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韻”與“抽象”是兩個源自不同文化語境的美學概念,但二者在藝術表達的本質與深層邏輯上有著微妙的關系。氣韻生動是中國畫創(chuàng)作的靈魂,這一美學命題在許多繪畫理論著作中都有記載。19世紀到20世紀,攝影技術取代了寫實繪畫的價值,為了適應工業(yè)時代的變化,抽象藝術應時而生,藝術家們開始反對傳統(tǒng)與理性的表達,更加直觀地進行自我情感的抒發(fā)。
一、東方美學中的氣韻
(一)氣韻的界定與發(fā)展
“氣”被看作是天地萬物的核心,代表一種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和活力,它貫穿于山川草木之間,而“氣”在藝術領域更多地被用來形容藝術創(chuàng)作的生命力;“韻”在樂理中表示節(jié)奏,但在繪畫中通常代表一種精神。
在魏晉時期,“韻”與超脫的精神、不凡的氣質緊密相連,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正如宋代鄧椿說:“故畫法以氣韻生動為第一。”氣韻多用于繪畫作品的品評標準,“言不盡意”“言外之意”都是士大夫所煩惱的問題,而這種想得到卻說不出的即為“韻”,這與中國畫中的留白有著共通之處。
老子的《道德經》講道:“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fā)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痹谶@種理論基礎之上,形成了文人畫家們追求的以“清”和“淡”為主要風格的用墨喜好。莊子提出“解衣般礴”,同樣是意在追求一種精神不受束縛、絕對自由的創(chuàng)作狀態(tài),這種欲脫離人性欲望的表現(xiàn)形式也體現(xiàn)了老莊的宇宙觀,同樣也可以看到東方繪畫抽象的一面。
(二)中國傳統(tǒng)繪畫中的氣韻
顧愷之“傳神論”的核心是體現(xiàn)畫中人物的精神氣質和內心活動,而“氣”和“韻”則是畫面所呈現(xiàn)的一種生命力和節(jié)奏,使畫面中的人物具備情感,有了呼吸。例如顧愷之所作的《女史箴圖》,描繪兩個婦人對鏡梳妝的場景,一年輕女子為其梳頭,生動的描繪使得畫中女子有一種悠然嫻靜的氣質;在手法上運用白描,以線條的流轉和墨色的濃淡來呈現(xiàn)其獨有的韻味,觀此畫可以看到畫面中線條疏淡,顏色微染,他的這種“高古游絲描”具有如“春蠶吐絲”般的韻律感。
氣韻要達到的境界是無論任何對象皆能表現(xiàn)其生命力和內在精神,正如蘇軾的“觀士人畫如閱天下馬,取其意氣所到”,這里蘇軾提到的“意氣”便是指氣韻,主張作品不能只專注于外形的描寫,更重要的是作品神韻的表達。中國畫雖然強調情感的表達,追求藝術中人的精神氣質,且其形象并非真實描繪,但在這種抽象的概念中仍能看到其真實的要素,也就是具象的物體,因此在中國傳統(tǒng)繪畫的發(fā)展中抽象元素逐漸顯現(xiàn),但并非西方的純粹抽象。抽象藝術誕生于西方,中國直至近代才將抽象藝術的手法引入中國水墨畫的創(chuàng)作之中。
二、西方美學中的抽象
(一)抽象繪畫的界定與發(fā)展
19世紀末到20世紀上半葉,抽象主義成為西方現(xiàn)代藝術流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對西方美術發(fā)展起到了關鍵作用。顯而易見,抽象主義反對描繪具象事物,主張以抽象形式表現(xiàn)物象,這是對西方藝術傳統(tǒng)的突破。抽象不同于具象,它有著非常強的表現(xiàn)力,能使人在更大的甚至是不受限的空間展開想象。抽象表現(xiàn)主義、立體主義等皆屬于抽象主義的表現(xiàn)形式。
抽象早在原始社會時期的石刻畫與巖畫中就已顯現(xiàn),西方古代祖先用抽象圖像來傳達具有宗教特色的繪畫,不過早期的建筑、繪畫、石刻中的抽象都離不開其本身的象征性,人們需要一個模糊的載體來傳達觀念。不過藝術家自身的創(chuàng)作意識也在發(fā)展,將原本具象的語言簡約化、概括化,完全依賴于自身心理和對客觀物象的概括,以抽象元素來抒發(fā)情感,開始改變了古希臘以來對理想美的執(zhí)著追求,走向了簡化而概括的抽象藝術語言。
(二)西方的抽象主義繪畫
抽象藝術大師康定斯基與蒙德里安為人們所熟知??刀ㄋ够谝魳贩矫嬗兄^高的造詣,他將音樂元素融入繪畫創(chuàng)作,用不同的顏色以及點、線、形狀來表現(xiàn)不同的音調,將繪畫同音樂相結合,使繪畫具有音樂般的韻律。這與中國畫對線條的重視有著一定的相似之處。這種表現(xiàn)方式使他的作品有著更為強烈的感情色彩。不同的線條、色彩可以生成無數(shù)不同的組合,這意味著抽象繪畫藝術家可以通過形與色構成的不同繪畫作品體現(xiàn)不同的韻律。他的作品《構圖第八號》是著名的抽象主義創(chuàng)作。
另一位抽象大師蒙德里安,他的風格被稱為“冷抽象”,也叫作“幾何抽象主義”,他熱衷于用三原色來表現(xiàn)色彩美,以橫向和縱向的線來表現(xiàn)造型美,他的這種極致的秩序感和穩(wěn)定感成為他的個人風格,觀其作品《紅黃藍的構成》,可以看出他拋棄了一切具象的再現(xiàn),創(chuàng)造了一種絕對的抽象,這種對客觀物象的高度簡化與提煉與中國畫中具象的抽象有著一定差異。
抽象主義的發(fā)展使得西方繪畫風格跳出了古希臘、古羅馬時期追求寫實與理想美的束縛,這種具有一定反叛性的藝術,體現(xiàn)了20世紀的西方工業(yè)文明,無論表現(xiàn)抽象主義還是幾何抽象主義,關鍵都在于摒棄了以往的傳統(tǒng),有了更多的主觀色彩,并且融入了新時代科學性的特點,屬于理性主義和抽象思維相結合的產物,其簡約理念也提供了設計靈感,并且以獨特的抽象元素來表達感情色彩。
三、東方意境美與西方形式美對比分析
“抽象藝術”這一概念雖然是由西方傳入中國的,但從某種角度來看,中國早在原始社會時期就已經有了抽象符號,比如西安半坡的人面魚紋彩陶盆、廟底溝彩陶,在陶器的器壁上皆可看到符號化的圖像,這種抽象元素有著時代性的歷史價值,因此中國傳統(tǒng)藝術對抽象主義的產生與發(fā)展起到重要作用,所以說在魏晉之后逐漸形成的繪畫體系的核心——氣韻,也與西方抽象有著某種共性和區(qū)別。東方繪畫的“氣韻”和西方繪畫的“抽象”同樣以精神表達為主,同樣是從點、線等抽象元素出發(fā),但是二者也有著關鍵性的差異,前者以客觀對象為依托創(chuàng)作出氣韻生動的作品,后者摒棄具象卻又遵守科學性和理性創(chuàng)作出純粹的藝術作品。
希臘作為西方文明的發(fā)源地,一出世便與貧窮為伍,經濟基礎的不足使得這里的人們追求個體性的自由,這為西方藝術史中抽象藝術的發(fā)展提供了基礎,西方的抽象主義為藝術家們更加純粹地表現(xiàn)內心的情感提供了道路。與希臘文明不同,中國古代有著豐富的土地資源等生存必要條件,我們的祖先重視農業(yè),土地、陽光和雨水便成了人們崇敬的對象,大自然成為中國人心中最敬畏的對象。從古時候的藝術作品來看,幾乎所有形象皆有原型,在追求氣韻表達的同時,抽象的造型仍然建立在具體的物象之上,而并非純粹的抽象。
(一)氣韻與抽象的共通性
東方與西方雖然存在歷史文化及地理環(huán)境的差異,但由于在不斷發(fā)展的過程中互相交流,創(chuàng)作思維上也互相影響。從遠古時期的象形文字以及原始彩陶的圖樣就能看出中華文明的精深之處。共通的一點是具體的物象經過提煉、加工,被簡化或再造為抽象的符號,這些符號組成的內容都可以視作抽象繪畫。中國畫發(fā)展至明清時期,八大山人和石濤等藝術家的繪畫作品皆有了新的突破,抽象元素大于物象,物象大于符號,進而達到符號超越物象的程度。西方近代的藝術家們將原本具象的語言簡約化,對客觀物象進行概括,以抽象元素來抒發(fā)情感,將精神特質寄托于圖形,同樣是追求形和神的內在統(tǒng)一性。形為表,神為里,二者和諧統(tǒng)一是中國傳統(tǒng)繪畫一直追求的標準,這與西方的抽象繪畫不謀而合。
(二)氣韻與抽象的差異性
中國畫一直將氣韻生動、形神兼?zhèn)湟暈槔L畫的最高標準,故而可以看出中國古代繪畫一直將神看得尤為重要。在音樂中,伯牙的旋律被鐘子期形容為巍峨的泰山和奔流的江河,便是將看不見的抽象旋律轉化為具體物象,為了給抽象的概念加入具象,便于觀者理解和創(chuàng)作者產生共鳴。而古代的諸多藝術家又追求神似,追求“氣”,荊浩認為畫面若是沒有“氣”便是“類同死物”,惲壽平追求的“似與不似之間”,皆是在具體中找抽象,不能不似,也不能極似,這便是中國畫抽象意味的獨特之處,在抽象的無實物藝術中展現(xiàn)出其具象的一面。在藝術發(fā)展的過程中,西方逐漸追求純粹的藝術形式和語言,其精神性和情感表達可以不依托于具象,徹底擺脫抽象概念對思維活動的束縛。所以中國畫追求的是一種意境,比如士大夫的高風亮節(jié),文人畫的淡雅清幽,而西方繪畫的抽象繪畫追求純粹的繪畫語言,注重作畫的媒介、顏料、工具等,以符號化的形式表現(xiàn)強烈的情感。
四、結語
中國畫的發(fā)展經歷了數(shù)次變革,氣韻始終被視作中國傳統(tǒng)繪畫的核心精神,盡管“氣”和“韻”二者概念都沒有具象支撐,但是中國畫的創(chuàng)作始終依托于具象,其具體的物象與抽象的韻味彼此依托、彼此平衡,因此并非只使用一種美學標準來定義,表現(xiàn)出中國傳統(tǒng)繪畫特有的東方美。而同樣是從點、線出發(fā)的西方抽象主義繪畫,其產生并不像中國傳統(tǒng)繪畫那樣貫穿始終,而是新時代下的產物,畫家們追求一種純粹的情感表達,以抽象符號或元素來創(chuàng)作,為了抒發(fā)主觀情感甚至可以完全摒棄具象,這一點是中西繪畫在抽象和具象方面的關鍵性差異。不過藝術沒有界限和優(yōu)劣之分,中西繪畫在不斷交流中互相融合,產生了許多有趣的藝術特色。
[作者簡介]馮璽燁,女,漢族,河南新鄉(xiāng)人,河南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為中國畫(人物)實踐與創(chuàng)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