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和學(xué)生一起學(xué)習《過秦論》,又重讀了一遍賈誼。
賈誼(公元前200年-----------公元前168年)少年成才。據(jù)《史記》記載:“年十八,以能誦詩書聞于郡中?!笔藲q就憑博學(xué)能文聞名于河南郡。后被由河南郡守升遷到中央政府當廷尉的吳公推薦給漢文帝。漢文帝遂征召他為博士,從此,賈誼步入國家權(quán)力核心。彼時,賈誼年僅二十出頭,在當時七十余位博士中,是最年輕的。
博士是一種備皇帝咨詢的官員。每當漢文帝提出問題讓博士們議論時,許多老先生一時講不出什么來,但是賈誼與眾不同,因為他學(xué)識淵博,又敢想敢說,因此對文帝提出咨詢的問題對答如流,有理有據(jù)。這使?jié)h文帝非常高興,一年之內(nèi)就把他破格提拔為太中大夫(這是比博士級別更高的議論政事的官員)。
學(xué)識淵博來自他從小的刻苦學(xué)習,博覽群書,先秦諸子百家的書籍無所不讀。他又酷愛文學(xué),尤其喜愛戰(zhàn)國末期的偉大詩人屈原的著作,這也使他后來被貶到長沙過湘江,遙想被貶的大詩人屈原“忠而被謗,信而見疑”“握瑾懷瑜”“自沉汨羅”時,就特別地有感觸,寫下開漢賦之先河的《吊屈原賦》。賦中說“讒諛得志”,指的是內(nèi)有小人鄧通進讒,外有周勃等權(quán)臣的嫉妒攻擊,內(nèi)外夾攻,使賈誼不但不能施展他的才能和抱負,連在朝廷中的立足之地也沒有了。結(jié)果是賈誼被貶出京師,到千里之遙、氣候卑濕的長沙國去當長沙王吳著的太傅。 同樣是極富文學(xué)和政治才華,同樣是忠心耿耿的國之重臣,同樣是少年得志欲為國為民大展生平所學(xué),當然也同樣是因敢想敢說而被貶黜,屈原和賈誼這兩顆巨星在公元前177年的湘江河畔擦出了耀眼的光芒。
年少成名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它使得個人發(fā)展有了一個良好的開端,起點高,走得遠。開闊的視野,寬廣的舞臺,往來無白丁,談笑有英才,均成為助己進一步發(fā)展的動力燃劑。另一方面,它又很容易成為蔽日之浮云,使還沒來得及品嘗人生之百味,感受世事之涼熱的少年英才,或志得意滿,滯步不前;或迷失方向,誤入歧途;或自以為是,汲汲于虛名空利。前者如王安石筆下的仲永,年少即出口成章,錦心繡口,沒成想竟淪落為其父炫耀的工具,每天周旋于酒宴賓客之中,以致長大后平庸不及中人;后者如喧囂一時的某樂隊,本來少年人犯錯是大有可宥之處,但是這人生的污點是決不能成為引導(dǎo)青少年的方向標的。
幸而,由人生巔峰跌入谷底的賈誼沒有迷失方向。公元前177年,長沙有幸迎來了這位年僅二十四歲的太傅。
許多年前,我在長沙讀大學(xué),一直尋覓賈誼祠而未得,許多年后,我領(lǐng)著兒子由岳麓山腳下出發(fā),過湘江大橋,穿越繁華的五一大道,徜徉于緊鄰湘江的一條小巷,叫太平老街,叩響了賈誼故居。青磚黑門把城市的嘈雜聲隔絕,呈現(xiàn)于眼前的是一座雅致安靜的院落。故居由太傅祠、太傅殿、雜秋草堂三部分組成。走進太傅祠,只見賈誼雕像肅然端坐,峨冠博帶,左手撫卷,右手執(zhí)筆,目視前方,凜然有神。目光中,仿佛在回憶三年前的自己:縱論天下大事的少年英姿;建議漢文帝興禮樂、改正朔、易服色、變官名的耿耿忠心;寫下《論積貯疏》,主張實行重農(nóng)抑商政策,發(fā)展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加強糧食貯備,以達到安百姓治天下,鞏固漢王朝統(tǒng)治的居安思危;直諫遣送列侯離開京城到自己封地,不惜得罪權(quán)臣周勃等人的浩然之氣。這目光中,又或許在思索著三年長沙的從政經(jīng)歷吧。
史書均記載賈誼在長沙的三年不甚如意:“誼既以適居長沙,長沙卑濕,誼自傷悼,為壽不得長,乃為賦以自廣”(《漢書》);“賈生既以適居長沙,長沙卑濕,自以為壽不得長,傷悼之,乃為賦以自廣”(《史記》)。賦叫《鵩鳥賦》,鵩鳥就是貓頭鷹,當時人們認為這是一種不吉利的鳥,某個黃昏誤入他的房間。他謫居長沙,本來心情就憂郁,加上長沙低濕,自以為壽命不長,如今貓頭鷹進宅,更使他傷感不已,于是寫此賦,對世界萬物的變化和人間世事的滄桑作了一番感嘆,同時也借此來寬慰自己:得失相依,禍福相倚,起伏相連,何不超然物外,做到“同死生,輕去就”(司馬遷語)。但賈誼畢竟是賈誼,他并未就此低沉下去。他在賦中寫道:“且夫天地為爐,造化為工;陰陽為炭,萬物為銅?!比绱舜笮亟蠛蛡馄?,豈是久困池中之凡物?
果然,一年后賈誼再度受到漢文帝召見。長談之后,文帝嘆曰:“吾久不見賈生,自以為過之,今不及也?!辈患暗脑?,自是賈誼沒有停止過讀書和思考,即便是處于人生谷底,也有屢次上疏,力阻分封諸侯的卓見之舉。此主張集中體現(xiàn)在他從長沙回長安后所上的《治安策》(也叫《陳政事疏》)。賈誼在文章里尖銳地指出國家治安的表象下隱藏著兩個巨大的矛盾:一個是中央政權(quán)同地方諸侯王之間的矛盾;一個是漢王朝同北方匈奴少數(shù)民族政權(quán)之間的矛盾。如不解決這兩個問題,國家危矣。實際上,困擾整個大漢王朝的正是這兩個大問題。《治安策》的可貴之處在于居安思危。如毛澤東所說:“《治安策》一文是西漢一代最好的政論,賈誼于南放歸來著此,除論太子一節(jié)近于迂腐以外,全文切中當時事理,有一種頗好的氣氛,值得一看。”(《毛澤東書信選集》第539頁)這個評價,十分之準確。
人生在世,總是有起有伏。起時春風得意,事事順心,易趾高氣揚,不知檢斂;易感情用事,失去判斷;易驕奢淫逸,錯亂選擇。伏時秋風蕭瑟,不如所愿,易甘于平庸,沉淪下僚;易一蹶不振,東山不起;易心理錯位,瘋狂報復(fù)。能做到起時淡定,伏時鎮(zhèn)定;起而收揚有度,進退有節(jié),伏而苦修內(nèi)功,蓄勢待發(fā),能做到此,則幾近圣人了。賈誼在起時,很快就進入國家權(quán)力核心,并受到帝國最高統(tǒng)治者欣賞,之所以被一幫開國老臣子排擠出長安,應(yīng)是少年心氣高,急于用一身所學(xué)來報效國家,不懂得“見素抱樸”的人生訓(xùn)導(dǎo),但話又說回來,如賈誼真是一個圓滑老成之人,也就不會有《過秦論》《論積貯疏》《治安策》等直陳事實的千古名篇傳世了。值得后人學(xué)習的是賈誼在人生處于低潮時的做法:調(diào)整心態(tài),勤奮讀書,積極思考,關(guān)心國事,勇于擔當。這表現(xiàn)在他后來被拜為梁懷王太傅,“懷王騎,墮馬而死,無后。賈生自傷為傅無狀,哭泣歲余,亦死。賈生之死時年三十三矣”(《史記》)。說明賈誼在其位,謀其政,敢于承擔責任,這比后世官場袞袞諸公要強千百倍。
千年以降讀賈誼,讀愛國忠貞的節(jié)操,讀進取擔當?shù)钠犯瘢x笑對起伏的心胸,讀這些為中華民族發(fā)展注入厚重內(nèi)涵的永恒精神。
(責任編輯:孫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