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名片】
《雞冠乳犬圖》,南宋畫作,又名《花石戲犬圖》;絹本,設色;縱25厘米,橫26厘米,紈扇裝裱;作者佚名。此畫描繪了太湖石一側雞冠花盛開,鳳蝶紛飛,三只乳犬在母犬眷顧下,在草地上歡快地嬉戲玩耍的場景。現(xiàn)藏于河北博物院,收錄于《中國古代書畫目錄》第七冊,屬宋畫中的小幅精品,是反映宋人愛狗情結的代表之作。
《雞冠乳犬圖》是河北博物院所藏時代較早而又比較珍貴的古代繪畫作品。此扇頁畫幅雖小但格調(diào)甚高,技法嚴謹,用筆工細,設色明麗,極具觀賞性,是南宋畫院畫家的上乘之作。在河北博物院2025年初推出的“群芳競秀——京津冀古代花鳥畫精品展”上,《雞冠乳犬圖》與天津博物館收藏的揚無咎《墨梅圖》、趙孟堅《水仙圖》3幅難得一見的宋畫匯聚一堂,驚艷亮相,讓觀眾大飽眼福。
見證宋代畫師創(chuàng)作理念的改變
《雞冠乳犬圖》中,太湖石玲瓏剔透,雞冠花紅如胭脂,彩蝶舞姿婀娜。茸茸草地上,3只小狗在母犬的愛憐下嬉戲玩耍。畫面小中見大,趣味盎然。在古代繪畫中,將狗描繪于植物環(huán)境之中的畫法很常見,且以被古人稱為“乳犬”的小狗居多。其中最著名的莫過于唐代畫家周昉的《簪花仕女圖》,這幅描繪唐代貴婦生活的畫中就有兩只萌萌的寵物犬。資料顯示,這種小型觀賞犬叫作“拂菻狗”,唐初從高昌(今新疆吐魯番)傳入,“高六寸,長尺余,性甚慧,能曳馬銜燭,云本出拂菻國。中國有拂菻狗,自此始也”?!胺魅H狗”又稱“猧兒”,極其名貴,只有宮廷貴婦才養(yǎng)得起,可見至遲在唐代,小型觀賞犬已經(jīng)成了貴婦圈的寵物。宋代詩人在詩歌中寫道:“藥欄花暖小猧眠,雪白晴云水碧天”,“猧兒弄暖緣階走,花氣薰人濃似酒”,“猧子解迎門外客,貍奴知護案間書”,“晝下珠簾猧子睡,紅蕉窠下對芭蕉”。
北宋、南宋時期,伴隨著平民文化的流行,表現(xiàn)社會風俗的繪畫主題日漸興盛。畫家們開始熱衷于表現(xiàn)日常生活中的狗,而不再只是描繪貴族階層的名貴犬種。河北博物院還藏有一幅《萱花乳犬圖》扇頁,展現(xiàn)的也是一派充滿溫情的場景。萱花(即萱草)叢中,一群剛出生不久的小狗頑皮地嬉戲,母犬在一旁慈愛地看著它們。在古代,“萱堂”是母親的代稱,以萱草和母子犬寄寓“母慈子孝”,具有道德教化功能。遺憾的是,兩幅“乳犬”扇頁均無款,畫作出自何人之手已無據(jù)可考。
我國古代很長一段時間內(nèi),“狗”沒有什么特殊的象征意義。繪畫作品中雖常有狗出現(xiàn),也只是作為配角,描繪得不夠具體。從宋代開始,畫師的創(chuàng)作理念有了很大改變,廣泛涌現(xiàn)出《雞冠乳犬圖》《萱花乳犬圖》之類單純以“狗”為主體的繪畫作品。這一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與宋人愛好養(yǎng)狗不無關系。
一個“全民養(yǎng)狗”的時代
毫不夸張地說,宋代是一個“全民養(yǎng)狗”的時代,上至皇室下迄平民,社會上養(yǎng)狗之風十分盛行,以至于有人說宋代是寵物狗的黃金時代。
宋人之所以愛狗,首要原因在于經(jīng)濟空前繁榮。這一時期,官民之間、城鄉(xiāng)之間、行業(yè)之間互動融通,使經(jīng)濟具有了超越前代的活力和開放性。另外,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與官方對文化發(fā)展的認可和引導,也促進了這一時期文化的繁榮,人們對精神方面的享受更為重視——養(yǎng)狗,便是表現(xiàn)之一。有宋一代,“鏟屎官”軼事可謂不勝枚舉。北宋大文豪蘇東坡就非常愛狗。他任職于杭州時,與臨稅官蘇伯固交往頗密。蘇伯固回吳中故居,東坡為之送行,作《青玉案·送伯固歸吳中》詞:“遣黃耳,隨君去。若到松江呼小渡……春衫猶是,小蠻針線,曾濕西湖雨?!秉S耳是西晉文人陸機養(yǎng)的一條狗,有“黃耳傳書”的典故,蘇東坡對這個故事津津樂道,多次引用在自己的作品里。被貶密州時,他豢養(yǎng)了一條剽悍的黃犬,于是“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有黃犬伴隨身邊,東坡躍馬在前,意氣風發(fā),一展人生的快意豪情。
《宋史·孝義傳》中記有一則趣事:“江州德安陳昉”之家,“有犬百余,共槽而食,一犬不至,群犬不食”。又如南宋文學家洪邁在《夷堅志》里記載,宋代有個叫員琦的人,“養(yǎng)狗黑身而白足,名為‘銀蹄’,隨呼拜跪,甚可愛。忽失之,揭榜募贖”。此人給愛犬起名“銀蹄”,“銀蹄”走失后急得四處張貼告示懸賞,足可見此公對“銀蹄”的鐘愛。另據(jù)南宋詞人周密的《癸辛雜識》記載,當時民間年輕的女孩子喜歡將鳳仙花搗碎,取其液汁染指甲。有意思的是,外來的阿拉伯女性不但自己用鳳仙花液汁染指甲,還以之給貓狗染色:“今回回婦人多喜此,或以染手并貓狗為戲?!?/p>
“寵物熱”推動經(jīng)濟與文化繁榮
因為養(yǎng)狗的人家越來越多,宋代城市中還出現(xiàn)了專門的寵物市場。宋人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中說,開封府的大相國寺,“每月五次開放,萬姓交易,大三門上皆是飛禽貓犬之類,珍禽奇獸,無所不有”。市場上還有貓糧、狗糧出售,“凡宅舍養(yǎng)馬,則每日有人供養(yǎng)料;養(yǎng)犬,則供餳糠;養(yǎng)貓,則供魚鰍;養(yǎng)魚,則供蟣蝦兒”。由此可見,宋代寵物市場上出售的動物食料分得很細,說明此時民間寵物市場已經(jīng)發(fā)展得比較成熟了。關于這一點,周密在《武林舊事》中的記錄就更有意思了,書中“小經(jīng)濟”詞條下羅列了杭州城各種小商品與寵物服務,諸如“貓窩、貓魚、改貓犬”等。其中的“改貓犬”3字讓人感覺有些費解,據(jù)宋史研究者推斷,這可能是一種給寵物貓狗做美容的服務。史料顯示,宋代“鏟屎官”們對于愛犬毫不吝嗇,會不惜重金地將它們打扮得漂漂亮亮,比如宋太宗的桃花犬,就曾享受“絳繒圍頸懸金鈴”的待遇。
“寵物熱”的出現(xiàn),不僅使宋代就業(yè)人數(shù)大增,促進了商品經(jīng)濟發(fā)展,也推動了文化的發(fā)展和繁榮——以寵物為寫生對象的畫作數(shù)不勝數(shù),以寵物為意象或者描寫對象的詩作、文章比比皆是,貓、狗等寵物形象開始登上藝術殿堂?!缎彤嬜V》(北宋宣和年間,由官方主持編撰的宮廷所藏繪畫作品的著錄著作)中共收錄6000余軸畫作,其中描繪花鳥寵物的就有將近一半。這一時期,有不少“乳犬”題材的畫流傳后世,都是以表現(xiàn)母狗對小狗的關愛,進而引申到人間至愛。除河北博物院所藏《雞冠乳犬圖》《萱花乳犬圖》之外,還有上海博物館收藏的《秋庭乳犬圖》和遼寧省博物館收藏的《秋葵犬蝶圖》等。千年之隔猶如昨日,宋畫“乳犬圖”中那些充滿靈性的寵物狗,無一不生動傳神、呼之欲出,可見宋代畫家的寫實表現(xiàn)能力達到了相當高的水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