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楊誠勇,河南廣播電視臺原副臺長、副總編輯,享受國務(wù)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高級編輯,河南省文聯(lián)專家指導委員會副主任
“健康中國”與“全民健康”“全生命周期健康”之間有何關(guān)系?如何過好老年和晚年生活?如何消除癡呆、孤獨、抑郁?如何保持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倫理健康和事理健康?請看一個媒體專家的人生感悟——
在生命的下半場,我們面臨的最大困境不是吃不飽、穿不暖,也不是高血壓、糖尿病,而是一步一步地向癡呆走去、向孤獨走去、向抑郁走去
進入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叫“健康中國”。健康中國的一個核心要義是“全民健康”?!叭窠】怠钡囊粋€重要目標是“全生命周期健康”。
什么是“全生命周期”?國外講的生命周期,是從出生到死亡的整個過程。這個對不對?也對,但是不準確。我認為,“全生命周期”是從一個新生命體的誕生到這個生命體消亡的整個過程。什么是新生命體的誕生?新生命體的呈現(xiàn),并不是呱呱墜地,而是從他成為胎兒那一天算起。所以說,新生命體,新的全生命周期,應(yīng)該從母體懷孕那天起,直到一個生命走到死亡的整個過程。
中國文化論虛歲,國外論周歲,周歲是從出生那一天算起,但我們是從懷孕那一天算起,所以稱之為虛歲。從生命意義上來說,虛歲比周歲更準確。
孔子把人生分成六個階段。
前三個階段叫生命的前半場——十五而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這前半場主要干什么呢?成長、成就、成功,讓你奮斗。
生命的后半場也是三個階段——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人到了50歲,嚴格說已經(jīng)走進了生命的下半場,或者說已經(jīng)進入老年時期。為什么這樣講呢?大家知道,1949年我國人均壽命不到40歲,50歲就算是老年了。如果說生命的前半場讓你成長和成就,那么生命的下半場讓你轉(zhuǎn)型和提升。
生命的下半場我們會面臨什么呢?對大多數(shù)人來說,生命的下半場都進入了另外一個階段。這個階段,我們面臨的最大困境不是吃不飽、穿不暖,也不是高血壓、糖尿病,而是一步一步地向癡呆走去、向孤獨走去、向抑郁走去。癡呆、孤獨和抑郁,是我們面臨的最大的精神困擾和精神疾患。
什么叫癡呆?忘性大了,脾氣大了,就是癡呆的開始。
什么叫孤獨?不想說話了,不想理人了,是孤獨的開始。
什么叫抑郁?感覺生活沒有意義,活著沒有什么意思,是抑郁的開始。
癡呆讓人迷失自己,孤獨讓人孤立自己,而抑郁則是扼殺自己。
有人說,到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以后,我們老年人又迎來了新的文化。但它的副作用更大,因為當手機成為我們生活的大部分甚至全部的時候,我們會把虛擬空間當成現(xiàn)實世界,會把那個小小的屏幕當成生活的全部,會把一個“硅基世界”當成“碳基世界”。這樣的話,我們基本是在算法喂養(yǎng)中生活,會失去對生命本身意義的追求!
那么,有沒有改變這種現(xiàn)象的秘訣呢?我們文化養(yǎng)生、養(yǎng)老的秘訣究竟在哪里呢?道不遠人,大道至簡,越是復雜的東西其實越簡單。
老年要想“說(同‘悅’)乎”,就記著孔子說的話,動腦子,多學習,多思考,這才是養(yǎng)生之道
在兩千多年前,孔子就已經(jīng)把文化養(yǎng)老、養(yǎng)生秘訣給提出來了。實際上我們要想過好老年、晚年生活,搞文化養(yǎng)生,記著三句話就夠了。
哪三句話呢?就是《論語》開宗明義那三句話。
第一句話:“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這句話是治療癡呆的。就是看書學習、勤于思考、多動腦子,讓知識的清泉激活你,讓思想的陽光溫暖你。知識讓你明智,而思想讓你深刻。
我們讀書,不是只讀有用之書,還要讀“無用”之書;不一定讀有字之書,還要讀無字之書。凡是熱愛學習的人,如作家、科學家,哪個得過癡呆???他們八九十歲了,耳聰目明,思維敏捷,記憶力驚人!楊振寧80多歲了,還能夠帶研究生進實驗室。有個著名作家,去年3月去世的,叫馬識途,活了109歲,2012年的時候,快100歲了還獲得了首屆東方文豪終身成就獎。所以說,養(yǎng)生之道是動腦子、勤學習。
老年要想“說(悅)乎”,就記著孔子說的話,動腦子,多學習,多思考,這才是養(yǎng)生之道。
第二句話:“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怎樣治療孤獨呢?孔子有句話:“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大家知道,仁者那個“仁”字,也就是兩個人。人需要能夠處理兩個人以上的關(guān)系。人的本質(zhì)是社會關(guān)系的總和,你自己是什么人不重要,重要的是你這一輩子能夠和誰在一起。
人的孤獨是人生最大的悲哀?!栋倌旯陋殹防锩嬗芯涿裕盒腋M砟甑拿卦E不是別的,而是與孤寂簽訂一個體面的協(xié)定。
怎樣簽訂這個體面的協(xié)定呢?就是多和人打交道,關(guān)愛他人,接觸社會,多交朋友。
經(jīng)常跟人們圍席而坐,滿面春風,談天論地,這樣的人,什么時候才會孤獨啊?永遠不會孤獨的!
有人說天天玩手機就不會孤獨。不對!現(xiàn)在那些天天玩手機的網(wǎng)癮青年,恰恰是因為和手機過度接觸而造成了孤獨。要記著,千萬不要由現(xiàn)實世界完全走進虛擬世界,一定要從“硅基世界”走回“碳基世界”,從“硅基時代”進入“碳基時代”。這是兩個空間。
所以說,治療孤獨的方法,就是孔子說的第二句話,多交朋友,關(guān)愛他人,融入社會。
第三句話:“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怎樣戰(zhàn)勝抑郁呢?還是孔子說的:“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什么意思呢?你老了,你退下來了,千萬不要在意別人不認識你、不搭理你,千萬不要在意別人不理解你,千萬不要在意別人背后議論你。
尤其是退休的領(lǐng)導干部,要正確看待人走茶涼。因為什么呢?有熱有涼是狀態(tài),人走茶涼是常態(tài),只熱不涼是變態(tài)。
我記得我退休的時候,寫了一首打油詩,其中兩句是“人走茶水必然涼,茶要不涼不正?!薄5覀円幸活w平常心:“茶水結(jié)冰又何妨?”當我們退休的時候,那些笑臉變成了冷面,那種殷勤變成了躲避,那種吹捧變成了罵娘,你怎么對待?生氣?憤怒?對質(zhì)?辯解?都沒用。所以說“萬言萬當,不如一默”。最好的輕蔑是無言,連眼珠都不用轉(zhuǎn)過去,這是魯迅說的。
《論語》的這三句開篇名言,你想想,一個“說乎”,一個“樂乎”,加上一個“君子乎”,有這“三乎”,日子過得“熱熱乎乎”,何樂而不為?
不要覺得這三句話太簡單,你想想孔子說的這三句話對不對,它確實就是養(yǎng)生秘訣、要言妙道、金匱良方、醒世恒言、喻世明言。
上述《論語》“三乎”,代表了我們健康養(yǎng)生的三重奏。
我們的健康不僅包括生理健康,沒有疾病,身體良好,功能健全,這叫生理健康。更重要的是還要心理健康,精力充沛,思想充實,保持愉悅,這叫心理健康。
比心理健康更高的層面叫倫理健康。什么是倫理?你處理你的所有關(guān)系,包括你的家人、朋友、同事等。怎樣處理好人和人的關(guān)系,這叫倫理。世界衛(wèi)生組織把倫理健康納入了健康的范疇。你說你健康,你膀大腰圓,一跳幾尺高,但老婆不理你,孩子不搭理你,朋友不來往,能說你健康?所以說,倫理健康也是很重要的。
實際上,“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講的也是倫理健康——近者悅,遠者來。那么第三句話,“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講的是事理健康。“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明白事理,通情達理,看得慣、想得開、忘得快,這就叫“事理健康”。老了老了,不能老還小,得明事理,拿得起放得下。
孔子的這三句話,解決了心理健康、倫理健康和事理健康,再加上那個生理健康,這叫健康的四重奏,也叫健康“四理”。
“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就是中國文化的精髓所在,也是文化養(yǎng)生的妙訣所在
中國古代最深邃的文化有“三個合一”。
第一個叫“天人合一”。天人合一對我們老年人來說,就是處理好你和自然的關(guān)系。
你怎么融入大自然?如果你不熱愛小生命,連貓貓狗狗你都不稀罕,連花花草草你都不熱愛,那你肯定不能天人合一。老了一定要走出家門,處理好個人和大自然的關(guān)系。春暖花開,我們跑到院里去看看;皓月當空,我們走到水邊去望望;荷花滿塘,我們不妨到那兒秀一下;大雪飄飄,我們跑到樓下和孩子們一塊堆個雪人……保持這種心態(tài),你就和大自然融在一起了。
第二個叫“知行合一”。知行合一就是處理好你和社會的關(guān)系、你和他人的關(guān)系。
怎么做到知行合一?有三個層次:與人為善、助人為樂、成人之美。如果你沒權(quán)沒勢,那么你起碼要做到與人為善;如果你有點兒能耐,就助人為樂;如果你有權(quán)有錢,不妨成人之美。
生活中,知行合一就是盡心,但求無愧我心,毀譽由人。
萬惡淫為首,論事不論心,因為論心天下無好人??匆娒琅厚?,不動心是傻瓜,但發(fā)乎情止于禮,就是君子。百善孝為先,論心不論事,論事天下無孝子。你說什么是孝?給父母一萬塊錢不算少吧,但你有本事帶父母坐飛機去旅游嗎?父母生病了,有的孩子連一服藥都買不起,醫(yī)院更住不起,但人家心盡到了,那就是孝。
所以說,做到與人為善是前提,做到助人為樂是進步,能做到成人之美說明你有境界。
第三個叫“情景合一”。情景合一就是處理好你和自己內(nèi)心的關(guān)系。
剛才講了,“天人合一”是講人和自然的關(guān)系,“知行合一”是講人和社會的關(guān)系,而“情景合一”就是講人和自己內(nèi)心的關(guān)系。
人老了,生活不可能總那么熱鬧,要學會自己陪自己坐坐,自己和自己樂一樂,把每一天太陽的升起當成這一天審美的開始,把每一天的活動、每一天的心情當成你和你的環(huán)境——你的窗戶、你的床鋪、你的廚房、你的沙發(fā)、你在院外所見到一切的良性互動,互相欣賞?!拔乙娗嗌蕉鄫趁?,料青山見我應(yīng)如是”,耐得住寂寞,受得了誘惑,經(jīng)得起挫折,達到這個境界,你就實現(xiàn)了“情”和“景”的合一。
這“三個合一”,跟孔子講的“三乎”高度契合、彼此成就、息息相關(guān)。這就是中國文化的精髓所在,也是文化養(yǎng)生的妙訣所在。
(編者注:本文系作者在一次文化養(yǎng)老健康論壇上的演講,本刊略有刪改)
【編輯:陳""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