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為文化自信的重要組成,孫中山和宋慶齡在中國革命與建設中形成的思想、精神以及他們的豐功偉績,在新時代新征程上依然發(fā)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因此,以中國式現代化理論引領孫宋巡展體系建設,通過孫宋“天下為公”“為新中國奮斗”“永遠和黨在一起”等精神鼓舞人心,讓新時代的奮斗者在新征程上凝聚共識、凝練意志、堅定信念,將孫宋精神轉化為奮斗力量,助力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文章以宋慶齡陵園近年來開展的系列巡展為例,闡述孫宋精神在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中的詮釋傳播。
關鍵詞:中國式現代化;孫宋精神;巡展;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
2022年8月24日,國際博物館協(xié)會公布博物館的最新定義,提出博物館是“為社會服務的非營利性常設機構,它研究、收藏、保護、闡釋和展示物質與非物質遺產。向公眾開放,具有可及性和包容性,博物館促進多樣性和可持續(xù)性。博物館以符合道德且專業(yè)的方式進行運營和交流,并在社區(qū)的參與下,為教育、欣賞、深思和知識共享提供多種體驗”。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博物館特別是偉人紀念館作為集愛國主義教育、文化傳播和歷史研究于一體的重要機構,為豐富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提供寶貴資源,在精神文明建設中發(fā)揮獨特的作用。
2016年11月1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孫中山先生誕辰150周年大會上強調:“我們對孫中山先生最好的紀念,就是學習和繼承他的寶貴精神,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因素,為他夢寐以求的振興中華而繼續(xù)奮斗?!?022年5月31日,習近平總書記致信祝賀中國宋慶齡基金會成立40周年,強調秉承宋慶齡先生“永遠和黨在一起”的信念,踐行“和平·統(tǒng)一·未來”宗旨,把握時代主題,發(fā)揮特色優(yōu)勢,深化對外民間友好合作,致力于推動祖國和平統(tǒng)一,助力青少年成長成才,發(fā)展公益慈善事業(yè),為促進海內外中華兒女大團結、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如何為社會公眾提供更為豐富優(yōu)質且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公共文化服務,將偉人精神在新時代講好講活,充分發(fā)揮偉人紀念館資源在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助力培育新時代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是孫宋精神宣傳工作者首要考慮的內容。
一、孫宋精神的內涵
孫宋精神是一個具有廣泛且深厚內涵的概念,涉及民族獨立、民主革命、團結合作、現代化建設、國際和平等多個方面。
民族主義情懷:孫中山和宋慶齡始終堅定主張民族獨立和民族自尊,反對封建專制和列強侵略,強調中華民族的自立自強,這種民族主義情懷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
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人民在孫中山和宋慶齡心中始終占據最高位置,他們提出“三民主義”“新三民主義”等思想,以實現國家繁榮、人民幸福為目標。
“天下為公”的信念:孫中山和宋慶齡始終堅持“天下為公”的信念,倡導“公天下”。
矢志不渝的革命精神:孫中山和宋慶齡都是堅定的革命家,他們不畏艱險、不怕犧牲,為了實現國家的獨立和人民的幸福,始終堅定推進革命事業(yè)。
在新時代,孫宋精神對于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重要的歷史和現實指導意義。因此,我們應當更加深入地挖掘和弘揚孫宋精神,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二、孫宋精神在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中的傳承與實踐——以宋慶齡陵園系列巡展為例
(一)以“為新中國奮斗——宋慶齡文物文獻特展”為核心的巡展
2019年9月4日,由上海宋慶齡研究會、上海市孫中山宋慶齡文物管理委員會、中國福利會、中國宋慶齡基金會研究中心聯(lián)合主辦的“為新中國奮斗——宋慶齡文物文獻特展”在上海城市規(guī)劃館開幕,展覽集中呈現了北京和上海兩地與宋慶齡文物保護相關的6家機構的400余件珍貴文獻、文物、照片等,主場展覽歷時37天圓滿落幕,共接待現場觀眾32855人次。之后,同名巡展在湖北、海南、江蘇等14個省份依次展開,觀眾累計超過30萬人。
(二)巡展過程中的思考
在長期的“請進來,走出去”巡展活動中,我們意識到,光有活動遠遠不夠,還需要對活動進行總結,特別是結合未成年人德育等工作進行研究提升。以“為新中國奮斗——宋慶齡文物文獻特展”為例,2019年,我們將文物文獻制作成圖片融入展覽。然而在進行巡展的過程中,由于缺少統(tǒng)一規(guī)劃,特別是對于巡展承辦單位的選擇主要是以合作方主動上門為主,結合部分主動宣傳給相關單位,隨意性較大。因此,在展覽中存在輻射面不廣、宣傳方式較為單一等問題。2021年,在總結過往經驗的基礎上,宋慶齡陵園主動與上海市教委合作,面向上海市16個區(qū)的學校和青少年活動中心推出“為新中國奮斗——宋慶齡事跡圖片展”巡展,并根據承辦單位的特點,適當增減內容。比如在靜安區(qū)青少年活動中心巡展時,因該地為“新安旅行團”在滬活動舊址,特意增加宋慶齡與新安旅行團的展陳內容。半年的巡展實踐,為后續(xù)辦好巡展這門大思政課積累了較好的經驗。
三、系列巡展在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中的新實踐
2022年,宋慶齡陵園著眼“講好孫宋故事,豐富人民精神世界,開展好館校合作活動,助力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的理念,在總結過往經驗的基礎上,對相關做法進行提升和完善。
(一)巡展工作的新做法
以巡展為例,2023年,宋慶齡陵園在巡展中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將時代性和學術性相結合。首批推出“偉大的女性——宋慶齡生平事跡展”“大道不孤 大愛無疆——宋慶齡與國際友人展”“中國是不可征服的——宋慶齡與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展”
等多個主題展覽(圖1),以巡展為抓手,講好新時代孫宋故事,傳承與弘揚孫中山和宋慶齡的偉大精神,進一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1.調研和整理已有展覽資源,針對新時代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依據專題展覽工作的推進和開展情況,統(tǒng)籌存量和增量展覽資源,創(chuàng)新展陳形式,結合巡展特點,以社會公眾和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進行主題展覽內容的謀劃和展陳設計,進而推動巡展工作的可持續(xù)性發(fā)展。
2.在執(zhí)行中貫徹“統(tǒng)籌領導、協(xié)調推進”的原則,頂層設計、統(tǒng)籌規(guī)劃、發(fā)揮優(yōu)勢、分工合作、協(xié)調推進、跟蹤服務,適時與巡講、巡賽、巡演等項目聯(lián)動,切實提升巡展的質量,提高巡展的傳播影響力。
3.彰顯巡展特色,提升對巡展觀眾定位的研究,進行內容研究、展覽設計、展教開發(fā)、展覽推廣等各要素研發(fā),講好新時代上海故事和孫宋精神,進一步增強孫宋思想和精神的傳播力、影響力。
4.堅持以重大紀念時間節(jié)點為契機、紀念與宣教相結合。以孫中山和宋慶齡兩位偉人的重要革命活動、歷史事件紀念日為契機,既表達對偉人的深切緬懷,又以宣傳與弘揚偉人的思想和精神為目標,積極與其他部門和機構合作,不斷擴大巡展的范圍和影響力。
(二)“偉大的女性——宋慶齡生平事跡展”的微實踐
2023年,圍繞紀念宋慶齡誕辰130周年,宋慶齡陵園聯(lián)合上海市委統(tǒng)戰(zhàn)部、復旦大學、上海大學、上海師范大學、上海市區(qū)縣教育局等舉辦“偉大的女性——宋慶齡生平事跡展”。為了更好地踐行分眾化的服務理念,本次巡展根據不同年齡段策劃了學生版和成人版兩個版本。成人版展覽在編年史中突出專題,生動講述宋慶齡的光輝事跡。學生版則面向7—15歲學生這一觀眾群體,聚焦共鳴元素,關聯(lián)校本課程內容,通過代表性文物和歷史事件,力求以生動的語言講好宋慶齡故事,做到“一版一故事、一篇一精神”。
在巡展中,還配套主題講座,通過史料和影像深入介紹宋慶齡大愛無疆的愛國情懷和為新中國不懈奮斗的豐功偉績,激勵大家學習偉人崇高風范,學史力行,轉化為信念和力量,服務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特別是面向青少年的愛國主義教育。
(三)多種展覽齊頭并進
2023—2024年,“偉大的女性——宋慶齡生平事跡展”“大道不孤 大愛無疆——宋慶齡與國際友人展”等多個巡展在上海、湖南、廣東、江西、重慶、湖北、陜西等省市的大中小學、圖書館、紀念館、青少年活動中心、企業(yè)展出近100站,總覆蓋人群超過120萬。通過展覽,培育了上百位新時代“小先生”講解員。巡展和巡講相結合,生動詳盡地展現了宋慶齡的精神品質,這些精神與當今社會發(fā)展需求緊密相連,對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具有積極意義(圖2、圖3)。
四、結語
巡展作為博物館開門辦館走出去的傳統(tǒng)工作,在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中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以豐富的內容和形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以互動性和參與性強的特點,讓學生更深入地參與到學習中;以其拓寬視野和知識面的效果,幫助學生建立全局觀念,培養(yǎng)他們的愛國情懷。
在未來的愛國主義教育中,我們可以進一步發(fā)揮巡展的優(yōu)勢。例如:結合現代科技手段,打造數字化、智能化巡展;加強與地方社區(qū)、企業(yè)的合作,將巡展的觸角延伸至更廣闊的范圍;邀請專家學者舉辦講座,提升巡展的深度和廣度,豐富巡展活動形式,有針對性地策劃巡展內容。通過精心策劃和實施的巡展配套研學活動,提升學生的知識水平和綜合素養(yǎng),增強他們的歷史責任感和文化認同感。
講好新時代中國故事,需要偉人紀念館始終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理念,不斷發(fā)揮偉人紀念館的思政教育功能,將偉人精神轉化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強大精神力量,為培養(yǎng)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出更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1]梁婉婷.多融合發(fā)展路徑下廣州地區(qū)博物館教育的探索與實踐[J].文物鑒定與鑒賞,2023(16):98-101.
[2]習近平.在紀念孫中山先生誕辰15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11-12(002).
[3]習近平.致中國宋慶齡基金會成立40周年的賀信[EB/OL].(2022-05-31)https://www.gov.cn/xinwen/2022-05/31/content_5693201.htm.
作者簡介:
顧佳成(1979—),男,漢族,江蘇人。碩士研究生,文博館員,研究方向:博物館愛國主義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