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通過對龍口市博物館收藏的西周玉器的造型、紋飾、工藝等方面的深入分析,探討其藝術價值和文化內涵,揭示西周時期玉器制作的高超技藝以及玉器文化在當時社會中的重要地位,進一步彰顯萊夷先民的智慧與創(chuàng)造力。
關鍵詞:龍口市博物館;西周;玉器;鑒賞;文化內涵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5.08.003
0 引言
西周時期是我國古代玉器發(fā)展的重要階段,玉器制作工藝精湛,造型豐富多樣。龍口市博物館收藏的西周玉器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和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吸引著眾多學者和文物愛好者的關注。
山東龍口東莊頭西周墓群位于龍口市東南22.5千米石良鎮(zhèn)東莊頭村東5米處的高臺地上。1980年9月12日,當時的莊頭大隊社員劉永新等人在第一生產隊牛棚東部取土時,發(fā)現(xiàn)一批銅器,由社員劉永新送來的16件銅器很多破碎很厲害,不能辨形。經過修復后,比較完整的有10件,包括鼎、甗、簋、方壺、卣、甑、爵、觶,其中有銘文的有6件。另外還有盤、盂、戈、勺等銅器。經煙臺地區(qū)文管會鑒定為西周時期器物,并認為出土地點是一處西周時期墓葬(編號M1),為萊國(歸城)西周時期貴族墓葬。從清理發(fā)掘情況來看,殘墓東西長3米、南北寬3米,土坑豎穴。墓內有熟土二層臺,留有棺槨和箱室朽痕,墓主人的骨架和隨葬陶器均被破壞。
1981年,黃縣(今龍口市)文物普查小組對該墓進行了復查,墓群由于蓋牛棚及取土而被破壞的約有2500平方米。黃縣文物普查小組調查時在牛棚東的斷崖上見有幾座土坑豎穴墓被破壞,有的殘部還掛在斷崖上。墓地現(xiàn)存南北長約200米,東西寬約100米,總面積約20000平方米。這是歸城地區(qū)(塔城地區(qū))非常重要的一處貴族墓地。
1983年,當?shù)卮迕裼株懤m(xù)在編號M1墓葬周圍挖掘出土了20多件玉器,并及時上交給黃縣博物館(今龍口市博物館)收藏。其中包括龍形玉佩4件、玉璜5件、玉璧1件、玉片10件。山東龍口東莊頭西周墓群出土玉器均系隨葬玉器,其中龍形玉佩、玉片是墓主人生前的裝飾佩件。玉璜、玉璧雖為禮儀玉器,但也一同作為殉葬品。
山東龍口東莊頭西周墓群出土的玉器,品類繁多、造型迥異、紋飾精美,質地均為青玉細膩溫潤,不易破碎,手感潤滑。色澤呈灰白至淡綠色,滋潤柔和。青玉以其恒久、高雅品質贏得人們的喜愛。
1 館藏西周龍形玉器鑒賞
《說文解字》中記載:“瓏,祈旱玉也,為龍文。”龍在我國古人心目中具有崇高的地位,能祛邪、避災、祈福。龍形玉佩是我國古代衣飾中的一種佩飾,被廣泛用于宗教、祭祀和禮儀活動。經過精心雕琢制作的玉佩,不僅具有獨特的造型設計,還寄托著各種美好的寓意。龍口市博物館收藏的西周龍形玉器造型精致、比例協(xié)調,手工雕琢痕跡明顯,無論是雕琢還是造型均完全符合西周時期的風格特征。
龍形谷紋玉佩(圖1),國家二級文物。編號KM.648,完整,西周時期,谷紋,長7.9厘米、寬4.8厘米。玉質細膩,顏色欠佳,沁蝕嚴重。有黃白色斑紋,沁色呈灰褐色,兩端有圓孔,色澤斑駁。全身刻畫著谷紋,玉佩上的龍神態(tài)怡然、氣宇軒昂、活靈活現(xiàn),富有生命力,極具古樸蒼勁之神韻。
龍形谷紋玉佩(圖2),國家二級文物。編號KM.649,龍頭小殘,西周時期,谷紋,長16厘米、寬4.2厘米。土沁嚴重,呈雞骨白,局部呈灰褐色。造型簡練生動,構思巧妙,雕琢精美。玉佩上的雙龍呈回首狀,凝視張望,神態(tài)各異,惟妙惟肖。背脊部整齊而挺拔,左右兩端對稱,并以夸張的技法充分展示出雙龍栩栩如生的形象。整體風格豪放質樸,線條勾勒熟練,布局優(yōu)美,碾磨技藝精湛,是不可多得的珍品。
館藏西周龍形玉器,還有兩件龍形谷紋玉佩:編號KM.647,完整,長11.5厘米、寬3.8厘米;編號KM.650,完整,長15.8厘米、寬4.2厘米。均為國家二級文物。
2 其他隨葬出土玉器介紹
西周時期非常流行玉璜。此時的玉璜多作為佩飾玉器使用,山東龍口東莊頭西周墓群出土的器物中,既有素面玉璜,也有帶紋飾的玉璜。玉璜是一種弧形片或半璧(環(huán)、璦)形佩飾,其大小尺寸依據(jù)佩用人的身份和系佩的部位而定。在東莊頭M1墓葬中隨龍形谷紋玉佩出土的還有幾件重要,且具有代表性的玉器。
谷紋玉璜(圖3、圖4),國家三級文物。編號分別為KM.651、KM.652,完整,西周時期,谷紋。長15.5厘米,寬2.5厘米。從出土的西周玉璜來看,大多均為兩端各有一穿孔,佩戴時呈下弧狀,而上弧中及兩端各有一個穿孔的三孔璜,懸佩時呈上弧狀。此外還有二孔璜和無孔璜。從玉璜上的紋飾來看又有素璜及帶有紋飾的玉璜等多種。
谷紋玉璧(圖5),國家三級文物。編號KM.653,殘兩半,西周時期,谷紋,直徑14.6厘米。局部平整圓形,受土蝕鈣化成灰白色,中孔偏大,邊緣有殘損斷裂。筆者認為,若以《爾雅》所釋,稱之為璧則欠妥。這件玉璧的玉質晶瑩而質地較佳??梢娖溆褓|小部分出現(xiàn)沁色,其沁漿色,深淺相間,深入其體,分布極其自然,老而彌堅。玉璧標志著財富和地位,作為重要的貴族禮器,玉璧在我國古代用于祭祀等禮儀活動,是祭祀“六玉”之一。
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玉璧,仍然具有祭天與隨葬的傳統(tǒng)禮制功能,又在西周時期用璧制度的基礎上發(fā)展出多種用途,在歷史文獻中有較多記載?!盾髯印ご舐浴分杏涊d的“問士以璧”,就是使用玉璧作為憑證向重要的謀士來征求意見,以表示自己交往、納諫的誠心。
素面玉環(huán)(圖6),國家三級文物。編號KM.645,完整,西周時期,直徑8.6厘米。玉環(huán)受土蝕,呈黃褐色和鐵銹色,圓形圓孔,器表光素無紋。另一組為小件(6件完整、4件殘損),編號KM.646,國家三級文物?!稜栄拧分羞@樣記載玉環(huán)與玉瑗:“肉倍好謂之璧,好倍肉謂之瑗,肉好若一謂之環(huán)?!薄昂谩笔氰佃サ拇┛?,“肉”是璧璦的環(huán)形實體,“肉倍好”即璧的實體尺寸是孔徑的兩倍,“好倍肉”即內孔直徑是瑗體的兩倍,“肉好若一”即環(huán)體的尺寸與穿孔相等。
玉環(huán)的形態(tài)給人以柔美、和諧的感覺,古人取其諧音“還”,用它象征送還、歸還之意。玉環(huán)也是一種團圓的信物,是研究西周皇室貴族佩飾物的實物依據(jù),具有一定的文物價值和鑒賞價值。
3 析讀玉器紋樣紋飾特點
龍形谷紋玉佩紋飾(圖7),紋飾安排漸趨細密繁復,更加婉轉流暢、清新自然,在一定程度上突破平面的局限,凸顯立體特征。紋飾上的這一變化,在一定程度上擺脫了長期以來紋飾隨玉器造型變化而形成的相互依存的局限,紋飾與造型不再存在的必然聯(lián)系。
谷紋玉璜的紋飾(圖8),這件玉璜主要是用雙勾陰刻來表現(xiàn)紋飾,玉璜給人的感覺更加流暢和美觀大方。這件玉璜使用了斜粗線、陰線鏤刻以及斜刻工藝的技法,玉璜琢工更加精致。這個時期的玉璜線紋主要有兩種:一種是雙陰線紋,線條變化的手法煩瑣復雜,在線紋轉彎的時候是弧形,線紋的刀法柔剛結合;另一種是單陰線紋,線紋有力,線條表現(xiàn)得簡單凝練。
谷紋玉璧的紋飾(圖9),源于青銅器上的谷紋,圓形谷紋排列有序、大小一致,在器物表面形成一種整齊的布局美感。谷紋代表“粟”,鄭玄在《周禮》中注釋,“谷,善也,其飾若粟文然”,表明這種玉璧在我國古代具有保佑五谷豐登的作用。又據(jù)《周禮·春官》記載,“子執(zhí)谷璧、男執(zhí)蒲璧”,可知谷紋玉璧應該與子爵的身份地位相對應。
西周時期的玉器,在工藝方面繼承了商代的優(yōu)點,同時也有所創(chuàng)新。除了雕刻技術之外,還出現(xiàn)了斜刻陰線較寬的深槽,底槽深淺不一,呈傾斜形,這種工藝手法,對后來玉器的演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西周時期玉器充分展示了那個時期玉器的獨特魅力。這些玉器的特點、工藝和審美價值,不僅為后來的玉器制作奠定了基礎,也為我們了解古代文明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西周時期玉器以片形為主,圓雕作品相對較少,造型豐富多樣,包括幾何形、動物形、人物形等。幾何形玉器常見斧刀、玉璧、玉環(huán)等。動物形玉器則以牛、鹿、虎、兔等為常見。人物形玉器則有玉人、人龍合體等。同時出現(xiàn)了一些結構復雜的組佩。這些組佩或樸素大方,或繁復華麗,盡顯西周時期的精湛技藝,將多種玉器巧妙地組合在一起,形成了令人震撼的藝術效果。
4 玉器文化內涵象征意義
《禮記·玉藻》記載:“古之君子必佩玉?!薄疤熳优灏子穸M綬,公侯佩山玄玉而朱組綬,大夫佩水蒼玉而純組綬,世子佩瑜玉而綦織綬,士佩瓀玟而缊組綬?!痹谖覈鴼v史中,玉器一直是尊貴和權力的象征。自古帝王將相都喜愛佩戴玉器,以彰顯其尊貴地位。
西周時期,玉器在社會中具有極其特殊的地位,不僅是物質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精神文化的象征。西周時期,用玉制度體現(xiàn)了社會制度、等級制度、禮儀制度等方面的特點,并反映了當時社會的文明程度和文化內涵。玉器被視為高貴、純潔、權威的象征,因此只有少數(shù)貴族才能擁有和使用玉器。用玉制度規(guī)定了玉器的種類、數(shù)量、質量以及使用場合,與使用者的身份地位息息相關。玉器種類繁多,用途各異。根據(jù)用途,大致分為禮器、佩飾等類別。玉器是最重要的禮器之一,玉璧代表著不同的等級和身份,是重要的禮儀用品。佩飾則以玉佩、玉環(huán)等為代表。在我國古代,這些玉器既具有裝飾作用,又被古人認為有一定的養(yǎng)生功能。玉制度初步形成,主要表現(xiàn)在對玉器的重視和禮器的使用上。到了春秋戰(zhàn)國,用玉制度逐漸完善,玉器的種類和用途也更加豐富。
西周時期,玉器作為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著豐富多彩的故事和傳說。人們常常將古玉視為美德、品質和修養(yǎng)的象征,賦予其深遠的文化內涵。古代皇室和貴族也常以古玉作為禮物贈予親朋好友,代表著對友情、愛情、家庭的祝福和珍視。通過這些故事和傳說,可以深入地了解到古玉背后的文化與情感,感受到古玉傳遞的智慧和美麗。我們可以由此更好地了解中華文明的發(fā)展歷程和當時人們的生活方式。
5 結語
從山東龍口東莊頭西周墓群出土的青銅器和玉器情況來看,與其說與萊國(歸城)有關,不如說歸城在其早期與周王室及渭水流域宗族貴族活動的聯(lián)系更為密切。不管該墓群出土的這些青銅器是自陜西而來,還是在本地鑄造,它們反映的無疑是歸城地區(qū)與西周國家中心地區(qū)頻繁的人員交流和緊密的政治關系。山東龍口東莊頭西周墓群出土的玉器,做工精美,紋飾天然。其圓潤簡約的風格,生動詮釋了“天人和諧”的古代哲學思想。對于研究西周萊國的歷史及經濟、文化狀況、生活習俗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資料,具有重要的考古價值及歷史價值。
綜合考古學,以及青銅器銘文和西周政治史的研究,可以看出,歸城是膠東地區(qū)西周文化出現(xiàn)最早,也是最集中的中心城址,它無疑是膠東地區(qū)自西周以來的文化中心。我們可以由此對膠東半島青銅時代晚期國家形成的背景和社會、歷史發(fā)展過程做出一個較完整的解讀。
(文物照片、手繪紋飾均由龍口市博物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