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聚焦幼兒園美術活動中隆昌石牌坊故事的創(chuàng)意應用,采用行動研究法與案例分析法,深入探究以創(chuàng)意導入、情境體驗、多元創(chuàng)作與展示等策略將石牌坊文化藝術融入教學的實踐過程,旨在激發(fā)幼兒的藝術興趣與創(chuàng)造力,進而提升其綜合素養(yǎng),為幼兒園美術教育創(chuàng)新提供參考范例。
關鍵詞:隆昌石牌坊故事;幼兒園美術活動;創(chuàng)意策略;情景體驗;多元創(chuàng)作策略
隨著國家對傳統(tǒng)文化教育及幼兒綜合素質發(fā)展的日益重視,幼兒園美術教育的重要性愈發(fā)凸顯。霍華德·加德納多元智能理論指出,其有助于挖掘幼兒藝術智能及感知創(chuàng)造力[1]。隆昌石牌坊作為文化遺產融入,意義非凡,能夠助力幼兒構建認知體系,促進全面發(fā)展。然而當前幼兒園美術教育在本土文化融合方面存在諸多不足,為此筆者聚焦隆昌石牌坊故事,探尋其在幼兒園美術活動中的應用策略,力求突破文化融合困境,從而開辟新路。
一、創(chuàng)意導入策略:故事奇幻之旅
幼兒園美術活動的創(chuàng)意導入至關重要,是開啟幼兒探究隆昌石牌坊之門的關鍵。通過奇幻故事開展主題導入,讓趣味與文化內涵并行。教師可創(chuàng)編“牌坊精靈的瑞獸守護傳奇”故事:隆昌牌坊街上,牌坊精靈肩負著守護石牌坊的重任。牌坊背后是賢良貞節(jié)或樂善好施的故事,文化底蘊深厚。其上雕刻的瑞獸受天地靈氣感召,守護一方安寧,見證歲月與分辨善惡。教師講述時,以生動語言、鮮活表情與適度的夸張動作,引領幼兒踏入神秘童話世界,引導其想象石牌坊的雄偉身姿、色彩及瑞獸等吉祥圖案,在幼兒腦海中形成奇幻畫面,激發(fā)他們的好奇心與探索欲,使其于想象中感悟隆昌歷史文化脈絡。后續(xù)美術創(chuàng)作時,幼兒可融入精靈、瑞獸元素,讓創(chuàng)作靈感泉涌,使石牌坊文化在他們心中綻放魅力。
二、情境體驗策略:穿越石牌坊時空
(一)虛擬情境創(chuàng)設
運用現代多媒體技術,為幼兒構建郭陳氏節(jié)孝坊的深度情境體驗。選用專業(yè)動畫制作軟件Blender,其豐富的材質庫和強大的建模功能,為構建逼真的郭陳氏故事場景提供堅實技術支撐。通過動畫展現郭陳氏故事:19歲的郭陳氏嫁入郭家,丈夫早逝后,她著素衣守節(jié),堂前盡孝公婆,燭光下育子成才,薪火相傳[2]。節(jié)孝坊與家宅相互映襯,見證其歲月艱辛,彰顯傳統(tǒng)禮教下女性的堅韌與偉大,是家族榮譽的象征(圖1)。環(huán)繞音效豐富多樣,郭陳氏的紡織機杼聲、子女誦讀聲與風雨侵蝕坊體聲交織,營造逼真情境。教師引導幼兒互動,提問其對郭陳氏心境的揣測,啟發(fā)對畫面元素的思考。如引導觀察節(jié)孝坊基石與斗栱,講解建筑技藝與歷史意義;探究梅花雕刻紋飾,讓幼兒討論與郭陳氏品德關聯(lián),幼兒可能想象梅花寒冬陪伴郭陳氏,感悟其如梅花般堅守貞節(jié)、傲然獨立的高尚品德;留意郭陳氏慈祥面容背后的無盡慈愛與堅韌。借由互動體驗,幼兒于趣味中感悟傳統(tǒng)美德與藝術審美,心中播撒創(chuàng)作種子,為美術創(chuàng)作積累素材與情感,使其作品富有內涵與靈性,達成文化傳承與藝術啟蒙的雙重教育價值。
(二)角色扮演游戲
角色扮演游戲是幼兒深入理解文化內涵的有效途徑[3]。以牛樹梅德政坊故事為例,幼兒通過扮演不同角色,深刻體會其中的社會意義與情感價值。扮演牛樹梅的幼兒,須展現領導力與智慧,思考治理隆昌之策,如規(guī)劃興修水利方案,其神情專注堅定,盡顯公正睿智、親民愛民風范。扮演百姓的幼兒直觀感受生活變遷,從聽聞牛樹梅赴任時的好奇期待,到因善政實施而愁苦轉欣喜的表情變化,生動展現對牛樹梅的敬重感激,以質樸動作神態(tài)演繹百姓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對賢能官員的擁護。扮演工匠的幼兒專注德政坊建造工藝,討論運用雕刻技法彰顯其德政功績,從結構穩(wěn)固到裝飾精美皆細致考量。游戲中,幼兒觀察不同角色的服飾、表情與動作,牛樹梅的官服象征權力責任,百姓粗布衣衫體現質樸勤勞。這些觀察為美術創(chuàng)作提供素材,提升幼兒的共情能力與藝術表現力,使作品充滿情感與故事性,讓牛樹梅德政坊故事在幼兒心中生根發(fā)芽。
三、多元創(chuàng)作策略:石牌坊藝術變奏曲
(一)混合材料:演繹樂善好施篇章
1.活動開啟與框架搭建
隆昌“樂善好施坊”主題幼兒園混合材料雕塑美術活動,對幼兒教育與文化傳承意義重大(圖2)?;顒右潦?,黏土、樹枝、舊紙箱等生態(tài)環(huán)保材料登場,喚起幼兒的創(chuàng)意想象。搭建框架時,幼兒模仿古代工匠,依據牌坊立柱,組合樹枝與剪裁后的舊紙箱,以繩索固定,思考穩(wěn)固性,探索空間構造。既鍛煉其動手及空間想象能力,又能讓他們體悟建坊不易,為后續(xù)創(chuàng)作筑牢根基,使文化傳承在幼兒心中悄然開啟。
2.黏土塑形與內涵詮釋
完成框架搭建后,便進入黏土塑造圖案的關鍵階段。受清代郭玉巒為貧困孩童興辦學堂等善舉的啟發(fā),幼兒們的想象力如同脫韁之馬肆意馳騁。他們用稚嫩的小手精心捏制出學堂中孩子們手捧書本、全神貫注學習的模樣,以及郭玉巒分發(fā)物資時那滿懷慈愛的面容,將故事中的形象鮮活地呈現,深度挖掘并生動演繹樂善好施的文化內涵,使這一傳統(tǒng)美德通過黏土作品有了全新的生命力,讓善舉不再是遙遠的傳說,而是真切地“躍然手上”。
3.裝飾環(huán)節(jié)與成果意義
在鑲嵌裝飾環(huán)節(jié),幼兒巧妙選取材料進行創(chuàng)作。他們用心地將小石子鋪于牌坊底座,用貝殼拼出寓意“善事無盡”的缺筆“善”字,在色彩與形狀搭配上,把彩色貝殼和深色小石子相融合,并別出心裁地用樹葉、廢舊彩色布料等加以點綴,藝術效果獨特。整個創(chuàng)作過程以小組合作為主,成員分工明確。當面臨貝殼固定難、廢舊材料整合不易等問題時,幼兒們共同協(xié)作,積極探尋解決辦法,如借助黏土輔助粘貼等,這極大鍛煉了他們的團隊協(xié)作與問題解決能力。最終,各個小組都打造出獨具匠心的作品,從不同角度展現出幼兒對“樂善好施坊”故事的感悟與創(chuàng)意。這些作品既是幼兒創(chuàng)造力的彰顯,也是樂善好施文化傳承的有力見證,在幼兒心中播下善良的種子,助力其價值觀形成與文化素養(yǎng)提升,為傳統(tǒng)美德的傳承與文化發(fā)展增添動力。
(二)光影繪畫:以藝術筆觸繪就孝道華章
1.故事啟思,點燃創(chuàng)作激情
孝子總坊里朱佐耀的傳奇故事(圖3),猶如璀璨火種,瞬間點燃幼兒內心對藝術與品德探索的強烈熱情。其照顧病親的真心實意以及“孝感猛虎”的奇異事跡,深深觸動孩子們的心靈,激發(fā)他們渴望通過繪畫來傳頌孝道的熱忱。當幼兒們圍坐在一起討論時,不同年齡段的幼兒展現出豐富多樣的奇思妙想。小班幼兒更多關注故事中的情感表達,如想用粉色線條輕柔地描繪朱佐耀的和善面容;中班幼兒開始注重畫面布局與故事完整性,精心構思畫面布局,力求完整呈現故事內容;大班幼兒則在色彩運用與細節(jié)刻畫上更具深度,如欲將病中的父母置于溫暖光線之中以表達關愛之情。這些充滿創(chuàng)意與情感的討論為繪畫創(chuàng)作注入強大動力,筑牢創(chuàng)作根基。
2.光影探索與藝術感知培養(yǎng)
以投影儀投射出的牌坊輪廓為起點,幼兒們踏上奇妙的光影探索之旅。他們全神貫注地觀察光影變化時牌坊色彩產生的細微差異,憑借敏銳的色彩感知能力,精心挑選黃、橙、深藍等顏色,用細膩的筆觸進行暈染。從幼兒心理學理論來看,這一過程有助于幼兒空間認知和色彩情感認知的發(fā)展。例如:在光影交織中,幼兒對色彩的選擇和運用反映他們對故事情感的理解,暖色調的運用表達對朱佐耀孝行的贊美與溫暖感受。他們深入孝子總坊的故事情境之中,用藍橙相間的色調描繪朱佐耀的孝思,以柔美的曲線勾勒其身形,仿佛愛之光輝縈繞其間;用墨綠與棕黑色塑造猛虎形象,借助剛硬的線條與深邃的眼神彰顯傳奇色彩。繪畫與情感在此完美交融,幼兒們在掌握繪畫技能的同時,也在心底種下孝道與藝術的種子,為藝術素養(yǎng)的培育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
3.技法融合與創(chuàng)意綻放
幼兒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巧妙地運用油水分離技法,充分彰顯獨特的創(chuàng)意構思。首先,他們以淡藍水彩涂抹出寧靜的天空背景,以此烘托孝子總坊的莊嚴氛圍。接著,使用油畫棒細致地雕琢牌坊的各個細節(jié),如寓意孝順的梅花鹿圖案。憑借油畫棒的油性特質,使其在水彩底色上清晰地凸顯出來,讓畫面的層次更加豐富。教師在一旁適時給予引導,幫助幼兒把握好油畫棒的使用力度,以便勾勒出精美流暢的線條,并巧妙運用暈染手法營造別具一格的藝術氛圍。通過這種技法的融合運用,幼兒們不僅熟練掌握繪畫技巧,更將自己對孝道故事的理解、感悟與想象融入畫作,創(chuàng)作出一幅幅飽含孝道深情的作品,讓孝道文化隨著畫筆的揮動得以傳承與弘揚,綻放出耀眼光芒,同時也為幼兒美術教育中文化與技藝的融合提供生動鮮活的范例。
此外,在多元創(chuàng)作環(huán)節(jié),充分考慮幼兒個體差異,根據不同幼兒的能力和興趣給予合適的材料與有針對性的指導,滿足每個幼兒的發(fā)展需求。
四、創(chuàng)意展示策略:石牌坊藝術秀場
(一)戶外實景展覽
將幼兒以隆昌石牌坊為主題創(chuàng)作的美術作品布置于幼兒園戶外花園與操場,構建獨特的展覽空間。在操場區(qū)域,可依據牛樹梅德政坊故事進行布置,將展現牛樹梅與百姓共議興修水利場景的作品放置在操場角落,并在旁邊配以小型水流裝置模擬水渠。繪畫中呈現牛樹梅與百姓圍坐討論的畫面,人物表情生動。當其他班級幼兒、家長和教師前來參觀時,能夠直觀感受到作品與故事的融合。這不僅讓創(chuàng)作者因作品被關注而增強自信心與成就感,也為眾人提供交流學習契機。例如:有的幼兒會好奇作品中百姓服飾的繪制,創(chuàng)作者便可分享創(chuàng)作思路,促進藝術鑒賞能力提升?;▓@區(qū)域則圍繞樂善好施坊故事布局,將刻畫坊主救濟窮人分發(fā)食物畫面且有花卉裝飾的作品置于花叢邊。畫作中,鮮艷的花朵與樂善好施場景相互映襯。參觀過程中,幼兒們可探討如何用色彩表現故事氛圍,如以暖色調凸顯善舉的溫暖。這種實景展覽使作品與自然及石牌坊故事緊密相連,讓幼兒在展示中成長、在交流中進步。
(二)故事講述與作品聯(lián)動
戶外實景展覽期間,幼兒的故事講述環(huán)節(jié)具有重要的教育與文化傳承價值。以隆昌孝子總坊故事為例,相關作品的創(chuàng)作者在畫作前講述:“此畫描繪孝子朱佐耀于牌坊下侍奉病榻雙親之景。依故事所述,寒夜中朱佐耀衣不解帶,侍奉左右。故以深色渲染夜之幽沉,暖色調勾勒朱佐耀,彰顯其孝行如暖光破暗夜?!边@般講述有效錘煉幼兒的語言表達,明晰呈現創(chuàng)作靈感。觀眾聆聽時,可深切體悟作品所蘊含的孝行尊崇。當其他幼兒對構圖存疑,創(chuàng)作者能深入剖析故事細節(jié)以回應,從而加深對自身作品的認知。家長與教師給予肯定與建設性意見,如稱許色彩運用精妙,提議補入“猛虎拜孝子”情節(jié)元素,有力激發(fā)幼兒的再創(chuàng)作熱忱。再來看樂善好施坊相關創(chuàng)作,幼兒講述的“作品呈現坊主施書予貧兒之景,欲表其善德”,幫助觀眾深解作品創(chuàng)意情感。而觀眾反饋促使幼兒反思改進,令展覽富有活力與內涵,推動幼兒于交流互動中持續(xù)發(fā)展,不懈地探尋美術創(chuàng)作廣袤天地,為其藝術素養(yǎng)提升筑牢根基,亦使隆昌石牌坊文化于幼小心靈得以傳承與弘揚。
五、結語
本研究將隆昌石牌坊故事融入幼兒園美術活動,成果豐碩,通過多種策略激發(fā)幼兒的興趣與創(chuàng)造力,提升其綜合素養(yǎng),且為教育創(chuàng)新提供范例。然而,研究也存在對幼兒個體差異關注不夠精細等不足。未來,需要進一步優(yōu)化策略,深化文化融合,更精準地滿足幼兒多元需求,提升教育成效。
參考文獻:
[1][美]霍華德·加德納著;沈致隆譯.多元智能新視野[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
[2]張紅揚,成應帥,李國.隆昌清官廉吏故事集[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7.
[3]王堅紅.學前兒童發(fā)展與教育科學研究方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作者簡介:
周燕(1990—),女,漢族,四川資陽人。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學前美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