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予倩性格儒雅,寬以待人。他與曹禺的“《日出》刪減風波”亦能彰顯其雅量。曹禺年少成名,23 歲時便創(chuàng)作出《雷雨》,海內(nèi)外劇團爭先演出此劇。完成《雷雨》創(chuàng)作后,曹禺旋即投入《日出》的寫作。這部作品再度在中國劇壇引發(fā)轟動。
歐陽予倩一直留意著這位文壇新人。1934 年回到上海后,歐陽予倩共導演了四出戲,其中兩部是曹禺的作品。歐陽予倩看到《日出》劇本后,欣喜不已,決定即刻將其搬上舞臺,成為首位排演《日出》的導演。
出于對演出時間、主題解讀及演出效果的考量,歐陽予倩在為上海戲劇工作社排演《日出》時刪去了曹禺極為珍視的第三幕。
曹禺認為,從主題和寫作技巧上來看,《日出》的第三幕是必要的,如果第二幕之后還停留在陳白露的客廳里,那劇本就無戲可寫了。曹禺在看完“刪減版”的《日出》后,認為第三幕被刪去太遺憾了。所以,他在文章中寫道:“《日出》不演則已,演了,第三幕無論如何應該有。”
據(jù)飾演陳白露的演員鳳子回憶,歐陽予倩知道曹禺的想法后,感嘆道:“對作者真是有說不出的歉意,怎樣讓作者明白我的用心呢?”歐陽予倩和曹禺都是劇作家,所以他對曹禺珍視作品之心是感同身受的。
兩個月后,歐陽予倩為中國旅行劇團再度排演《日出》。此次因演員陣容齊整,得以在演出中呈現(xiàn)出歐陽予倩心中理想的戲劇形象,《日出》四幕劇均在舞臺完整上演。
當時,曹禺每周末都從南京趕赴上海觀看演出,對歐陽予倩在中旅排演的《日出》極為滿意,與歐陽予倩之間的“隔閡”也隨之消除。(摘自《文藝報》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