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代社會,我們的物質生活水平越來越高,醫(yī)學檢測的手段也越來越多,但仍有不少人自己主觀感受到不適或異常變化,經(jīng)過多項檢查手段結果卻都是陰性的。對于這種情況, 有些人會主觀地認為是“嬌氣”或“喜歡‘作’”。真的是這樣嗎?答案是否定的。近日,門診碰到一位老年男性——徐老伯,他剛來時神情頗為焦慮,表示自己最近一年來消瘦、腹脹便秘,嚴重影響了生活質量??山?jīng)過一番檢查,各項血檢驗指標、腹部CT、胃腸鏡等均無明顯異常,結合他的病史,我們給他的診斷是“腸易激綜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便秘型”。
腸易激綜合征(IBS)是一種以持續(xù)或間歇發(fā)作的腹痛、腹脹、排便習慣和(或)大便性狀改變?yōu)橹饕R床表現(xiàn)的腸道功能紊亂性疾病。通俗地講,就是腸道容易被激惹(“發(fā)脾氣”),稍有不慎,比如情緒緊張、進食冰涼食物后就容易腹痛,這種腹痛一般腹瀉后好轉;另一種情形就是容易便秘,如上文的徐老伯,長期焦慮情緒后出現(xiàn)頑固性的便秘癥狀。我國對于IBS的診斷標準為:最近3個月內每周至少1天出現(xiàn)反復腹痛(診斷前6個月已出現(xiàn)癥狀),且符合以下標準中的至少2項:(1)癥狀與排便有關;(2)伴有排便頻率改變;(3)伴有糞便性狀改變。
根據(jù)患者排便異常的情況,IBS分為4類:便秘型腸易激綜合征、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便秘和腹瀉混合型腸易激綜合征和未定型腸易激綜合征。據(jù)報道,我國普通人群IBS總體患病率為1.4%~11.5%,其中腹瀉型IBS較為常見。
IBS常常伴隨著其他疾病或不適,主要有以下兩種——
1.伴焦慮抑郁狀態(tài)
上面案例中的徐老伯除了腹脹、便秘外,還有著嚴重的心理負擔,在就診前就一直覺得自己得了大病,茶飯不思,硬是一個來月消瘦了10斤,通過對他進行心理評估問卷,并排除了器質性疾病的可能性,我們初步判斷徐老伯為腸易激綜合征伴焦慮癥。其實,IBS的一個主要原因就是腸-腦軸互動(腸道和大腦的雙向交流)異常。這位老伯堅決否認自己有焦慮狀態(tài),這也是我們消化科很多患有“功能性胃腸病”患者的通病,就像喝醉了酒的人們從不肯承認喝醉了一樣。臨床可以使用一些經(jīng)典的量表來評估對象的心理狀態(tài),如漢密頓焦慮量表,共14項,每項評分范圍從0 (無癥狀 )~4 (極重),分為軀體性和精神性兩大類因子,總分越高,表明焦慮癥狀越重。我們給徐老伯評分,發(fā)現(xiàn)其具有顯著的焦慮狀態(tài),于是我們在治療便秘的同時加用了抗焦慮的用藥,經(jīng)過2周規(guī)范治療后,徐老伯的腹脹、便秘明顯緩解。
2.重疊功能性消化不良
除了心理焦慮,門診中還有不少有腹痛、腹瀉的腸易激綜合征的患者同時有上腹疼痛或燒灼感等,俗稱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xiàn)D)。FD根據(jù)癥狀與進餐的關系可分為餐后不適綜合征(postprandial discomfort syndrome,PDS)和上腹痛綜合征(epigastric pain syndrome,EPS)。亞太地區(qū)《功能性消化不良伴有其他胃腸道癥狀重疊治療指南》將FD重疊IBS分為兩型:EPS重疊IBS型表現(xiàn)為進食后引起上腹疼痛或燒灼感,排便或排氣后可緩解,同時排便次數(shù)出現(xiàn)異常;PDS重疊IBS型表現(xiàn)為飽脹、腹脹、噯氣。
要診斷腸易激綜合征,除了要有反復腹痛、腹脹、腹部不適并伴有排便頻率異常或伴有糞便性狀或外觀改變,還需要進行一些檢查。常規(guī)的檢查包括血、尿、大便常規(guī)檢查。大便常規(guī)檢查前3天應避免進食血制品,化驗前一天建議進食清淡易消化食物,并保證充足的睡眠。大便常規(guī)可以篩查出部分消化道器質性疾病。如果隱血陽性,一般建議結腸鏡檢查,常規(guī)需要腸道準備,可排除一些器質性疾病如結腸癌、炎癥性腸病等。必要時可行腹部CT檢查、腹部B超檢查。腸易激綜合征患者在以上檢查一般均為正常,在此基礎上符合上述診斷標準即可確診為腸易激綜合征。
在臨床診治過程中,我們尤其要注意排查一些器質性疾?。ㄍㄋc講就是實實在在看得到的疾?。?,如結腸癌,它主要癥狀是腹痛、腹瀉,常伴有里急后重或排便不暢等表現(xiàn),這些癥狀與腸易激綜合征相似。但結腸癌還常伴有便血,后期惡性消耗癥狀明顯,好發(fā)于40歲以上、有腫瘤家族史者。結腸鏡檢查可發(fā)現(xiàn)結腸癌患者的腸道內存在器質性病變,而腸易激綜合征一般不伴有便血的癥狀,結腸鏡檢查可見腸道內無器質性病變。近些年來炎癥性腸病的發(fā)病率上升,如潰瘍性結腸炎也有反復發(fā)作的腹痛、腹瀉、黏液便等癥狀,但腸易激綜合征一般不會影響全身情況,而潰瘍性結腸炎往往伴有不同程度的消瘦、貧血、發(fā)熱、虛弱等全身癥狀。潰瘍性結腸炎結腸鏡下可見結腸黏膜粗糙、接觸易出血、有黏液血性分泌物附著、多發(fā)性糜爛、潰瘍或彌漫性黏膜充血、水腫,甚至形成息肉,而腸易激綜合征行結腸鏡檢查可見腸道內無器質性病變。所以診治過程中需要注意鑒別。
腸易激綜合征雖然不是大病,但如果時常發(fā)作,影響了工作和生活,還是需要去治療的。目前,IBS的治療目標是改善癥狀、提高生活質量,需采取個體化綜合治療策略。非藥物治療包括飲食、運動和認知行為療法等。藥物治療包括促進胃腸蠕動、解痙、止瀉、導瀉的藥物,需要在醫(yī)生指導下使用。
飲食調整:避免過度飲食和飲食過程中的過快或過慢等不良行為。此外,還應注意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如辛辣食物、咖啡、烈酒等,這些食物可能會刺激腸道,導致腹瀉等問題。如果是便秘主導型腸易激綜合征,可以多食用富含膳食纖維的食品,如全麥面包、谷類、蔬菜、水果等,這些食品有助于促進腸道蠕動和便秘的緩解。建議患者做好飲食記錄,比如吃了哪些食物沒有問題,吃了哪些食物會讓自己感覺不舒服,這樣就能歸納出專屬于自己的“健康食譜”,從而在今后避免攝入可能引起不適的食物。
減少壓力:心理因素對胃腸道功能有顯著影響,焦慮、抑郁等情緒都可能會引發(fā)腸易激綜合征。建議患者采取一些放松技巧,如深呼吸、漸進性肌肉松弛等,以緩解壓力和焦慮。必要時加用調節(jié)情緒的藥物,如抗焦慮藥物等。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建議患者保持規(guī)律的作息,避免熬夜,戒煙限酒,因為不良的生活習慣可能會影響腸道功能和免疫系統(tǒng)的正常運轉,從而加重IBS的癥狀。
藥物治療:抗膽堿藥物可作為緩解腹痛的短期對癥治療;輕度腹瀉者可使用吸附止瀉藥如蒙脫石;對上述非藥物治療無效且精神癥狀明顯者可用抗抑郁藥;腸道微生態(tài)制劑如雙歧桿菌和乳酸桿菌,可糾正腸道菌群失調,對腹瀉、腹脹有一定療效。需要注意的是,藥物的使用應在醫(yī)師指導下進行。特別是抗生素的使用,濫用抗生素可能會破壞腸道菌群平衡,從而誘發(fā)或加重IBS。
腸易激綜合征的病程普遍較長且易反復,影響患者生活質量,但一般不會嚴重影響全身情況。通過綜合治療措施,可以有效緩解癥狀,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隨著對腸易激綜合征(IBS)的病因和發(fā)病機制研究的深入,新的治療方法和預防策略不斷涌現(xiàn),有望更有效地幫助IBS患者緩解癥狀,提升他們的生活質量。