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2年,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單位對伊通縣西下山遺址開展考古調(diào)查。采集遺物較為豐富,主要為手制夾砂褐陶。陶器殘件有口沿、器耳、器足等,可辨器類有豆、壺、鬲等,以豆為大宗,器表多為素面,部分施有紋飾,器型特征反映出該遺址與西團山文化聯(lián)系密切。另有石器、青銅器出土。本次調(diào)查為了解西團山文化在東遼河流域的分布提供實物資料。
關(guān)鍵詞:夾砂褐陶;西團山文化;青銅時代
西下山遺址位于吉林省伊通滿族自治縣黃嶺子鎮(zhèn)黃嶺子村老虎背屯西北1.5公里處,地處旗架山(西下山應為旗架山諧音而訛傳)南端的東面緩坡之上(圖1)。旗架山屬長白山余脈向松遼平原的延伸部分,山上林耕交錯、沖溝縱橫,山下有東遼河支流迎風河自西南向東北流過。遺址整體呈長方形,東西長約360、南北寬約100米,面積約3.6萬平方米。其北側(cè)為起伏和緩的丘陵,南側(cè)為二級臺地,現(xiàn)已辟為耕地。遺址中心點地理坐標為東經(jīng)124°54′2.9″、北緯43°25′36.6″,海拔354米,北距撫公線約3.7公里,西距京哈高速公路約11公里。
一、遺跡調(diào)查
20世紀80年代至21世紀初,為編撰地方文物志,相關(guān)單位對西下山遺址進行考古調(diào)查[1]。2022年7月,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單位對該遺址進行復查。在距旗架山最高峰約50米的東坡發(fā)現(xiàn)一處受常年雨水沖刷和人為耕種影響露出地表的碎石堆積,該碎石堆積石塊相對集中,排布無序,大小基本均勻,大者重約0.8千克—1千克,小者重約0.4千克—0.6千克,部分石塊有明顯敲打痕跡。通過一處自然斷面可知,碎石堆積層厚5厘米—28厘米,開口于表土層下,疊壓于黑土層上,石塊間夾雜大量擾土,三個層位中均包含青銅時代遺物。大量口沿、器耳、腹片、器底等夾砂褐陶片與石塊交錯疊壓,應系不同時段重復利用所致。經(jīng)磁鐵測試,大部分石塊含有鐵元素。
二、采集遺物
采集遺物數(shù)量較多,均屬青銅時代,少數(shù)器物完整或可復原,按材質(zhì)可分為石器、陶器和青銅器。
(一)陶器
陶器數(shù)量最多,均為手制夾砂褐陶,大多夾雜粗砂(以石英顆粒為主)和石英粉,火候較低。器表多經(jīng)抹光,但部分陶器表層脫落嚴重,抹光痕跡不甚明顯。因燒造火候不勻,外壁顏色大多斑駁不均,內(nèi)壁黑褐色偏多。器表多為素面,部分器物施有紋飾,以戳點紋為主,刻劃紋及壓印紋次之。出土陶質(zhì)容器無完整個體,大多支離破碎,無法確認分屬多少件器物個體??杀嫫魑锊课挥锌谘?、器耳、腹片、器底等,可辨器型有豆、鬲、鼎、罐、壺等。
1.陶豆
大多數(shù)陶豆殘件無法復原,僅有兩件可修復完整。而依據(jù)豆柄存留的標本推測,這些陶豆殘件至少分屬20件器物個體。器型可辨者皆可稱矮柄圈足豆,表現(xiàn)出以下共性:豆盤敞口,圓唇;豆柄均外斜,空心,與支座連為一體,以圈足為器底。
標本YTX:30,尊形豆,紅褐色,豆盤內(nèi)底較平,近乎平面,與盤壁間有明顯分界線,殘高4.4厘米,豆盤底徑5厘米,豆柄殘存最大徑8厘米(圖2-1)。標本YTX:57,紅褐色,局部偏灰,僅存豆盤底端和豆柄。豆柄上有兩個鏤孔,殘高6.8厘米,圈足徑7厘米(圖2-2)。標本YTX:3,黃褐色,豆盤內(nèi)底平緩,盤壁斜弧,口徑15.9、通高10.2、柄高4.3、圈足徑7厘米(圖2-3)。
2.口沿及器耳
口沿主要為疊唇口沿,圓唇口沿次之。前者器表多飾戳點紋,后者器表多為素面。器耳可分為橫橋耳、鋬耳、盲耳、雞冠耳。
標本YTX:5,系破損陶片斷碴處經(jīng)磨圓后的再利用,黑褐色,直口,有鋦孔,殘長4.1、殘寬2.1厘米,最厚處0.7厘米(圖3-1)。標本YTX:34,夾粗砂,褐色,貼附于器壁上,飾有條狀戳壓紋,戳痕細長,長3.2、寬1.3厘米(圖3-2)。標本YTX:22,黃褐色,夾雜較多的石英粉,疊唇,侈口,唇部飾戳點紋,戳點上窄下寬,殘長9.2、殘寬7.9厘米,厚0.9厘米(圖3-3)。標本YTX:17,紅褐色,侈口,圓唇,舌狀鋬耳,殘長7.8、殘高7.4厘米,耳長3、耳最寬處3.9厘米(圖3-4)。標本YTX:2,黃褐色,侈口,圓唇,橫橋耳,唇下1.3厘米處戳壓一周梳齒紋,殘長18.2、殘高9.2厘米,耳長5厘米(圖3-5)。
3.陶紡輪
標本YTX:21,黃褐色,算珠狀,橫截面近圓形,最大徑3.3、高2.9、穿孔徑長1.2厘米(圖4-1)。標本YTX:35,黃褐色,圓餅狀,直徑2.3、高1、穿孔直徑0.4厘米(圖4-2)。
4.器足
可分為方錐足和袋足,前者多為鼎足,后者多為鬲足。標本YTX:12,方錐足,黃褐色,尖底,殘高10厘米(圖4-3)。標本YTX:23,袋足,黃褐色,器表削痕明顯。鬲襠外斜幅度較大,與足墻間呈鈍角,殘高6.2厘米(圖4-4)。
5.器底
推測為罐、甕類器物的底部,或以假圈足為底,或略顯假圈足。標本YTX:19,外壁紅褐,內(nèi)壁灰褐,假圈足較為明顯。殘長17、殘高4.2厘米,底徑9.8厘米(圖4-5)。
6.陶支座
標本YTX:31,灰褐色,局部泛黃。斂口,圓唇。口徑4.5、高3.4、壁厚0.7厘米—0.9厘米、底徑4.6厘米(圖4-6)。標本YTX:24,黃褐色,局部泛灰。敞口,圓唇,折沿??趶?0、高7.3、底徑8.9厘米(圖4-7)。
7.刻劃/壓印紋陶片
部分陶片內(nèi)壁或外壁飾有刻劃紋或壓印紋,其紋樣組合表現(xiàn)出明顯的共性,均可分解為紋飾邊框與內(nèi)填元素兩部分。據(jù)形態(tài)推測,這些殘片應屬豆盤口沿?,F(xiàn)根據(jù)填充元素差異,將其分為短線紋陶片和網(wǎng)格紋陶片,并進行專門介紹。
⑴短線紋陶片
標本YTX:39,直口,圓唇,紅褐色。內(nèi)壁刻劃獸尾形邊框,內(nèi)飾平行斜線。殘長3.1、殘寬4.6厘米,厚0.8厘米(圖5-1)。標本YTX:47,灰褐色,外壁刻劃三角邊框,內(nèi)飾刻劃短線紋。殘長3.3、殘寬3.5厘米,厚0.6厘米(圖5-2)。標本YTX:6,內(nèi)壁呈灰褐色,刻有上下兩排三角邊框,內(nèi)飾刻劃斜線紋(圖5-3)。外壁呈黃褐色,素面,殘留器耳接痕(圖5-4)。殘長6.9、殘寬6.9厘米,厚0.8厘米。
⑵網(wǎng)格紋陶片
標本YTX:20,灰褐色,外壁刻劃三角邊框,內(nèi)飾網(wǎng)格紋。殘長6.3、殘寬6.4厘米,厚0.7厘米(圖5-5)。標本YTX:9,系豆盤口沿,黑褐色,內(nèi)壁刻劃三角邊框,內(nèi)飾網(wǎng)格紋。殘長3.4、殘寬3.1厘米,厚0.8厘米(圖5-6)。標本YTX:32,系直口圓唇口沿殘片,黑褐色,內(nèi)壁刻劃網(wǎng)格紋,紋飾邊框形狀已無法識別。殘長4.8、殘寬3.1厘米,厚1.8厘米(圖5-7)。標本YTX:10,紅褐色,外壁刻劃帶狀邊框,內(nèi)飾網(wǎng)格紋,網(wǎng)格個體接近正方形。殘長5、殘寬4.4厘米,厚0.9厘米(圖5-8)。
(二)石器及青銅器
分為生產(chǎn)工具和武器,既有打制品,也有磨制品。青銅器僅采集到一枚鏃。
1.石鏃
青灰色頁巖質(zhì)地,均打磨而成。標本YTX:21,柳葉形石鏃,整體較為細長,中部有突脊,橫截面略呈扁菱形。通體殘長3.3、鋌部殘長1、最寬處1.4厘米,脊部厚度0.5厘米(圖6-1)。標本YTX:54,桂葉形石鏃,鏃身短而寬,中部下凹,形成血槽和雙脊。雙脊向上內(nèi)收,形成尖鋒。殘長3.3、最寬處1.2、最厚處0.4厘米(圖6-2)。
2.青銅鏃
尖鋒,雙翼中下部內(nèi)收,有鋌。脊部正反面各有三道棱,向上內(nèi)收為前鋒;向下延伸至鋌部,形成血槽。通長5.3厘米,翼最寬處1.3厘米,鋌長2厘米(圖6-3)。
3.石刀
標本YTX:15,殘,青灰色板巖質(zhì)地,磨制,直背弧刃,對鉆雙孔,通體磨光。殘長4.1、殘存最寬處4、刃部殘寬1.6、厚0.3—0.5厘米,兩鉆孔直徑分別為0.6、0.4厘米(圖6-4)。
4.石鏟
標本YTX:38,青灰色頁巖質(zhì)地,打制。亞腰形,弧刃,刃部殘留崩疤。通高11.3、亞腰寬11.8、刃寬7.9、厚1厘米—1.2厘米(圖6-5)。
四、結(jié)語
通過本次調(diào)查,可得出以下認識:
橫橋耳、器足、石鏃、雙孔石刀等器物,與遺址周邊地區(qū)的何家窩棚遺址[2]、張家油房遺址、四楞格子山遺址[3]的同類器物有相似之處,體現(xiàn)出典型的西團山文化因素。此外,尊形豆器型較有特點,亦見于東豐縣大架山遺址[4]。
這里的文化性質(zhì)并不單純,其中,矮柄圈足豆罕見于以往發(fā)現(xiàn)的西團山文化遺址,卻在本遺址出土陶器中占大宗。戳壓紋盲耳和疊唇戳點紋口沿亦不屬西團山文化器物的典型特征,后者則見于雙房文化器物(尹家村M12:1)[5]之中。而部分陶器表面以三角形或條帶狀外框內(nèi)填斜線紋或網(wǎng)格紋的施紋方法(為概括紋飾組合的共性,可將此類復合紋稱作嵌套式幾何紋),亦不見于西團山文化的典型器物,卻能在雙房文化遺址中找到相似器物,比如飾有帶狀網(wǎng)格紋的鼓腹壺(崗上M12:4)、飾有三角網(wǎng)格紋和三角短線紋的陶罐(崗上M13:4)[6]、飾有帶狀網(wǎng)格紋的陶罐(雙房2號石棚[7]出土)。疊唇戳點紋、嵌套式幾何紋也顯示出該遺址與鄰近地區(qū)長春北紅嘴子遺址的文化聯(lián)系[8]。有學者已注意到,伊通縣境內(nèi)青銅時代文化遺存內(nèi)涵并不單一,部分陶器飾有戳點紋,在西團山文化中不多見,顯然屬于另一陶系[9]。在可識別器型的出土陶器當中,矮柄圈足豆占比最高。而在西團山文化和雙房文化其他遺址中,陶豆皆非代表性器物。目前發(fā)表的出自同類文化其他遺址中的陶豆數(shù)量稀少,且形態(tài)并非都與本遺址同類器物相似。只有出自大海猛遺址的T8②:15[10]和珠山遺址的F2:7[11],跟本遺址所出的矮柄圈足豆屬同類器物。而在同時期的雙房文化遺址中,僅見出于尹家村二期遺存的M12:4[12]與本遺址的陶豆形態(tài)相似,應為后者對前者產(chǎn)生影響。除此之外,在雙房文化影響下,本遺址的一些陶器流行多種樣式的疊唇戳點紋口沿,而飾有嵌套式幾何紋的少量陶器所采納的紋樣結(jié)構(gòu)也更為復雜。在同屬東遼河流域的后太平遺址中,亦發(fā)現(xiàn)有較多的疊唇戳點紋口沿及嵌套式幾何紋(內(nèi)飾元素多為網(wǎng)格紋)陶片。比如出土于后太平遺址的疊唇戳點紋口沿07SHⅠ采:18與本遺址T2②:22均飾有左斜向戳點紋;07SHⅡ T6③標:1與本遺址YTX:32同飾刻劃網(wǎng)格紋。此外,陶豆07SHⅡ征:26與本遺址YTX:3同屬矮柄圈足豆。而后太平遺址出土的大量鋬耳、器足等,亦與本遺址同類器相似,并體現(xiàn)出西團山文化的影響[13]。可見,雙房文化因素在東遼河下游歷經(jīng)本土化改造后,與西團山文化等文化相碰撞,形成了本地文化類型的特征之一。
據(jù)碳14測年結(jié)果可知,西下山遺址主體文化遺存大概距今2400年[14],處于戰(zhàn)國時期。參照已有的編年研究成果,西團山文化晚期和雙房文化晚期的年代都相當于中原地區(qū)的戰(zhàn)國時期[15]。疊唇戳點紋陶罐(尹家村M12:1)見于雙房文化晚期,西下山遺址大量疊唇戳點紋口沿的出土,應為同時期文化交流的反映。而崗上M12:4和崗上M13:4等飾有嵌套式幾何紋的陶罐則被斷代為雙房文化早期(相當于西周時期)[16]。根據(jù)目前所掌握的材料推測,嵌套式幾何紋風格在雙房文化分布區(qū)(遼東南地區(qū))衰落后,北傳至東遼河流域,并于戰(zhàn)國時期在當?shù)剡M一步演化。
本次調(diào)查為研究西團山文化在東遼河流域的傳播與變異,以及同時期的文化交流提供實物資料。尤其是含鐵元素碎石堆積的發(fā)現(xiàn),為尋找相關(guān)鐵礦石采礦遺址、選礦遺址、冶煉遺址、鐵器鑄造遺址提供線索,有助于填補東北地區(qū)早期冶金考古方面的學術(shù)空白。
(附記:本次調(diào)查參加人員有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石曉軒、劉慧誅,四平市文化遺產(chǎn)保護中心雋成軍、聶卓慧、崔志,四平市博物館王彤,伊通滿族自治縣文物管理所李崇德,梨樹縣文物管理所曲清海、申軒丞,雙遼市鄭家屯博物館邵海波等;執(zhí)筆:石曉軒、申軒丞、雋成軍;繪圖:曲清海、崔志、申軒丞)
參考文獻:
[1]吉林省文物志編修委員會.伊通縣文物志[Z].內(nèi)部資料,1988.
[2]王聰.吉林伊通縣羊草溝、何家窩棚、杏山遺址的發(fā)掘[J].考古,2015(06):3-22.
[3]吉林省文物志編修委員會.梨樹縣文物志[Z].內(nèi)部資料,1984.
[4]洪峰.吉林東豐縣南部古遺跡調(diào)查[J].考古,1987(06):519-524+532.
[5][6][12]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雙砣子與崗上——遼東史前文化的發(fā)現(xiàn)和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6.
[7]許玉林,許明綱.新金雙房石棚和石蓋石棺墓[A]//文物編輯委員會.文物資料叢刊(第7輯)[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3.
[8]劉景文,王洪峰,安文榮,等.長春市腰紅嘴子與北紅嘴子遺址發(fā)掘簡報[J].考古,2003(08):684-703.
[9]董學增.西團山文化分布的南界在輝發(fā)河、飲馬河、伊通河上游[C].//王鐵俠.西團山文化學術(shù)論文集(江城文博叢刊第三輯),吉林市博物館內(nèi)部資料,1992:43.
[10]吉林市博物館.吉林永吉楊屯大海猛遺址[A]//朱巖石.考古學集刊(第5輯)[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
[11]王洪峰,張志立.吉林舒蘭黃魚圈珠山遺址清理簡報[J].考古,1985(04):336-348+388.
[13]金旭東.后太平:東遼河下游右岸以青銅時代遺存為主的調(diào)查與發(fā)掘[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1.
[14]來自美國實驗室測年結(jié)果.
[15]趙賓福.中國東北地區(qū)夏至戰(zhàn)國時期的考古學文化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194+248.
[16]同[15],第179頁.
作者簡介:
石曉軒(1978—),男,漢族,吉林白城人。碩士研究生,文博副研究館員,研究方向:商周考古學。
申軒丞(1990—),男,漢族,遼寧鞍山人。碩士研究生,文博館員,研究方向:北方青銅時代考古。
雋成軍(1965—),男,滿族,吉林通化人。大學本科,文博研究館員,研究方向:東北地域史和歷史文化遺產(chǎn)保護。
曲清海(1965—),男,漢族,吉林梨樹人。大專,文博研究館員,研究方向:文物保護和文物鑒定研究。
崔志(1985—),男,漢族,吉林四平人。大學本科,文博館員,研究方向:文物保護和修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