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基于青州龍興寺佛教造像藝術在世界佛教藝術史上的重要地位,有必要對其進行更加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文章對青州龍興寺佛教造像藝術的歷史淵源進行深入闡述,并結合具體的造像作品,對其藝術風格進行分析和總結,進一步深入了解青州龍興寺佛教造像藝術的獨特魅力和歷史價值,以此展開對中國古代佛教藝術的全新思考。
關鍵詞:青州龍興寺;佛教造像藝術;文化價值
佛教自東漢傳入中國后,逐漸與中國本土文化相結合,從而成為中國宗教發(fā)展史上一道瑰麗的風景。其中,佛教造像是進行佛教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其本身具有極為豐富的藝術形式,也具有深厚的精神內(nèi)涵,不同地區(qū)的佛教造像藝術能夠反映當?shù)氐纳鐣L貌以及不同歷史階段的宗教信仰變化。
1996年,青州龍興寺遺址窖藏出土了數(shù)百尊精美的佛教造像,這些佛像造型獨特、神態(tài)逼真,身上的彩繪鮮艷如新,以青州為中心出土的佛教造像因濃郁的地方特色和獨特的藝術風格被學界贊譽為“青州風格”。龍興寺佛教造像是“青州風格”地域特色品牌文化的精髓,蘊美迷人的“青州微笑”,詮釋著“可意會、難言傳”的東方之美。青州龍興寺佛教造像藝術從一個側面生動展示了中國佛教文化傳承和發(fā)展的盛衰,為研究中國佛教發(fā)展史以及中國與其他國家的文化交流提供了極為豐富的材料。
一、青州龍興寺佛教造像藝術風格分析
1.色彩特征
善于運用色彩是青州龍興寺佛教造像藝術的重要特征,相較于其他地區(qū)的佛教造像,該區(qū)域的佛教造像常常采用彩繪和貼金等傳統(tǒng)工藝,因此色彩更鮮艷一些,整體形象更顯富麗堂皇。傳統(tǒng)貼金工藝使佛教造像表面呈現(xiàn)金光閃閃的美感,在一定程度上體現(xiàn)了佛教本身的莊嚴。在彩繪方面,當時的雕刻造型師靈活運用紅綠藍等不同的高飽和度顏色,色彩搭配較為協(xié)調(diào),使形象變得更加分明。而彩繪的運用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造像面部表情的生動性,搭配華麗的服飾和紋理,使得佛教造像整體呈現(xiàn)出強烈的視覺沖擊力。
彩繪和貼金不僅有效提升了佛教造像的精致程度,還使其所蘊含的宗教寓意得到進一步凸顯。青州龍興寺佛教造像中的色彩選擇是有講究的,譬如綠色既象征和平也象征生命,紅色顯示慈悲和智慧,藍色則為佛教造像增添一抹親近感,更使色彩的運用呈現(xiàn)出渾然一體的特質[1]。
2.服飾特征
在服飾方面,青州龍興寺佛教造像的服飾風格頗為獨特,這是因為當?shù)氐姆鸾淘煜癫粌H蘊含著古典審美,還融合了西域的服飾審美特征。不同服飾風格的相互交織融合,使得青州龍興寺佛教造像有了極為不同的藝術風格。
青州龍興寺的佛教造像大多身披袈裟,且袈裟的線條較為簡潔流暢,從某種程度上體現(xiàn)出佛教本身的神圣和莊嚴。有些袈裟的款式具有較為濃郁的中國古典文化氣息,因此在整體造型的塑造上呈現(xiàn)飄逸清俊的藝術特質。而在菩薩像的服飾塑造方面,其紋理明顯要華麗一些,佩戴的飾品也更加豐富,這從側面體現(xiàn)出菩薩像在造型方面的匠心以及塑造工藝的精湛。相對于其他地方的佛教造像來說,青州龍興寺佛教造像顯得靈動,也更加渾然天成。
3.造型特征
青州龍興寺的佛教造像在形象塑造方面具有豐富多樣的特征,其形體大多較為勻稱,且線條較為流暢,人物的姿態(tài)也舒展自然,神態(tài)端莊安寧,因此青州龍興寺佛教造像給人一種慈悲、和藹、安詳?shù)母杏X。特別是其中的菩薩像,大多體態(tài)輕盈,且服飾較為華麗,展現(xiàn)出特有的端莊和典雅。弟子像在造型方面則顯得較為樸實,姿態(tài)虔誠恭敬,充分展現(xiàn)了其在聆聽佛法時的專注。
除此之外,青州龍興寺內(nèi)還有一些力士像和天王像,這類造像在形體刻畫上呈現(xiàn)肌肉發(fā)達、身材魁梧的特征。大多數(shù)力士像都顯得氣勢威猛,因此通常會給人以較為強烈的感官沖擊[2]。
二、青州龍興寺佛教造像藝術代表作品介紹
1.北齊貼金彩繪圓雕佛立像
北齊貼金彩繪圓雕佛立像是青州龍興寺佛教造像的代表作(圖1),整體設計比例較為勻稱,身姿也十分挺拔。從面部細節(jié)來看,其線條圓潤柔和,神態(tài)安詳靜謐,雙目微閉,似在沉思,嘴角微微上揚,帶著慈悲的笑意。頭部的螺紋雕刻精細,線條規(guī)整有序。佛像身披通肩式袈裟,袈裟質地輕薄,如同蟬翼一般緊貼身體,流暢的線條將佛像的身體輪廓清晰地勾勒出來。與其他造像相比,此造像表面的貼金保存狀況良好,在光線下,面部閃耀著金色光芒,使得佛像更顯神圣莊嚴,仿佛正向世間眾生傳遞著佛法的智慧與慈悲 。
2.東魏貼金彩繪石雕背平式佛菩薩三尊像
東魏貼金彩繪石雕背平式佛菩薩三尊像(圖2),其組成元素較為復雜。主佛立于底座之上,神態(tài)莊嚴肅穆,雙手缺失,有修補痕跡。主佛面相方圓豐滿,螺發(fā)高髻,面部殘留貼金,著褒衣博帶裝,大衣顯厚重,表面很少刻畫衣紋。脅侍菩薩分立主佛兩側,身姿輕盈,體態(tài)婀娜。二脅侍分別由雙龍口中吐出的長莖蓮花與荷葉承托,上方有8身伎樂飛天呈弧形飛舞,最上部中央是一座亭閣式覆缽塔。該造像是東魏時期佛教造像藝術的重要代表作[3]。
3.北齊貼金彩繪石雕菩薩立像
北齊貼金彩繪石雕菩薩立像身姿較為修長,體態(tài)婀娜(圖3)。菩薩頭戴冠,冠上鑲嵌美麗花卉圖案和精美佛像。其面相圓潤,嘴角含笑,雙目神色溫柔,神態(tài)秀麗端莊。上身袒露,佩戴瓔珞、項鏈等裝飾品,顯得華麗精美。瓔珞線條流暢,從肩部垂至腹部,層次感強烈。下身長裙寬大,雕刻線條流暢自然。菩薩姿態(tài)優(yōu)雅,給人一種祥和親切之感。造像表面貼有金箔并進行彩繪,色彩鮮艷,展現(xiàn)出北齊時期獨特的雕刻藝術美。
4.東魏天平三年(536)邢長振造釋迦像
東魏天平三年邢長振造釋迦像(圖4),高浮雕三尊像,石灰石質。相比較其他藝術作品而言,其有明確的紀年。主佛頭殘,身覆通肩式袈裟,內(nèi)露僧祗支,跣足立于蓮臺上,右脅侍菩薩頭戴冠,面相清瘦;左脅侍頭殘,二脅侍均配項圈,著長裙,身披帛帶及瓔珞,跣足立于蓮臺上。這尊青州龍興寺佛教造像是佛教藝術的珍貴遺存,造像主體由石材雕刻而成,表面雖有風化痕跡,卻難掩古樸莊重之態(tài)。主佛頭頂有碩大的圓形頭光,頭光層層環(huán)繞,凸顯主佛神圣莊嚴。主佛身披長袍,衣紋線條流暢自然,雖歷經(jīng)歲月滄桑,卻仍能讓人感受到其當初雕刻時的細膩匠心。主佛雙手姿態(tài)雖部分殘損,但依稀可辨其宗教手勢,似在傳遞佛法智慧。主佛兩側的脅侍菩薩身姿優(yōu)雅,頭戴精美冠飾,冠上細節(jié)雖因歲月有所磨損,但仍能看出當初的精致。菩薩面部表情寧靜祥和,雙目低垂,似在悲憫眾生。其身上的服飾雕刻細膩,衣袂飄飄,仿佛隨風而動。
在造像的上方,有火焰紋裝飾,造型生動。線條飛揚,寓意佛法如火焰般光明熾熱,能驅散黑暗。火焰紋之間,還雕刻有小型建筑造型,可能象征著佛教中的神圣凈土或佛國世界,增加了造像的神秘宗教氛圍。造像底部兩側雕刻神獸或力士的形象,其身姿矯健,守護著主佛與菩薩,展現(xiàn)出威嚴與力量[4]。
三、青州龍興寺佛教造像藝術價值分析
1.青州龍興寺佛教造像藝術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見證
青州的地理位置較為特殊,從古代地理發(fā)展沿革的角度來說,青州處于古代絲綢之路的來往途中,是中外交流的重要關隘。也正因如此,相比較其他區(qū)域的佛教造像而言,青州龍興寺的佛教造像既傳承中國傳統(tǒng)的藝術風格,又融入西域、印度等不同區(qū)域的佛教藝術。從這個角度來看,青州的佛教造像藝術是一種體現(xiàn)中外文化融合和交流的重要見證。對青州佛教造像經(jīng)典藝術作品進行觀摩和賞析,不難發(fā)現(xiàn)其中有許多印度笈多王朝佛像的藝術特征,這為中國歷史研究學者開展中外文化交流方面的具體探索提供了可視化的佐證。
2.青州龍興寺佛教造像藝術較好地體現(xiàn)宗教信仰
佛教造像藝術本身是佛教信仰的生動載體,其實際上是通過藝術表達形式來闡述佛教的教義教理。青州龍興寺佛教造像藝術中的菩薩以及其他佛像,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佛教的神圣形象。信徒們在觀摩這些造像藝術時,會通過對具體形象的膜拜來體現(xiàn)自身對佛法的敬仰以及個人的虔誠意念。這種極為莊嚴的觀摩儀式,是佛教信徒期待獲取佛菩薩加持庇佑的重要方式和手段,也是佛教信徒企圖得到心靈超越和解脫的不二法門。從這個角度來看,佛教造像藝術本身具有一定的實際功用,是宗教信仰的藝術體現(xiàn)。
3.青州龍興寺佛教造像藝術為歷史研究提供資料
青州龍興寺佛教造像為中國研究學者考察北朝至隋唐時期的歷史、了解不同時期的文化藝術以及宗教傳承情況,提供了更加豐富的實物資料。全面探討造像的工藝、服飾及造型,能夠幫助研究學者們了解不同時期的宗教信仰情況、社會風貌以及經(jīng)濟發(fā)展水平。相對于枯燥且單調(diào)的文字記載而言,佛教造像藝術能夠以更加生動和直觀的形式反映社會變革,填補不同朝代中外文化交流方面的研究空白。因此,有關造像藝術的出土,實際上能夠為中國古代史研究提供新的佐證,對相應造像藝術作品的研究,具有極為重大的歷史價值。
4.佛教造像藝術在當代藝術創(chuàng)作中的傳承與弘揚
青州龍興寺的佛教造像藝術蘊含著獨特的魅力,能夠為當代藝術創(chuàng)作提供豐富的靈感來源。許多當代藝術家都會前往青州,參觀具有代表性的佛教造像藝術,幫助其在藝術創(chuàng)作中進行現(xiàn)代藝術理念和傳統(tǒng)藝術元素的相互交融。通過觀摩佛教造像藝術,可讓當代藝術家進行個人藝術作品的優(yōu)化和完善,從而助力青州龍興寺佛教造像藝術的有效傳承,也讓古老的佛教造像藝術在新時代綻放光彩,讓當代藝術創(chuàng)作具有更加深厚的傳統(tǒng)韻味。
四、結語
總而言之,對青州龍興寺佛教造像藝術進行深入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這不僅能夠讓青州龍興寺佛教造像得到更為廣泛的關注,還能夠讓佛教文化研究變得更加深入。青州龍興寺佛教造像的造型藝術為當代藝術作品設計提供了資源和靈感,其本身也兼具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只有對這一文化遺產(chǎn)進行全面的傳承和保護,才能讓珍貴藝術遺產(chǎn)產(chǎn)生更加深遠的影響。
參考文獻:
[1]張巖,高玉,閻雯.旅順博物館“青州龍興寺佛教造像展”策展札記[J].旅順博物館學苑,2023(00):209-220.
[2]王麗媛.青州龍興寺造像所見北朝龜紋探析[J].文物天地,2023(08):118-122.
[3]李苗.青州龍興寺佛教造像蓮花圖像初探[J].天工,2022(26):12-14.
[4]王東敏.青州龍興寺佛教造像瓔珞藝術研究及其文創(chuàng)產(chǎn)品開發(fā)[D].青島大學,2022.
作者簡介:
邸剛(1973—),男,漢族,山東青州人。大學本科,文博館員,研究方向:藏品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