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鄧爾雅,書法幼承家學,善小學,精鑒賞,工詩文,篆刻書畫俱精,繼承古法而又獨具風格。其書法篆刻取法鄧石如、黃士陵等書法篆刻大師,在深入學習的基礎(chǔ)上,逐步發(fā)展形成了獨樹一幟的書法與篆刻風格,為20世紀的書法創(chuàng)新與學術(shù)界提供了重要啟示。鄧爾雅在精研傳統(tǒng)的基礎(chǔ)上,不同程度地注入了現(xiàn)代人的審美情趣,書法作品別具一格,令人耳目一新。
關(guān)鍵詞:書法;篆刻;篆書;傳統(tǒng);創(chuàng)新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5.08.001
東莞,歷史悠久。宋元以來,人才輩出,乃粵中文化重鎮(zhèn)。
鄧爾雅(1884—1954),原名溥霖,又名萬歲,字季雨,號爾雅(疋),別署綠綺臺主、風丁老人、寵恩,室號綠綺園、鄧齋,為晚清嶺南名儒鄧蓉鏡第四子,明萬歷東莞篆刻名家鄧云霄第十一世孫。鄧爾雅幼承家學,潛心于文字訓詁之學,八歲學篆刻,后游學日本專攻美術(shù)。歸國后,宣傳革命,與章太炎、柳亞子、沈鈞儒等交好,共組南社,主持南社廣東分社社務。后與黃賓虹、陳樹人創(chuàng)組貞社;與潘和組織國畫研究會,精研國粹,在香港、東莞設(shè)立分會。1937年移居香港,以治印、鬻字所得,在九龍大埔筑建綠綺園,貯綠綺臺琴,別署綠綺臺主。鄧爾雅以詩文、篆刻、書法蜚聲嶺嶠,其婿黃般若、外甥容庚皆受其影響,精通金石書畫。鄧爾雅詩風遺世獨立,古拙淳樸;篆刻、書法取鄧石如之圓潤,參以商周金文與甲骨文,格調(diào)高雅;引書入畫,所繪山水松石,行筆簡淡、疏散高古。鄧爾雅一生著述頗豐,著有《文字源流》《鄧齋筆記》《藝觚草稿》《篆刻卮言》《綠綺園詩集》等。
1 鄧爾雅楷書心經(jīng)軸(圖1)
釋文: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
鈐印“爾疋”朱文方印、“羅浮銀是殿”白文方印。
此件心經(jīng)作品是目前所見鄧爾雅紀年較早的一件心經(jīng)作品,題識為“三兄大人捐館舍后三月,四弟爾疋寫心經(jīng)一分,用資冥福。乙亥嘉平”。
心經(jīng)全稱《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心經(jīng)的中心思想在經(jīng)名中即有體現(xiàn)。這部經(jīng)在佛教三藏中的地位殊勝,是一部文字最短少、詮理最深奧微妙的經(jīng)典,僅以260字濃縮了六百卷大般若經(jīng)的要義。歷代書法名家以各種字體書寫這一經(jīng)典。鄧爾雅此幅心經(jīng)作品以楷書為主,又嘗試融合篆書、隸書、行草書等多種書體進行創(chuàng)作,心經(jīng)全文重復字較多,如“不”“子”“無”等,都采用不同寫法,足以證明鄧爾雅對字法的積累,如篆書的“心”“舌”“若”“三”等字,隸書的“羅”“經(jīng)”等字,行書的“不”“是”“老”等字,草書的“如”“得”等字,頗有趣味。
2 鄧爾雅篆書對聯(lián)(圖2)
釋文:丈夫不學曹孟德,生子當如孫仲謀。
鈐印“爾疋之璽”白文方印、“鄧齋”朱文方印。
此作為鄧爾雅篆書對聯(lián),題識為“景臣仁兄屬篆,庚午初秋,鄧爾雅”。鄧爾雅的篆書上承周金,初學篆書以秦李斯《嶧山碑》、唐代李陽冰《三墳記》為范本,并參以鄧石如、吳讓之、陳澧等人的用筆。鄧爾雅有深厚的傳統(tǒng)修養(yǎng),他的篆書風格多樣,既有渾厚剛勁之作,也有韻味清朗之作,在追求雅正與情韻中不斷摸索,并創(chuàng)作出不同風格的篆書作品。此件作品為其1930年所作的小篆作品,濕筆鋪毫、布白合度,嚴整中求變化,一絲不茍,運筆矯若游龍、變化莫測。
3 鄧爾雅篆書七言聯(lián)(圖3)
釋文:卜筑應同蔣翊徑,令人卻憶平原君。
鈐印“鄧爾雅印”朱文方印、“耀真遺萌”白文方印、“心閑神王(旺)”白文方印。
此作為鄧爾雅1939年為蔣光鼐所書,題識為“憬然將軍清玩,集杜甫高適句,己卯年冬鄧爾疋寫于赤柱山中”。蔣光鼐(1888—1967),原名煚,后改為光鼐,字憬然,廣東東莞人,畢業(yè)于保定陸軍軍官學校,是杰出的愛國民主人士和政治活動家,抗日名將。鄧爾雅的這副篆書對聯(lián),不僅展現(xiàn)了其深厚的書法功底,還體現(xiàn)了文人與武將之間的惺惺相惜之情。此件作品結(jié)構(gòu)嚴謹,線條流暢且富有彈性,運筆沉酣、墨色濃厚、筆畫豐滿、筋勁骨健、渾厚古雅、真氣彌漫,實非一般人所能為。他巧妙地吸取了金文、甲骨文的字形特點,如“卜”“應”“平”“原”等字,使作品既有古樸之感,又不失現(xiàn)代審美。綜觀此作品,妙得神韻,是一件難得的精品之作。
鄧爾雅無專門論書之作,其《文字源流》雖是小學著述,亦兼及書法,其中第三冊所論尤多,對了解其書學殊有裨益。在談論筆法時,他如此點評清代篆書家:“今小篆法,始鄧石如,濕筆鋪毫,布白合度,擬漢碑額,得垂露意,剛健阿娜,允推神品。金文筆法,始吳大澂,審釋彝器,眼學豐富,臨移精拓,如刻如鑄,莊嚴渾厚,意與古會。介其中者,乃伊秉綬,徑以繆篆,寫隸作印,近似夏承,省卻波磔,少室石闕,三公山碑,張遷碑額,布白特健,得竵扁意,鼎足而三。惟吳門下,黟黃士陵,近淑完白,上追三代,鼓幣竟陶,冶為一爐,已青于藍,可殿有清,殷契出土,惜黃未見,可與周金,調(diào)和為之。”
4 鄧爾雅篆書橫批(圖4)
釋文:山南精舍。
鈐印“萬歲”朱文方印、“爨公”白文方印、“可久長”朱文長方印、“太史公牛走馬”白文方印。
此作為鄧爾雅篆書橫批,題識為“弟七十八壬申長至節(jié),鄧爾疋”。作品字體結(jié)構(gòu)左右相同、正反如一,極其平正對稱,全無錯落參差,此種寫法主要取法漢繆篆,此類作品所見者不少。此作右上角鈐蓋有“可久長”引首印,此印在鄧爾雅傳世作品中少有鈐蓋,足以證明此作為鄧氏得意之作。
5 鄧爾雅隸書橫幅(圖5)
釋文:干青云而直上。
鈐印“鄧爾雅”白文方印、“默翁”朱文方印、“吉”朱文印。
此作為鄧爾雅隸書作品,見嶺南美術(shù)出版社出版的《爾雅書畫》一書,題識為“仿伊墨卿,戲以左行書之,爾疋”。鄧爾雅的隸書主要取法伊秉綬,和傳統(tǒng)隸書有很大的不同,筆畫省去一波三折、蠶頭燕尾,主要以提按較少的平直線條加上篆書的元素,如“青”“云”“而”等字,但這并非技窮的造作,而是在深入地把握漢隸精髓、洞悉藝術(shù)本質(zhì)后的一次大膽嘗試。此作用筆沉著勁健,結(jié)體充實寬博,氣息雄渾靜穆,通篇極富疏密聚散之變化,于遒勁中別具姿媚,樸素真摯,古意盎然,體現(xiàn)出正大的廟堂之氣。
6 鄧爾雅四體書條屏(圖6)
題識1:文扳仁兄屬臨圣教序,鄧爾疋
題識2:爾疋寫于香海島上
題識3:爾疋篆
題識4:臨頌鼎,鄧爾疋
鈐印“爾”朱文方印、“疋”白文方印、“爾疋”朱文方印、“爾疋”白文印、“爾”朱文圓印、“璽”白文方印。
釋文1:夙懷聰令,立志夷簡,神清齠齔之年,體拔浮華之世。凝情定室,匿跡幽巖,棲息三禪,巡游十地。超六塵之境,獨步迦維;會一乘之旨,隨機化物。以中華之無質(zhì),尋印度之真文。遠涉恒河,終期滿字;頻登雪嶺,更獲半珠。問道往還,十有七載;備通釋典,利物為心。以貞觀十九年九月六日,奉敕于弘福寺,翻譯圣教要文,凡六百五十七部。引大海之法流,洗塵勞而不竭;傳智燈之長焰,皎幽暗而恒明。
釋文2:夜登華子岡,輞水淪漣,與月上下。寒山遠火,明滅林外。深巷寒犬,吠聲如豹。村墟夜舂,復與疏鐘相映。此時獨坐,僮仆靜默,每思曩昔,攜手賦詩,當待仲春,卉木蔓發(fā),輕鰷出水,白鷗矯翼,露濕青皋,麥隴朝雊,倘能從我游乎?坐茂樹以終日,濯清泉以自潔。采于山,美可茹;釣于水,鮮可食。起居無時,惟適之安。與其有譽于前,孰若無毀于其后;與其有樂于身,孰若無憂于其心。
釋文3:于是然脂暝寫,弄墨晨書,撰錄艷歌,凡為十卷。曾無參于雅、頌,亦靡濫于風人。涇渭之間,若斯而已。于是麗以金箱,裝之寶軸。三臺妙跡,龍伸蠖屈之書,五色花箋,河北、膠東之紙。高樓紅粉,仍定魯魚之文,辟惡生香,聊防羽陵之蠹。靈飛六甲,高擅玉函,鴻烈仙方,長推丹枕。至如青牛帳里,余曲未終,朱鳥窗前,新妝已竟。方當開茲縹帙,散此絳繩,永對玩于書帷,長循環(huán)于纖手。
釋文4:王在周康邵宮。旦,王格大室,即位。宰引佑頌入門立中廷。尹氏授王命書,王呼史虢生冊命頌。王曰:“頌,命汝官成周貯二十家,監(jiān)新造貯用宮御。賜汝玄衣黹純、赤、朱黃、鑾、旗、攸勒。用事?!表灠?,稽首。受命冊,佩以出,反入覲璋。頌敢對揚天子丕顯魯休,用作朕皇考龔叔、皇母龔姒寶尊鼎。用追孝,祈介康純佑通祿永命。頌其萬年眉壽,畯臣天子靈終,子子孫孫寶用。
此四體書條屏書體分別為行書、隸書、小篆、金文大篆,行書為節(jié)臨《集王羲之書圣教序》,大篆為臨《頌鼎》,隸書和小篆為創(chuàng)作作品。此四體書條屏見嶺南出版社出版的《爾雅書畫》一書。從鄧爾雅這四體書條屏來看,鄧爾雅在忠實于傳統(tǒng)臨摹的基礎(chǔ)上,一直遵循古人之法帖。鄧爾雅的篆書得力于篆刻功底,吸取金、甲骨文的圖畫,富有裝飾性特色。行書于秀勁中兼以腴潤;隸書得漢碑精髓,氣息高古;篆書靜穆清潤、格調(diào)高雅。無論行、篆、隸都顯現(xiàn)出沉著含蓄、秀逸高雅的風格,于含蓄中見性靈,于沉著中求變化,書印融合,風格明快清新。
鄧爾雅的書法藝術(shù)中以篆書的成就為最高,原因是他有精湛的篆刻功底。鄧爾雅曾言:“有筆兼有墨,印學實在斯。大巧貌若拙,此意無人知?!庇盅裕骸爱嬘泄P墨色,印有筆墨刀?!彼淖瓡饕》ń鹞暮图坠俏膱D畫性、裝飾性較強的特色,取得了較前人更大的成就。同時他還汲取了清人鄧石如、伊秉綬等人的長處,這才創(chuàng)造了他的以小篆為主又參以金文、繆篆、甲骨文的獨特風格。他遵循藝術(shù)的傳統(tǒng),從歷史的豐厚文化積淀中去發(fā)現(xiàn)并展示藝術(shù)的發(fā)展規(guī)律,成為具有歷史穿透力的藝術(shù)大師的典范。
參考文獻
[1]謝文勇.廣東畫人錄[M].修訂本.廣州:廣州美術(shù)館,1996.
[2]王元林,張龍.東莞歷史名人[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13
[3]陳永正.嶺南書法史[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11.
[4]王鏞.中國書法簡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5]東莞市政協(xié),東莞市博物館.心閑神旺·書為心畫:卷上:爾雅書畫[M].廣州:嶺南美術(shù)出版社,2016.
[6]黎向群.鄧爾雅書法藝術(shù)摭論[N].書法報,2023-09-13(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