津風箏魏制作技藝)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天津)
清末,風箏界出現(xiàn)了“人才輩出,流派紛呈”的局面,最有影響的首推天津的“風箏魏”。風箏魏風箏制作精良,形象逼真,色調和諧,用料講究,飛行平穩(wěn),便于攜帶,深受人們喜愛。
目前,風箏魏制作技藝已經成為可以文字傳承的制作核心技術和專有技術,形成了創(chuàng)意、設計、選料、扎架、彩繪、糊面、總裝、試飛八大獨特的工藝流程和相應的質量檢驗標準。
安次區(qū)第什里風箏
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河北)
第什里風箏傳承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所制作的風箏種類有硬翅、軟翅、板子、串類等幾大類別、幾十個品種,特別是近年來推出的沙燕風箏禮盒,其做工精美細致,畫面鮮艷亮麗、寓意吉祥,文化底蘊深厚。
柳編 (胡連莊楊氏手工柳編技藝)
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天津)
靜海胡連莊楊氏手工柳編技藝傳承至今已有百年歷史。它制作工藝類別多樣,主要技法分為平編、紋編、勒編、砌編、纏邊幾種,選料、泡料都有一套嚴格的程序。在沿襲傳統(tǒng)編織技法的同時,靜海胡連莊楊氏手工柳編也在不斷地結合現(xiàn)代審美需要,進行改進和創(chuàng)新花樣的嘗試,并在國內各大展會亮相,產品已沖出國門走向世界,遠銷1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
柳編 (固安柳編)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河北)
河北省固安縣素有“柳編之鄉(xiāng)”的美譽。早在明代永樂年間,當?shù)剞r民就開始杞柳的種植和柳器的編織。固安柳編有著悠久歷史,清代光緒年間,固安柳編最為盛行,市場繁華無比。民間編織的箱、筐、籃、升、斗、簸箕、籮等產品,技術精巧,樣式考究大方,結實耐用,遠銷北京、天津、蘇州、沈陽等諸多商埠。
清明
欲探春風先插柳
清明,二十四節(jié)氣之五。清明節(jié)氣因節(jié)令期間“氣清景明、萬物皆顯”而得名。清明是反映自然界物候變化的節(jié)氣,這個時節(jié)陽光明媚、草木萌動、百花盛開,自然界呈現(xiàn)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春到柳先翠,“五九六九,沿河看柳”,柳是春天的象征,是報春的使者。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柳條編織是一門古老的手工藝,通常在春天進行,此時柳樹新芽吐綠,柳條柔韌,易于采摘和加工。
聚元號弓箭制作技藝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北京)
聚元號弓箭鋪創(chuàng)建于1721年,由于產品做工精良、裝飾精美,被選為皇家御用兵工廠。聚元號弓箭完整地保存了傳統(tǒng)弓箭制作復雜的生產工藝流程、細膩的工序和精湛的技術,濃縮了中國傳統(tǒng)弓箭發(fā)展軌跡和弓箭文化,是中國傳統(tǒng)手工工藝的杰出代表。
柳編葫蘆柳編魚
谷雨
春茶自造始開嘗
谷雨,二十四節(jié)氣之六,是春季的最后一個節(jié)氣。谷雨取“雨生百谷”之意,此時降水明顯增加。民間有摘谷雨茶、走谷雨、祭海、吃春、賞花等習俗。在谷雨時節(jié),氣溫繼續(xù)上升,降水增多,是茶樹生長發(fā)育的關鍵時期。春茶的初制,代表著農耕文化中關于生長、收獲和品嘗的重要環(huán)節(jié),體現(xiàn)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
花茶制作技藝 (張一元茉莉花茶制作技藝)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北京)
張一元茉莉花茶制作在時采用福建烘青綠茶一一春茶為茶壞,初制過程主要包括萎凋、殺青、揉捻、烘焙等工序。制成的茉莉花茶湯清、味濃,入口芳香,回味無窮。這種深受京城百姓喜愛的茉莉花茶風味獨特、物美價廉,蘊含著深厚的老北京文化底蘊。
天津茉莉花茶拼配工藝
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天津)
天津茉莉花茶拼配工藝是在“要津之地”的津沽,依據九河下梢的需要而誕生的。針對天津既是中國北方漕運、囤鹽的中心,又是近代中西碰撞、南北交融、人文薈萃的都市特征,茶莊把各地的茶葉按季節(jié)、葉形、氣味進行拼配、熏制,為酷愛喝茶、“眾口難調”的天津人推出了以“高碎”和“老味茉莉花茶”為代表的“味道好、價格便宜”的天津茉莉花茶,一時成為百姓的摯愛。
桑葉茶制作技藝
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河北)
定興縣淘洼村桑葉茶制作技藝,始于明朝永樂年間,是一種傳統(tǒng)的手工炒茶技藝。明朝時期,人們從山西移居至此,發(fā)現(xiàn)此地有茂密的桑樹,便因地制宜地采制桑甚及桑葉作為食材,日積月累,張氏家族因此有將桑葉進行保存的想法,而后經過反復制作加工,脫去了桑葉的苦澀味,制成了甘甜適口的桑葉茶。
磁州窯燒制技藝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河北)
磁州窯原料主要有青土、白堿、缸土、籠土、耐火黏土等。窯工在瓷土的應用上有一套獨特的技藝,使產品五彩繽紛。磁州窯的制壞技藝也豐富多樣,有雕塑、拉壞、盤條、印壞等技法,風格獨特。磁州窯的裝飾藝術同樣值得稱道,它主要分為化妝白瓷、黑釉瓷和低溫彩釉瓷三大系列,其裝飾技法包括化妝白瓷、白釉刻劃花、珍珠地刻花、黑釉刻劃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