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記兒時,全家皆勤勉早起。彼時,灶房"上方蒸汽氤氳,電燈發(fā)著略帶昏黃的光,大家"圍坐在低矮的方桌旁用早飯。桌上擺著一籠熱"氣騰騰的饃饃與一小盆現(xiàn)炒制的菜,麥香與菜"香相互交融,散發(fā)出獨屬于清晨的誘人氣息。"我們都沉默寡言,只專注于大快朵頤。剛出鍋"的菜滿含濃郁鍋氣,格外下飯;剛蒸好的饃饃"更是暄騰騰的,嚼勁十足。清晨的空氣清新宜"人,不似晌午那般燥熱。父母急著趁早下地勞"作,我則需騎上自行車,奔赴3千米外的學校"上學。按理說時間頗為緊張,可即便如此,在"狼吞虎咽地吃完饃饃與菜后,我們每個人仍會"喝上一碗大米稀飯。母親說,稀飯能將胃里饃"饃和菜的縫隙盡數(shù)填實抹平,喝了之后,飽腹"感能更持久。
后來,我在離家不遠的一座小城謀生。"小城雖不大,卻因多民族聚居,在飲食方面"別具風情。尤其是早餐,種類豐富得令人目"不暇接。而我獨鐘情于幾家回族老鄉(xiāng)經(jīng)營的"店鋪,他們所售的主食——包子,堪稱一絕。"回族老鄉(xiāng)擅長烹飪,制作的包子與維吾爾族"薄皮包子風格迥異,采用的是發(fā)面工藝。包子皮蓬松暄軟,內(nèi)餡則以牛肉為主,其搭配的"食材更五花八門,有皮芽子(洋蔥)、白菜、胡"蘿卜、韭菜、豇豆,還有洋芋(土豆)……"簡"直是將“萬物皆可包”的理念發(fā)揮到極致。無"論何種餡料,皆咸香可口,令人回味無窮。吃"包子時通常輔以奶茶和粥,朋友們多偏愛奶茶,"我卻獨獨青睞粥。理由很簡單,包子餡油脂豐富,"加之以油潑辣子等辛辣調(diào)味相佐,味道已然頗"為厚重,而奶茶亦是帶了咸味,于我而言,還"是那一碗清淡的粥最為相宜,恰似喧囂中的一"抹寧靜,恰到好處地中和了包子那種厚重的味感。"年歲漸長,睡意漸消,我亦慣于早起后親"手烹制早餐。往昔鐘情的重油重鹽之物,已難"入我眼,真正令我心心念念的,是那碗自幼相"伴的清粥。"一把小米仔細洗凈后,放入砂"鍋之中,先以大火煮至沸騰,再"轉為文火慢慢熬煮,直至粥體"香滑綿稠。此時,放入幾瓣"新鮮百合,稍作烹煮便可離"火,小米百合粥即成。粥體"清雅,視之猶如臨水照花,"入口,小米軟糯香甜,百合清"新甘美。此外,粥面上凝結著的"那一層薄薄的粥油,據(jù)說是粥的精華所在,食補效果極佳。北宋時期的《養(yǎng)老奉"親書》一文中有云:“晨粥益人,尤宜老弱。”"雖然我還未至老弱之境,卻也深深沉醉于這清"粥的美妙滋味,一碗下肚,胃溫心暖,仿若一"夜睡熟后,身體里的細胞都被這溫熱喚醒了,"瞬間覺得元氣滿滿。"從古到今,沒有一種食物能如粥這般,被"人喜愛并傳承了數(shù)千年之久,它宛如一條無形"卻堅韌的紐帶,連接著不同時代的味蕾記憶。"陸游曾賦詩:“世人個個學長年,不悟長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將食粥致神仙?!痹娭?的“宛丘”,指的是宋代詩人張耒,他居于宛丘"之地,陸游借此稱其名。張耒曾言:“每日起,"食粥一大碗,最為飲食之妙訣也?!?在他們眼中,"食粥已然成為一種增年益壽的簡易之法,簡單質樸卻又蘊含著生活的智慧現(xiàn)代社會的特點,就是物質極為豐富。"我家餐桌上粥的品種亦然。燕麥牛奶粥營養(yǎng)"充足;栗子粟米粥口感層次豐富;蔬菜粥則"保留了蔬菜的營養(yǎng)與清新口感……冬天喝赤"豆粥,暖意融融;夏天喝蓮子綠豆粥,清涼解暑……真可謂是百味精華盡匯聚于粥中也。"我覺得,清粥雖有百般好處,卻如君子"般溫潤素淡,不事張揚。它能與多種主食及"點心完美搭配,如前文提及的包子,還有常"見的油條等。我個人則偏愛用全麥法棍或是"芝麻馕與之搭配,它們的共同特點便是吃"起來有韌性和耐嚼,越嚼越香,與"軟糯的粥形成鮮明對比,卻又在"口感上達成一種奇妙的平衡。"至于配粥小菜,可以是咸香"流油的咸鴨蛋,或是清爽可"口的小蔥拌豆腐,水煮西藍"花、涼拌海帶絲等也是上佳"之選,若再外加幾片水煮牛肉、"一碟巴旦木干果,那便是錦上添"花,堪稱一頓圓滿的早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