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史家疃東墓群位于山東省乳山市下初鎮(zhèn)史家疃西北約1000米的高臺地處。為配合榮成至濰坊高速公路史家疃段建設,2018年12月至2019年1月乳山市文物保護中心對其開展搶救性考古發(fā)掘,共發(fā)掘宋金時期墓葬7座,均為土坑石室墓。出土瓷碗、畫像石刻等文物,對于研究這一時期乳山的墓葬形制、喪葬習俗、歷史文化等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關鍵詞:土坑石室墓;畫像石刻;宋金時期
史家疃東墓群,當地群眾稱“孤墳臺”,西距23縣道100米,東距黃壘河550米,地理坐標為北緯37°3′29.97″、東經121°36′51.7″。墓群北高南低,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整地時,大部分墓葬被破壞,只有墓地東南部尚存部分墓葬,分布范圍為東西長約15、南北寬約14米,總面積約210平方米。
2018年12月至2019年1月,乳山市文物保護中心經請示上報后對史家疃東墓群殘存墓葬開展搶救性考古發(fā)掘,共發(fā)掘宋金時期墓葬7座,獲得一批重要的實物資料?,F將發(fā)掘情況簡報如下:
一、墓葬形制
本次發(fā)掘的墓葬之間未有打破關系,開口層位清晰。同時,限于發(fā)掘條件,未采用布方的方法進行發(fā)掘,只是對地表暴露的7座殘葬(圖1)分別進行清理。這些墓葬均由當地生產的石板砌筑而成,統(tǒng)稱為土坑石室墓,編號為M1—M7。
M1位于整個墓群的西北角,坐北朝南,墓向180°,未發(fā)現墓道。墓室平面呈長方形,保存較差,僅剩東、北、西三壁底層石板,東西長約1.31、南北寬約0.9、深0.6米。石板內壁均加工較為平整,外壁凹凸不平。北壁石板中間有三條橫向鑿痕,其余為斜向鑿痕;西壁石板陰刻一動物圖案,頭向南。墓底為生土,中間堆砌人骨,骨頭均已酥脆,僅能辨認出頭部和軀干輪廓,其中,頭部在西、軀干在東。根據墓葬規(guī)模及人骨輪廓推斷,其可能為一未成年人墓葬。
M2位于M1南側,坐北朝南,墓向165°。發(fā)掘時,在墓室上方地面堆砌了很多大小不一的石塊來標明墓葬范圍。墓葬平面呈“甲”字形,由墓道、擋墻、墓門、墓室組成(圖2),墓葬南北長約3.54、東西寬約2.38米。墓道為南向短斜坡。墓室東西長約1.86、南北寬約1.14米,墓底距墓頂高約1.6米。墓室東、西兩壁均為兩張石板上下壘砌,并逐漸向內傾斜。東壁底層石板內壁中間鑿有兩條橫線,其余空間為斜向鑿痕,上層石板內壁陰刻一動物形象,頭向北;北壁僅有一塊大石板,向內傾斜,內壁陰刻有闔家歡聚圖(圖3);南壁底層有東、西相對的兩塊石板,中間分開留作墓門位置。在這兩塊石板上面又壘砌一塊近似半圓形的石板,內壁上陰刻有幾何形圖案。東、西、北三壁石板頂部高度基本持平,只有南壁石板明顯高出其他三壁石板一截,頂部蓋板缺失。四壁石板均不貼近墓壙,之間填充熟土和石塊。墓室底部由六排整磚和一排半磚錯縫順鋪一層,尸骨堆放在中部偏北壁處,已與泥土混作一團。在墓門外側有一塊封門石板,東西兩側各豎立一塊石板,形成擋墻,兩面擋墻之間蓋有一塊石板,擋墻外側又有石塊壘砌的與其等高的石墻,用于固定擋墻和南壁。
M3位于M2東側,墓向174°,墓葬形制同M2。墓葬南北長約3.28、東西寬約2.24米,墓室東西長約1.7、南北寬約1.02、殘高0.92米。北壁為一塊大石板,內壁陰刻宴飲圖,其他三壁為兩層石板,東壁底層石板內壁陰刻青龍圖,頭向北。南壁相對兩塊石板之間為墓門,墓門外有擋墻,擋墻外壘砌有與其等高的石墻,封門石夾在擋墻中間。墓底為一層順磚錯縫平鋪七排,鋪滿整個墓室。尸骨堆放在墓室中間,與泥土混作一團。
M4位于M3的東側,墓向165°,墓葬形制同M2。墓葬南北長約3.24、東西寬約1.7米,墓室東西長約1.4、南北寬約0.88米,深1.4米。四壁均由單張石板向上內收壘砌三層,頂部有一薄石板蓋壓。南壁外側的東擋墻抵在東壁處,西擋墻與西壁之間有一層石墻,兩面擋墻之間有蓋板,其上又由六層石塊壘砌成一個弧形前臉,略高于墓室蓋板,封門石板緊貼在墓門處。墓室底用青磚鋪成的“凹”字形棺床,中部為與泥土混作一團的尸骨。在東側靠近墓門處有一白色瓷碗,碗口朝上。
M5位于M3的南側,墓向176°,墓葬形制同M2。墓葬南北長約3.8、東西寬約2.38米,墓室東西長約2.2、南北寬約1.1米,殘高0.84米,破壞比較嚴重,東壁僅剩底層南半部分。南壁底層為東西相對的兩塊石板,中間為墓門,石板外為封門石板,石板下還墊有一塊南北向的長方形門檻石。在南壁外的擋墻貼近東西兩壁。墓室底部為青磚砌成的“凹”字形棺床,北側為五排順磚錯縫平砌三層,南側兩邊各有三排丁磚平砌三層,棺床未發(fā)現尸骨和器物。
M6位于M5的東側,墓向175°,墓葬形制同M2。墓葬南北長約2.9、東西寬約1.7米,墓室東西長約1.32、南北寬約0.78米,高1.14米。四壁均由單張石板向上逐漸內收壘砌三層,頂部有蓋板。墓室南壁外側的東擋墻直接抵在東壁處,西擋墻與西壁之間有一層石墻,擋墻頂部有蓋板,封門石緊貼墓門。墓底用青磚砌成“凹”字形棺床,中部貼近北壁處為一具與泥土混作一團的尸骨。
M7位于M2的南側,墓向175°,墓葬形制同M2。墓葬南北長約3.24、東西寬約2.4米,墓室破壞比較嚴重,東西長約2.16、南北寬約0.84、殘高0.4米。墓室僅剩南壁底層西石板和封門石,外側為擋墻,不貼東西兩壁,其中,東擋墻斜靠在西擋墻上。墓室底部為生土,在墓底中部有一排石塊將墓室分成南北兩部分,在南半部分的中西部有與泥土混為一團的尸骨;在東部有一小瓷碗,瓷碗東邊有一塊灰陶器物殘片。北半部貼近北壁處有一排石塊,東壁北還殘留一小塊石板。
二、出土遺物
本次發(fā)掘出土遺物極少,僅有瓷碗和畫像石刻。
瓷碗2件:一件為白釉瓷碗(M4),圓唇,敞口,斜弧腹內收,矮圈足。內壁滿施白釉,外壁施半釉,圈足及下腹未施釉。內壁碗底有4個支釘痕跡,碗沿不規(guī)整??趶?2.6、圈足徑4.3、高4.4厘米。另一件為青釉瓷碗(M7),圓唇,敞口,斜弧腹內收,矮圈足。內壁滿施青釉,外壁施半釉,圈足及下腹未施釉,內壁碗底有一個支釘痕跡,碗沿不規(guī)整??趶?0.4、圈足徑4、高3.3厘米。
動物畫像石刻4塊。一塊出土于M1西壁,石板上寬37、下寬85、高83、厚18厘米,陰刻的動物四肢細長,后肢呈并列站立狀,前兩肢凌空并微彎,身體為半圓形并前傾,尾巴細長;雙眼圓睜,嘴微張,耳朵豎起,長鼻子。一塊出土于M3東壁底層,石板上寬82、下寬102、高68、厚10厘米,陰刻青龍形象,頭部為龍頭,向下低垂;前半身為龍身,頸部細長,覆有鱗片,背部有8個鋸齒;后半身為虎身;尾巴為馬尾形。四肢細長,前兩肢凌空抬起,后兩肢落地作交叉前進狀。一塊出土于M2東壁二層,陰刻一動物形象,類似M1西壁石刻。一塊出土于M5東壁底層南半部,陰刻一猛獸形象。
人物畫像石刻3塊:M2北壁石刻上寬119、下寬188、高130、厚17厘米,陰刻一幅闔家歡聚圖。圖中有一廳堂,頂部中間為一葫蘆狀頂,左右兩側各站立一只鳳鳥,長頸,各伸出一只爪作向前邁步狀,尖喙,同時啄葫蘆頂。在鳳鳥頂部,有一半圓形的太陽紋。屋檐兩角翹起似牛角。廳堂內的兩根柱子將廳堂分為三個空間,中間的空間為一正面端坐的男性老者形象,頭戴小冠,一長簪插于小冠和發(fā)髻之間,濃眉大眼,鼻子和嘴較小,面部圓潤,內穿圓領衣,外套交領長袍,只露出上半身。在其左側站有一個頭綰雙髻的侍女,濃眉大眼。在老者和侍女前面有一幾案,上面擺著3個酒杯,在幾案右側有一把較大的酒壺。左邊空間為一對正面端坐的中年夫婦:左側為丈夫,頭戴幞頭,大眼,高鼻,嘴微張,內穿圓領衣,外套交領長袍;右側為妻子,頭綰高髻,大眼,高鼻,嘴閉合,身穿交領長袍。右側空間為兩個站立的孩童,右側為頭戴幞頭的男童,左側為頭綰雙髻的女童,二者各伸出一只手糾纏在一起,似在嬉鬧。在廳堂底部為一排大小相間的蓮花紋,在廳堂左右兩側各雕有兩個鈍角尖相對的鈍角三角形,中間有一橫粗線。M2南壁東部底層石刻上寬43、下寬41、高76、厚12厘米,陰刻一位頭綰雙髻的可愛少女,身著長裙,腳穿高靴,雙手叉腰,似在翩翩起舞。M3北壁石刻上寬134、下寬158、高94、厚14厘米,陰刻一幅宴飲圖。圖中的廳堂頂部中間豎有一寶葫蘆狀頂,屋檐兩角翹起似牛角。中間一根柱子將廳堂分為左右兩個空間,右邊空間居中為一正面端坐的男性老者形象,頭戴小冠,身前有一幾案擋住下半身,只露出上半身。在其左側為一個頭綰雙髻的侍女,似為躬身向老者遞送酒杯;右側正面端坐著一位女性,似為老者的夫人。左邊空間為一正面端坐的中年男子形象,頭戴幞頭,小眼,高鼻,大耳,嘴微張,身前有一幾案,上面并列排3個碗狀器物,右側為一頭綰雙髻的侍女,似向男子遞交酒杯。在女侍者的面前是一把較大的酒壺,長流低于壺口。廳堂底部為一排大小相間的蓮花紋,在廳堂右側雕有兩個鈍角尖相對的鈍角三角形,下面雕刻太陽紋。而廳堂右側的太陽紋雕刻在頂部,接近屋檐的位置。
幾何形畫像石刻1塊:M2南壁二層石刻,上寬55、下寬162、高86、厚16厘米,上面陰刻有一近似等邊的大三角形;其東邊一條邊作為另一個半圓形的直徑;其下方有一同心圓,內圓被弧線分成四份,外圓均勻分布著五朵花苞;在其右邊又有一個與其相似的同心圓。
三、結語
綜上所述,對本次發(fā)掘有幾點思考。
1.墓葬年代
本次發(fā)掘的墓葬破壞比較嚴重,未出土明確紀年的文字材料,但從墓葬形制、出土器物及畫像石刻內容等方面來看,該墓與威海市文登區(qū)崮頭集墓群宋金時期墓葬[1]的風格十分相似,據此推斷史家疃東墓群的時代也應為宋金時期。
2.墓地性質
史家疃東墓群在平面布局上排列有序,不存在打破關系,墓葬形制、墓向基本一致,說明墓地存在一定的規(guī)劃,可能為一處家族墓地,應為遷移葬或二次葬。其均屬于單室小型石室墓,建造相對簡單,所用石材均為當地所產的花崗巖,加工粗糙,建造方式與乳山南黃莊石槨墓[2]建造方式有異曲同工之處。出土器物僅有兩件瓷碗,且均為素面,一方面與宋代以來流行的薄葬有關,另一方面反映了當時墓主的物質生活并不富裕,應為平民階層。
3.墓葬價值
史家疃東墓群的發(fā)掘是近年來乳山考古工作的重要收獲,首次完整認清了這一時期的墓葬形制,具有鮮明的地域性特征。本次清理發(fā)掘的畫像石刻保存相對完好,墓室后壁即北壁主要反映墓主日常生活的場景,東西兩壁為瑞獸,南壁為侍女、幾何圖形等,不僅生活氣息濃厚,而且瑞獸藝術形象抽象,表現出與同時期仿木結構磚石壁畫墓相似的內容,具有較高的文物價值,對研究當時的社會生活、思想文化、喪葬習俗、藝術審美等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項目負責人:孫利堂;發(fā)掘:孫利堂、張書祿、辛鈺、孫繼猛;攝影:史昊悅;繪圖:辛鈺;拓片:陸繼華、翠峰碩;執(zhí)筆:孫利堂)
參考文獻:
[1]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威海市文化和旅游局,文登區(qū)博物館.山東威海米山水庫崮頭集墓地發(fā)掘報告[A].膠東調水考古報告集[C].北京:科學出版社,2020.
[2]北京大學考古實習隊,煙臺市文物管理委員會.乳山市南黃莊石槨墓[A].膠東考古[C].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
作者簡介:
孫利堂(1984—),男,漢族,山東乳山人。大學本科,文博館員,研究方向:文物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