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地球的起源,科學界提出了多種理論與假設,其中最被廣泛接受的是太陽星云假說。該理論認為,大約46億年前,包括地球在內的所有太陽系行星都是由環(huán)繞太陽的原始星云中的塵埃和氣體凝聚而成的。這些物質最初以微小顆粒的形式存在,并通過相互碰撞和聚集逐漸增大,最終形成了巖石體乃至更大的星系。隨著這一過程的繼續(xù),早期地球不斷增長,并由于頻繁的小行星和流星撞擊而變得更加熾熱。這些撞擊事件不僅增加了地球的質量,同時也為其內部帶來了大量熱量,成為地球早期熱源之一。
此外,在地球形成初期,還存在著大量具有較短半衰期的放射性同位素,它們的衰變同樣釋放出巨大能量,進一步提升了地球內部溫度,甚至可能達到類似于太陽表面的高溫水平,從而熔化了地核。有研究指出,地球與其他天體(如太陽和月亮)之間的引力作用所產生的潮汐效應也可能貢獻了一部分熱量。經過億萬年的演變,地球表面逐漸冷卻固化,形成了今天我們所熟知的地殼、地幔和地核結構。
德國地質學家魏格納于1912年提出了著名的“大陸漂移說”。這一理論源于他對非洲與南美洲沿岸線驚人相似性的觀察,尤其是南非與阿根廷之間山脈的連續(xù)性,這使他推測這兩片大陸曾經可能是相連的。為了進一步支持自己的觀點,魏格納利用化石記錄進行了論證。例如,舌羊齒這種生活在大約2.5億年前的古老蕨類植物,其化石在非洲、南美洲、澳大利亞以及南極洲等多個現今分隔開來的大陸上均有發(fā)現??紤]到舌羊齒孢子的特性——既無法借助風力傳播,又因結構脆弱難以通過海洋長途運輸,魏格納認為唯一合理的解釋便是上述各大洲在過去曾連接在一起,構成了一個巨大的超大陸。基于這些證據,魏格納提出了一種假設:在遙遠的地質年代,如今分散的大陸實際上是一個統(tǒng)一的整體,即所謂的泛大陸。隨著時間推移,這個超級大陸逐漸分裂并漂移到了今天的位置。這一理論后來成為現代板塊構造理論的基礎之一。
關于當前世界版圖格局的形成,即各大洲和洋盆如何分布的問題,魏格納等早期科學家提出的“大陸漂移說”為我們提供了初步的框架。他們認為,古老的泛大陸(即盤古大陸)在天體引潮力和地球自轉產生的離心力共同作用下,逐漸破裂并漂移,形成了今天我們所見的地理格局。這一過程極其緩慢,歷時約5.4億年。然而,隨著科學的進步,人們對板塊運動的理解變得更加復雜?,F代地質學研究表明,板塊漂移的動力主要來自地球內部的熱力活動,特別是地幔中的熱對流。這種熱對流導致地殼板塊在軟流圈上移動,進而造成板塊之間的相互碰撞、分離和滑動。例如,地殼板塊的密度差異、重力變化以及地球內部的物質運動等都是重要因素。海底地貌同樣能夠作為大陸漂移的證據,如果地球上的海水被抽干,海底的地形特征,如大洋中脊、海溝以及火山帶等,會更加清晰地展現出來,為板塊構造理論提供有力的支持。事實上,自1957年第一張詳細的海底地形圖發(fā)布以來,人們已經能夠直觀地看到這些地質特征,并據此對板塊構造運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如今,隨著技術的進步,海底地形圖不斷得到完善,進一步驗證了魏格納當初提出的理論,并促使科學家們對地球動態(tài)變化的研究不斷深入。
從最新公布的海底地形圖上可以看到海底長達8萬千米的裂谷系,長度足以環(huán)繞地球兩圈,形成了巨大的海嶺,或稱洋中脊。整個海嶺的面積約占海洋面積的1/3。洋中脊也是火山最活躍的地帶,這些海底火山帶的規(guī)模宏大,特別是環(huán)太平洋火山帶,部分火山帶今天仍在緩慢活動。最著名的大西洋海嶺幾乎從北極區(qū)延伸到南極區(qū),長達1.5萬千米,寬500~900千米,相對高度達2~3千米。
地球上的板塊主要分為兩種:大陸板塊和海洋板塊。大陸板塊較輕,主要由花崗巖構成;海洋板塊較重,主要由玄武巖構成。這些板塊在地球表面的軟流層上漂移,其運動主要受到地幔對流的推動。
板塊的運動方式主要有三種:碰撞、分裂和滑動。當兩個板塊相撞時,較重的海洋板塊往往會俯沖到大陸板塊下方,形成海溝,同時在大陸板塊上隆起山脈,如喜馬拉雅山脈的形成就是印度洋板塊與歐亞板塊碰撞的結果。當板塊分裂時,地殼裂開,巖漿上涌,形成新的地殼。而在板塊邊緣平行滑動的情況下,往往會產生強烈的地震,如環(huán)太平洋地震帶。
板塊構造的運動不僅塑造了地球的地形地貌,還對地球環(huán)境和生物進化產生了深遠影響。例如,板塊碰撞形成的山脈改變了氣候模式,促進了生物多樣性的形成;板塊的分裂與漂移導致了海洋和陸地的分布變化,影響了全球的氣候系統(tǒng)。
作者單位|張家港市塘橋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